中班教案精選3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3篇,歡迎大家分享。
中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繞口令的特點,學習準確朗誦繞口令。
2、發準"鼓""虎""布""補"等字音。
3、喜歡朗誦繞口令,提高思維的敏捷性。
4、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5、理解散文的內容,初步學習朗誦散文。
【活動準備】
(一)經驗準備:事先在音樂區投放小鼓,引導幼兒在游戲中自然了解鼓的特點與玩法。
(二)材料投放:教師演示用小鼓兩面(鼓面貼上老虎的'圖片,其中有一面的老虎圖片是破損的),幼兒操作的小鼓若干,娃娃一個,布一塊。
【活動過程】
一、故事引人,激發興趣。
(一)出示小鼓,交流互動。
引導語:這是什么?這面小鼓有什么特點?你們喜歡玩小鼓嗎?為什么?
(二)出示娃娃,講述小故事《寶寶敲鼓》。
1、邊演示教具邊講述根據繞口令《小花鼓》編成的小故事《寶寶敲鼓》。
2、提問:你覺得這塊布是補老虎還是補小鼓?
二、欣賞繞口令,感受其特點。
(一)邊演示教具邊朗誦繞口令《小花鼓》。
(二)提問:這首繞口令叫什么名字?講了什么事情?
(三)引導幼兒帶著問題再次欣賞。
1、提問:這首繞口令聽起來和平時的兒歌有什么不一樣?
2、引導幼兒發準"鼓""虎""布""補"等字音。
三、學習朗誦,萌發喜愛之情。
(一)結合實物小鼓和肢體動作,引導幼兒朗讀。
1、引導幼兒中速朗讀。
2、提問:怎樣讀會讓繞口令更好聽、更有趣?
3、鼓勵幼兒加快速度朗讀。
4、請部分幼兒用小鼓伴奏,其他幼兒朗讀。
四、拓展交流,激發延伸學習。
(一)提問:你平時還讀過或聽過其他的繞口令嗎?
(二)教師朗讀1—2首簡短的繞口令,激發幼兒進一步學習的愿望。
【活動延伸】
游戲活動:在表演區邊敲擊小鼓邊朗誦《小花鼓》或其他繞口令。
家園共育:請家長通過親子閱讀等形式,引導幼兒自然習得更多的繞口令。
中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愛聽幻想故事:感受夸張的故事情境。
2、運用手指點畫的方式創造各種人物形象,表現各種人物細節,表達自己的想象。
3、體驗運用新的繪畫方式進行美工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小人國分段長卷畫。
2、紅、藍顏料每組一份,水筆人手一支,抹布若干。背景音樂《》
活動過程:
一、看看說說“小人國”的故事。
1、回憶故事。
師:小朋友,你們還記得前幾天我們聽的故事《小人國》嗎?故事里的格列佛來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小人國是怎樣對待格列佛的?那你們喜歡這個故事嗎?現在,讓我們在來看看《小人國》的故事吧!
2、出示課件,教師復述故事。
(1)教師邊看課件邊聽音樂講述故事《小人國》。
(2)看了這么有趣的故事,你們喜歡小人國的小人嗎?你們發現他們在格列佛身上干什么呢?(幼兒自由講述)
(3)你們知道金老師喜歡哪個小人嗎?為什么喜歡?
二、觀察嘗試表現
1、教師示范印畫小人的方法。
(1)教師通過兒歌示范印畫小人。
教師:“現在,金老師要來變魔術呢!把這個看報紙的小人變到畫紙上。看,我是怎么變的?兒歌:伸出小手指,喝喝顏料水,上面親一親,下面親一親,我的小人變出來啦!那你們看看我的小人還缺了什么啊?”
(2)添畫人物細節。
教師:“接下來,我也要請出小黑筆來幫助我,打開小黑哥哥,“小手彎一彎,小腳抬一抬,眼睛圓又圓,嘴巴彎又彎,戴上小帽子,穿上小西裝,我的`小人真神氣!”
(3)變化手指及手指方向表現小人。
教師:“伸出大拇指,喝喝顏料水,橫著點一點,豎著點一點,我的小人變好啦!”
(4)個別幼兒示范。
教師:“小人國里還有許多小人呢,你們喜歡哪個小人?請你把它畫出來好嗎?我們來看看他畫的小人在干什么?”
三、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1、引導幼兒邊點畫邊思考,變化自己的手指、手指的方向或組合方法表現不同的人物。
2、畫一個人物后,添畫四肢動作,并逐漸添發型和服飾等細節。
四、分享交流。
教師:“哇,格利佛身上又來了這么多小人!誰來說說你的小人在格利佛身上做什么?找一找他在哪里?比一比誰的眼睛尖。
五、結束。
教師:小人國要舉辦一場盛大的舞會,小人國的國王邀請我們小朋友一起參加。聽,舞會馬上開始了,讓我們趕緊出發吧!
活動反思:
“小人國”這一活動是將一個有趣而富有想象的故事情景貫穿始終,通過分段長卷畫的形式,引導幼兒用手指點畫的方式來畫小人國的人物,形成大小強烈對比。活動中,我通過回憶、復述故事的形式,讓幼兒說說自己喜歡的小人,并通過向幼兒介紹手指點畫的方法,讓幼兒較為清楚地看清點畫的部位和方向,使幼兒發現手指點畫可以利用不同手指的特點,選擇手指不同的部位和變化手指的方向組合成人物的頭與身體,嘗試創造出千變萬化的組合圖像,避免幼兒誤以為只能用一個手指點畫。由于幼兒剛進入中班,他們對表現動態會有較大的困難,為化解這一難點,我仍沿用了小班習慣采用的線條表現的方式,在添加局部和四肢動態時,給幼兒更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間。本次活動的重點是人物的造型,幼兒無心顧及顏色的變化,可以淡化顏色的表現。通過兩次的活動,我發現幼兒對變化人物造型很感興趣,他們都能創造出不一樣的造型。不過大部分孩子還是局限于用一個手指,不會變化手指進行,我覺得我在操作之前應該給幼兒予提示。
中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動物寶寶和媽媽之間的親情。
2.發展幼兒理解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引導幼兒了解動物世界中媽媽愛寶寶的趣聞軼事,培養幼兒探索動物世界的興趣。
4.愿意分角色表演簡單的故事情節。
5.能安靜地傾聽別人的發言,并積極思考,體驗文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使幼兒感受動物寶寶和媽媽之間的親情。
引導幼兒將日常生活經驗與愛的主題結合,并能口齒清晰地講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袋鼠媽媽和小袋鼠;老虎媽媽和小老虎;青蛙媽媽和小蝌蚪。)
2.動物寶寶和媽媽的趣聞軼事錄像。
活動過程:
一、導入:(4分鐘)
談話:媽媽愛寶寶引出課題。
提問:媽媽愛你嗎?媽媽是怎樣愛你的?(自由表達)
小結:動物媽媽們也非常愛自己的寶寶,那他們又是怎樣愛自己寶寶的呢?咱們一起來看一看。
二、展開:(18分鐘)
1.觀看課件感知動物媽媽對寶寶的愛,播放課件幼兒欣賞并講述。(5分鐘)
提問:剛才你看到了什么動物?他們在和自己的小寶寶們做什么?
小結:原來啊,動物媽媽跟小朋友的爸爸媽媽一樣,愿意陪著自己的寶寶做游戲,很愛自己的寶寶。
2.配上兒歌再次播放課件,引導幼兒理解動物媽媽對寶寶的愛。(7分鐘)
提問:袋鼠媽媽是怎樣愛自己寶寶的?老虎媽媽是怎樣愛自己的寶寶的 媽媽為什么要使勁摔寶寶?青蛙媽媽是怎樣對待小蝌蚪的?小蝌蚪為什么不要媽媽照顧?(引導幼兒跟隨課件學習兒歌)
小結:袋鼠媽媽愛寶寶,將小寶寶放到袋子里;老虎媽媽愛寶寶,為了讓自己的寶寶更快的成長,使勁將寶寶往地上摔;青蛙媽媽愛小蝌蚪,給小蝌蚪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這些動物媽媽都有不同的愛寶寶的方式。
3.拓展經驗仿編兒歌。 (6分鐘)
提問:你還知道其他的動物媽媽撫養寶寶的故事嗎?請個別幼兒講一講可結合錄像上其他有關內容進行講述。幼兒將自己仿編的兒歌說給大家聽。
例:燕子媽媽愛乖乖怎么愛?飛來飛去找呀找銜來食物喂乖乖。
企鵝媽媽愛乖乖怎么愛?小腳放到大腳上來天氣寒冷凍不壞。
松鼠媽媽愛乖乖怎么愛?辛苦把它喂養大離家再也不回來。
小結:其實,很多動物媽媽都是愛自己的寶寶的。有的嚴厲、有的呵護,不同的動物媽媽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著自己對于小寶寶的關心和愛護。就像小朋友的爸爸媽媽一樣,都是世界上最關心你們的人。
三、結束:(3分鐘)
活動小結:動物媽媽們為了保護好小動物付出了很多艱辛的勞動,在動物世界里,還有許多有關動物媽媽愛寶寶的故事,你們可以從書本上、互聯網上、書店里找到,你可以把你找到的.最有趣的動物媽媽愛寶寶的故事告訴老師和小朋友。
教學反思:
情感教育是幼兒園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讓每個孩子感受愛、理解愛、表達愛,讓孩子在充滿愛的氛圍中成長是多么愜意、美好的事情。《愛》這首兒歌就讓人感覺很溫暖,在通過理解動物媽媽對寶寶愛的基礎上引導孩子理解感受自己媽媽對孩子的愛。本次教學活動的目標有三個:情感目標為引導幼兒感受兒歌中動物寶寶和媽媽之間的親情;能力目標重在發展幼兒理解力和語言表達力;知識目標定為引導幼兒了解動物世界中媽媽愛寶寶的趣聞軼事,培養幼兒探索動物世界的興趣。其實學前期是培養幼兒情商的關鍵時期,而教學的價值并非讓孩子學會多少字,掌握多少所謂的知識。其實所謂教育的真諦就在于教予情,育予心,讓孩子們感受自然、感受親情、感受愛。所以在本次教學活動中將情感目標作為教育的重點,而難點在于引導幼兒將日常生活經驗與愛的主題結合,并能口齒清晰地講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在教學過程中,幼兒能在老師創設的情景中自由感受愛的氛圍,并能理解兒歌《愛》所包涵的情感。反思整個教學,我認為在教學中還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幼兒在表述的過程中語言描述不完整,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引導提升。第二,在引導幼兒將以往經驗與兒歌相結合的過程中,發現幼兒的知識遷移能力有待提升,幼兒階段的孩子是培養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的重要階段,知識遷移能力更應該從小培養,這一方面的思維訓練還需在教學中進一步加強。第三,在教學準備中多是各種小動物圖片、視頻,一些幼兒可以觸摸、感受的模擬實物比較少,對于幼兒而言,應在教學中準備些更直觀的物品讓幼兒感受,這是我今后的教學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小百科:“愛”在漢語中是一個多義的字。它包含了愛情、母愛、父愛、友情、親情、博愛以及人對所有事物的根本情感。愛在藝術、哲學、美學等科學文化領域,是一個普遍的主題,也是一個永久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