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上冊《司馬光》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語文上冊《司馬光》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語文上冊《司馬光》教學反思1
“落水、砸缸、獲救”是司馬光兒時搭救伙伴的一個故事,在當時流傳很廣,人人稱頌。小學語文新教材第二冊第五組教材里的《司馬光》這篇傳統教材,講的就是司馬光小時候,他和幾個小伙伴在花園里玩,一個小伙伴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遇到這樣的突發情況,司馬光急中生智,舉起大石頭,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文章就是在理解圖意和課文內容的過程中進行思維訓練,從司馬光破缸救人的故事中受到啟發,教育學生遇到事情要像司馬光那樣不慌張,急中生智,做個聰明勇敢的孩子,動腦筋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一、教學片段
我在一位教師的課上,看到這樣一段“資料鏈接”:
《司馬光新傳》
天氣晴朗,司馬光和一大群孩子一起出去玩,路上,有一位孩子提議大伙來玩捉迷藏,輸的人要翻跟斗,大家都同意了。
“石頭剪子布!”
“哇!司馬光你輸啦!你來抓!”
說完,孩子們一下沒了蹤影,藏得非常隱蔽,只有一個躲在假山后面的孩子在探頭探腦地張望,可一不留神,“撲通”一聲掉進了水缸里。大家聞聲而來,不由得著急了,在那兒議論紛紛,有的說想把水舀干,有的則慌張得不得了,不知是否要叫大人過來。只有司馬光鎮定自若,只聽他大喝一聲:“慢!”說著就拿起大石頭砸去。他知道,時間緊迫,不能讓人離水,就讓水離人。一、二……
“等一下,等一下!”村長聞訊趕來對司馬光說:“孩子,缸砸不得!這是咱地區的利稅大戶。”司馬光定睛一看,缸上印著“酒”這個字。村長對司馬光搬出了“地方保護主義理論”:“雖然是假酒,但咱們得靠它謀生哪,孩子死了不要緊,酒才是最重要的……”
面對這樣的場面,如果你是司馬光,你該怎么辦?的確,這是現代社會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生命與財產,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二、反思評析
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的本質是要真、要自然。兒童學習生活本來應該是樂趣橫溢,無羈無絆的,但是從現今的孩子們身上,時常會感覺到背后那成人的腦袋,那裝腔的奶聲奶氣……
我一直覺得大人有時很殘忍,因為大人們常常剝奪孩子純真的權利。
純真是一種特殊的優點,而這種優點往往只屬于孩子。在孩子的世界里沒有勾心斗角,沒有懷疑猜忌,沒有明爭暗斗,從他們明亮的眼睛里,看見的是無限的希望,一望無際的美好,讓人覺得那種單純的'純凈是多么珍貴多么難得。
孩子們的天真可愛,難道不正是大人們所缺失的?我們為什么不讓天真燦爛的笑容保持得更久一些,為什么要抹殺孩子們簡單的幸福?一張小小的紙片,一塊小小的糖果,一只小小的蝴蝶,一朵平凡的小花,都足以成為孩子們快樂一整天的理由。[
我們為什么一定要在他們色彩絢麗的心靈里,留下一抹黑色而破壞了整幅畫面?過早地告訴他們社會的黑暗人心的險惡,教給他們一些所謂的“生存之道”,把自以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灌輸給他們,真的有利于他們的成長嗎?讓他們在原本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的年紀里,存有不該有的稚嫩的成熟真的是一種正確的決定嗎?有些事是要讓孩子自己體會的,當孩子經歷過一些事情后,孩子自然會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觀念,不過如果孩子產生了錯誤的觀念后大人當然有責任去糾正。他們才不過是一些七八歲的孩子呀!
不要用“重要”和“不重要”來教育孩子,很多事情是不能用“重要”來衡量的。他們總有一天會變得成熟,但是一旦失去純真就很難再找回。
把純真留給孩子吧!那不是孩子的專利,但卻是孩子的權利,任何人都無法剝奪孩子純真的權利。
我們都曾經是一群純真的孩子,用無邪的雙眼看世界。不知道這世上有欺騙,有訛詐,有勾心斗角,有相互利用。不知道莫測的人性,不明白復雜的人心。
我們被教會了認識別樣的世界,那里有欺詐,有邪惡……于是,我們的眼睛不再清澈,我們的翅膀也被迫忘記了飛行。
白紙在空氣中即便沒有寫字,放久了也會氧化發黃,無法再堅持原有的白色。純真如同白紙,也會氧化。
我們曾經都是純真的孩子。只是,純真在現實中慢慢死去,直到,孩子們也都不再純真。
俄國歷史學家克柳切夫斯基有這樣一句名言:“會思考的人思想急速轉彎,不會思考的人則暈頭轉向。”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碰上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遇到突發事件,害怕、緊張、焦急、慌亂,這些都可以理解。因此,機智、靈活地分析、解決所出現的難題,則令人稱贊。在學完《司馬光》,我們只要讓我們的孩子明白這一點,讓這隨其終生,成為他們人格基因中的重要一份子而受益一生。這些孩子必將成為新世紀的公民,我們是在為民族的素質教育做著基礎的工作。我們希望我們的課堂上記錄孩子們愉悅的思考,留下快樂的記憶、美好的回憶。
我認為孩子的第一口奶是非常重要的,它的營養結構將影響其一生的成長。我希望我們的老師、家長不要去做那拔苗助長、扼殺純真的事情,還給孩子一份純真,讓他快樂地學習,而不是為自己的課堂更“充實”而弄巧成拙、畫蛇添足,任何催生與激素總是會適得其反,早熟的果子往往長不大。
一年級語文上冊《司馬光》教學反思2
《司馬光》一文講述司馬光小時候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小朋友的故事,表現了司馬光遇事沉著、機智救人的優秀品質。引導學生從故事內容中體會司馬光這一優秀品質成為一大教學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這一重點,尋找幾個切入口,引導學生思辯、發散想像。
⑴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在感知小朋友落水后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還有的跑去找大人”之表現后,我讓學生討論:這些表現對解決問題有用嗎?得出結論:哭一點也沒用,喊比哭好,但周圍沒有人在的話也沒用,跑去找大人需要一定的時間,即使有人來也怕晚了,總之,都不是可行之法。在此基礎上感知司馬光是怎樣做的,從而使學生感受司馬光的聰明。
⑵在感知司馬光的表現之后,我讓學生發散想像:假如當時你在場,會想什么辦法來救人?學生有的說:“把水缸扳倒過來,讓水流出來,讓小朋友爬出來。“有的說:“伸手去拉,把小朋友給拉出來。”我讓學生討論這兩種方法是否可行,得出結論:都不如司馬光的辦法好。從而使學生再次感受司馬光的聰明。
⑶在教到課文結尾處,我讓學生發散想像:“假如你是那個落水小朋友,脫險后會對司馬光說些什么?”學生首先想到的是說些感謝之類的'話,我再問:“假如你是邊上的小朋友之一,看到司馬光救出了小伙伴,肯定很高興,那會對司馬光說些什么?”學生這是就會想到說些夸獎之類的話,我再發問:“假如你是那個落水小朋友的父母,知道是司馬光救出了自己的孩子,會對司馬光說些什么?”學生就會說出一些感謝兼夸獎的話。這樣層層深入,就再次深化了文章的中心,達到了文以載道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