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為什么流傳至今 1
第一,“圓月”是一種意象,一種美好的寄托,是一種通過文人數千年傳唱所產生的必然產物,極具有抽象價值,后來又產生了相對應的實體經濟價值。
第二,官方和民間所推出的一種節日,背后既有官方的推動作用,又有民間產生的“輿論場”,官民合流,這才是順應時代的發展。
第三,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往往不再僅僅滿足于溫飽,而開始有了更多的物質和精神的追求,這中秋圓月便恰恰給了他們一個能夠發散的點,而中秋節則成了承載這些東西的載體。
綜上所述,總而言之,中秋節能夠流傳至今而長久不衰,甚至是發展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好的有原因的,哪怕是今天,中秋節仍然存在并且備受大家的喜愛(起碼國家法定節日是可以放假的),這便說明了其生命力以及其存在的原因!
中秋節的意義和象征 2
中秋節的寓意著家人相聚一堂,家庭幸福美滿,象征著團圓的意義。中秋節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傳統節日。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團圓節等,時間為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節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在傳統文化中,月亮和太陽一樣,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成了先民崇拜的對象。在二十四節氣“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秋分祭月”而來。
而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后來才調至夏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 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介紹 3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月餅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有關中秋節的習俗 4
中秋節的習俗一: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后,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中秋節的習俗二: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
2022中國人為什么要過春節_春節對中國人的意義 5
中國人的中秋節作文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昨夜,我望著天邊那空蕩蕩的角落——因為下雨,天上沒有月亮,不知不覺地吟出了這么幾名詩。
昨日,是中秋佳 節。為了大家能團團圓圓地吃個飯,外婆不辭苦地在前天一一打電話叫大家去吃飯。
這不,一大早的,兩個阿姨、兩個姨夫、外加哥哥姐姐,與我們一起風風火火地趕到了外公外婆家。
就在大家都在談天說地之時,我突然冒出了一個問題:“中國人為什么要過中秋節?”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難到時了一大家子。
我一見沒戲,只有打開電腦,自己查了起來。電腦不愧是電腦,一下子就搞出了一大竄有關中秋節的內容。
其中,有《嫦娥奔月》的`傳說,還有一個《朱元璋與月餅》的典故.說是朱元璋帶兵攻元城,卻久攻不破.一天,一位將士想起了自己的老母親為自己做甜餅的情形,落下了淚.
朱元璋聽了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忙命人去做了許多甜餅,并在中間夾了張:“八月十五日晩攻城”紙發給了城中百姓,百姓們與外邊的將士里應外合,終于攻下了此城。
我覺得咞,的確還是這個典故有道理,歷史不會撒謊騙人,我自然該信。
我把這些一五一十地說給了家人聽。姐姐一聽,拍手道:“是啊,是啊,我們中國人過中秋節也是希望家人能團圓咞,這正是中國人以孝為先的好傳統!”
哥哥也說:“有些地方的習慣也是希望家人能團聚在一起,還能給親情加溫!還有那種節目表演,能使鄰里更和睦呢!”
“哦,原來如此,受教受教。”外公外婆與其他家人一起說道。“呵…呵…”我與哥哥姐姐笑了起來。
對咞,這就是中國人為什么要過中秋節的道理了。瞧,這中秋節還有如此多的意義呢!
中秋節對于中國人的意義是什么 6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農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節中秋節才成為了固定的節日。
1、團圓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
2、和諧
中秋慶賀著期待著豐收,因此也期待著和諧。“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中秋佳節闔家團圓、鄰里和睦、階層和合、社區安定、民族團圓、家國和諧、世界大同,其樂融融。正如蘇東坡說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張九齡說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3、感恩
中秋節從其最早的含義來看,就是一套禮儀,它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對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層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們對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認識,體現了一種對于家庭的重視。
中秋節的意義 7
團圓
“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節日是民族凝聚的促進劑,有著強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團圓”是老子“道法自然”的產物,是“天人合一”哲學理念的高度體現,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理念。花好月圓之夜,就是骨肉團圓之時。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從天上的月亮聯想到人間團圓,這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在兵荒馬亂、饑饉連年的歲月,白居易一家兄弟姊妹拋家離鄉,天各一方。在凄涼的月夜,詩人舉首望月,聯想到漂泊各地的兄弟姊妹們此時此刻也會像自己一樣望月垂淚,共生鄉愁,于是寫下這情真意切的思親名句。
人世間總是離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與人生的失意總是難以避免,因此,追求團圓就不僅僅是一種現實的需要,還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
中秋節的含義和意義 8
1、中秋節的意義是:團圓慶賀。挖掘和弘揚中秋節中的團圓文化,發揚敬老孝親、感恩父母的美德,也應該是中秋文化的范疇。
2、中秋節俗有久遠源頭,中秋節俗貼近了民眾生活的需要,民眾將秋季的節俗都集中到中秋,使中秋成為四季慶賞的大節之一。
3、拜月、賞月、團圓慶賀是傳統中秋節俗的核心,從當代社會生活看,它依然有著符合民眾生活需要的現實意義。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中秋節象征親人的團圓。
5、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度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中秋節有什么風俗 9
1、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
2、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3、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
中秋節有什么象征意義 10
親人的團圓、豐收、富足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又稱月夕、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11
軍訓的目的之一
對學生實施軍事訓練,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改革教育內容,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建設人才的重要措施。通過軍訓,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激發愛國熱情,增強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組織紀律觀念,培養艱苦奮斗的作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掌握基本軍事知識和技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后備兵員和預備役軍官,為國家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此外,學生軍訓是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開展國防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形式。
軍訓的目的之二
國防教育是全民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當代大、中學生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弱興衰與國民國防意識的強弱有密切的聯系。大、中學生既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又年輕力壯,他們是國家最有希望的一代,是國防兵員的主要來源。所以要對學生進行軍訓訓練。
軍訓的意義一
1、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利于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四有”新人;
2、有利于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對做好未來反侵略戰爭準備具有戰略意義;
3、有利于激發學生愛國衛國意識,對加速綜合國力的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
軍訓的意義二
1、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防觀念
愛國主義教育是貫穿于整個大學生軍訓的主旋律,更是軍訓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為人民服務是我軍的宗旨,建設祖國、保衛祖國是我軍的光榮使命。廣大官兵懷著對祖國一草一木和每寸山河神圣的至高無上的愛,始終站在維護祖國尊嚴的最前沿,這支隊伍本來就是一部內容豐富、生動感人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高校青年大學生融入軍營,參加軍訓,在封閉的管理、開放的教育、軟功硬做的氛圍中,與有著強烈的愛國之情的廣大官兵朝夕相處,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學生的國防觀念在軍訓這一特殊氛圍中得到提高和升華。
2、培養良好意志品質
實踐證明,軍訓是培養學生良好意志品質的極好形式。軍訓培養和磨煉了大學生果斷、勇敢、頑強、自制和堅韌不拔的優良意志品質。這種意志品質不但能有效地克服大學四年中學習、工作、生活中的難題,激勵青年大學生在奮發、成才之路上努力攀登,而且為他們踏上工作崗位、走上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尤其是在今天這種優勝劣汰、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健全的意志品質成為他們正確把握人生航向,迎著狂風巨浪向理想目標邁進的必要條件。
軍訓的意義三
1、塑造集體主義精神
用大學生們的話來說,那就是“軍訓,是集體主義精神的熔爐”。軍訓有著最集中、最統一、最緊張、最嚴格的集體活動。在這些集體活動中,每一個大學生都變成了普通一兵,過戰士生活,接受組織的指令,接受各級領導的管教,受各種紀律的約束,按各種規章制度辦事,受艱苦生活錘煉。每個學生生活在這種優良的集體中,使之相信組織,依靠集體,關心集體,維護集體,不斷克服不良行為和習慣,不斷克服個人主義,不斷塑造集體主義思想。同時,把這種精神帶到了軍訓后的大學生的教育與管理工作中,不斷鞏固和發展了軍訓的成果,推動了良好校風、系風、班風建設,促進了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弘揚和光大。
2、有利于專業學習
軍訓以其特有的方式對大學生的專業學習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其主要作用有:軍訓培養了青年大學生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自覺意識,軍訓時間雖短,但經過刻苦訓練,身體素質發生了很大變化,身體強壯了,精力充沛了,學習效率得到了提高;緊張有序的軍訓生活節奏使大學生學會了科學利用時間。軍人的鐵的紀律和擠時間的“釘子精神”,使大學生們受到啟發,從“時間就是勝利”的至理名言中,找到了成功的秘決——科學地利用時間搞好專業學習;軍訓調動了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每當問到軍訓的最大收獲時,許多大學生道出了他們的心聲:軍訓使他們獲得了攀登書山、博擊學海的勇氣和毅力。他們在軍訓中得到了啟迪:明知學海無涯,偏要竟舟苦渡;明知書山險峻,總要奮力攀登。與驚濤博擊,與激流抗爭,歷盡艱險,矢志不移。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12
今天是中秋節,月兒圓又圓。我在這個靜謐的夜晚,去了我們的校園賞月。一踏進校門,一股韻味隨風而來,真是美極了。
我們來到操場,坐下,望著無暇的月亮,心里十分愜意。阿姨拿出了月餅,我和幾個小朋友都沖了上去。吃著餅,賞著月,真幸福。今天的月亮真圓啊,圓的像一個皮球;今天的月亮真美啊,和淡淡的云交在一起,像一個蒙著薄紗的仙女。我心里充滿了對月亮的向往,多想飛上這月亮看個究竟。突然,一個黑影蹦了出來,打擾了我的興致,一鳴大叫:“是小黑!”我和一個女孩異口同聲的說;“他怎么進來的?”一鳴奸笑著跑去逗笑小黑了。這下好了,韻味沒有了,只有一鳴的笑聲,大人的談論聲,于是我也跑去玩小黑了。“一鳴,等等我!”
今天,真有紀念價值啊。這月亮會永遠記在我的心中,永遠~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13
感恩
中秋節從其最早的含義來看,就是一套禮儀,它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對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層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們對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認識,體現了一種對于家庭的重視。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14
中秋佳節,人人都會吃月餅,吃一頓團圓飯,我們家也是一樣,眼看中秋臨近,我不禁想起去年在中秋節的時候遇到的一件事情。
在去年中秋的時候,那天晚上,我剛吃完飯,爸爸說:“我們去哪里玩一玩吧”我說:“隨便吧。”在一旁的弟弟便要吵得要去廣場,爸爸說:“那就去廣場吧”來到廣場附近,拿真是人擠人啊,我心想:“還不如待在家呢!”沒辦法,來都來了。我們一行人,走著,擠著好不容易到廣場中心,咦?人呢?我向后一看,怎么一轉眼就不見人了啊?唉!這么多人我要上哪去找人啊?我四周尋覓著,突然看見一個七八歲的小朋友坐在一邊,想哭卻又哭不出來似的,我便跑了過去,對他說:“小朋友,怎么啦?”他說:“我和爸爸走丟了。”一聽這話,唉,我們還真是一樣,我便陪著她坐在一旁等,問小朋友說:“你有手機嗎?因為我知道我爸爸的電話。”我說:“我沒有”剛說完,那小朋友就哭了,唉,沒辦法。我對他說:“別哭了,我帶你去傍邊的超市去打吧。”
我牽著他又擠進了人群,往超市方向擠去,他好像因為和他爸爸媽媽走丟了,手拉的特別的緊,終于,我們氣喘吁吁的到了公用電話亭,于是他報了電話號碼,我打了過去:喂,對方傳來了非常急切的聲音,我便說:“你好,你的孩子走丟了,現在你快到對面的超市來找他”那邊傳來了喜出往外的聲音“謝謝,你啊,謝謝”。
隨即,他父母便把他帶走了,還對我連聲道謝,后面,我也打了電話給老爸。
唉,你看,雖然費了一番周折,但還是算做了一件好事吧。心里還蠻開心的。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15
1、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云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余,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2、嫦娥奔月
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藥后,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寫照。后來,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說:“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
3、玉兔入月宮
相傳有三位神仙變成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貍、猴子、兔子求食,狐貍與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濟助,唯有兔子束手無策。后來兔子說:“你們吃我的肉吧!”就躍入烈火中,將自己燒熟,神仙大受感動,把兔子送到月宮內,成了玉兔。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16
盼望著,盼望著,期盼已久的中秋節終于到了。前幾年的中秋節我們都是和爸爸媽媽在家里看電視、吃月餅就度過了。今年中秋節,在余爸的邀請下,我們去了余爸的老家過中秋節。
早上,天微微亮,客廳里就飄來了一股月餅的甜香,我立馬下床,拉開窗簾,唔!嚇死我了,幸好沒下雨,雖然也沒有太陽,但外面的天氣仍是秋高氣爽啊!收拾妥當以后,我們和小楊、小周、還有小余一家浩浩蕩蕩地向小余爺爺家出發了。窗外的風景特別美麗,遠處是綿延起伏的小山丘,近處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稻田,馬路兩旁是整整齊齊、郁郁蔥蔥的大樹。一路上,大家心情格外美麗,個個歡呼雀躍。不到一個小時,我們就到了余爺爺家,只見爺爺奶奶正在廚房準備今天中午的午餐,于是我們開始分工干活,有的搬桌子、有的抬椅子、還有的抹桌子。不一會兒,一桌豐富的午餐就準備好了。吃著爺爺奶奶親自磨的豆花兒,自己做的咸鴨蛋……還有剛剛才從地里采摘出來的新鮮蔬菜,真是心滿意足。
午餐過后,奶奶帶我們去田間采摘瓜果蔬菜。哇!奶奶種的瓜果蔬菜可真多呀!有又大又圓的柚子、有橢圓的冬瓜、有紅色的辣椒,還有像手掌的生姜……奶奶先帶我們從樹上捧下一個個又大又圓的柚子,接著,把一根根紫色的茄子丟進背簍,我突然看到了一個橢圓的冬瓜,哇,這個冬瓜好大啊,比我妹妹都還大呢,奶奶是怎么種這么大的啊!我們又采了一些辣椒,奶奶說:“這個辣椒可是我們四川人的最愛呀!”接著我們還摘了毛豆,毛豆是一株株長大的,每一株上面都結滿了密密麻麻的豆莢,好像許許多多的小燈籠。我們有的背冬瓜,有的扛毛豆,還有的提辣椒……一個個滿載而歸。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正是因為有爺爺奶奶春天里辛勤的播種,才有了秋天里的碩果累累啊!
這個中秋節,我們雖然沒有看到月亮,但是我們不僅收獲了許多瓜果蔬菜,還能夠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好朋友們一起度過,我覺得這是一個既愉快、又特別有意義的中秋節!
中秋節的象征意義 17
1、團圓
“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節日是民族凝聚的促進劑,有著強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團圓”是老子“道法自然”的產物,是“天人合一”哲學理念的高度體現,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理念。花好月圓之夜,就是骨肉團圓之時。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從天上的月亮聯想到人間團圓,這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人世間總是離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與人生的失意總是難以避免,因此,追求團圓就不僅僅是一種現實的需要,還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
2、和諧
中秋慶賀著期待著豐收,因此也期待著和諧。“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中秋佳節闔家團圓、鄰里和睦、階層和合、社區安定、民族團圓、家國和諧、世界大同,其樂融融。正如蘇東坡說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張九齡說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3、感恩
中秋節從其最早的含義來看,就是一套禮儀,它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對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層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們對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認識,體現了一種對于家庭的重視。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18
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系,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舉行。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中秋節逐漸成為我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是全國人民的節日,每個地方習俗各不相同,但是都代表著對家鄉的思念,寄托著人么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向幸福的彼岸。中秋節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道家人生哲學對現代中國人精神重建的意義 19
道家人生哲學對現代中國人精神重建的意義
文章提出在精神文明建設和現代中國人先進精神構建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理論指導,同時創造性地吸收道家人生哲學的合理成分,有助于解決國人信仰上的危機,減輕人們的。心理壓力,并以此培養國民求真、行善、崇美的品格。
作 者:錢志群 ?作者單位:南通師范學校,社會學科,江蘇,南通,226006?刊 名: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TO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SHIPPING COLLEGE?年,卷(期):?3(4)?分類號:B223?關鍵詞:道家 ??人生哲學 ??精神緊張 ??自由 ??精神構建 ??順應變革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20
關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經過我上網調查,還有這樣一段動人的傳說。相傳,七仙女(化名小七)回填宮時給有著正義董永留了一個兒子。后來有一年農歷的八月十五日,那孩子看到同村的小伙伴們在村頭桂花樹下玩耍,也想過去湊湊熱鬧,哪知道不但沒人理他,還罵他是個沒媽、沒教養的野孩子。他委屈極了,便號啕大哭。哭聲驚動了天神吳剛,吳剛便悄悄拿出登云鞋,對孩子說:“如果你想媽的時候,就穿鞋圓月下吧。”
董永的兒子在月光下穿上了登云鞋,飛到了天宮,七仙女見了自己的兒子,又悲又喜,便親手把嫦娥送的桂花蜜糖,拌上花生米,核桃仁,做成餡兒,按圓月的樣子,做成香甜的仙餅,給兒子吃。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氣,命令麒麟把董永的兒子馱回人間。
后來,董永的兒子當了官,就叫各州各縣的人們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都來仿做他在天宮時吃的仙餅,擺在月亮下,表示對親人的懷念。由于這種餅子就像月亮一樣,所以后人便稱做中秋餅。
直到今天,每年的八月十五日的晚上,當一輪圓月掛在蔚藍的夜空,人們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心中總會憧憬。
中秋節的禁忌事項 21
1、中秋節禁忌:男不拜月
舊時漢族中秋節的拜月風俗流行于全國各地。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秋節“惟供月時男子多不扣拜。故京師諺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俗謂月亮屬于太陽,而月神嫦娥是女性,所以拜月活動只能女性參加。
2、中秋節禁忌:忌剛剛搬家,又沒“鬧房”的人賞月
最近剛剛搬家,而搬家后沒有“鬧房”的人最好不要賞月,或者感覺搬家后自己的身體,運勢不好的人,最好謹慎賞月。
3、中秋節禁忌:忌身體弱、體質差的人賞月
中秋節的時候,身體很弱的人不建議去野外賞月,拜月。特別是最近流產過或者剛生育過寶寶的婦女,也不宜賞月,就算在自家陽臺也最好不要看月亮。
4、中秋節禁忌:忌失意、運勢弱的人賞月
如果最近的運勢比較低落,情緒差,比較失意者,比如官場失利,情場不順,工作不順心,家庭不順心,考試考砸,生意虧本的人等,最好不要賞月。
5、中秋節禁忌:忌果餅不圓
當中秋節的月亮高高掛的時候,人們設壇燃香,陳列月餅瓜果等拜月亮。許多人家都會在月圓之夜祭拜月亮,焚燒月光紙,擺下供月食品,然后分給家人。全家聚在一起吃月餅。月餅又稱為團圓餅,吃了讓全家同心協力,團結不離散。所以果餅必須是圓的,就算把瓜果月餅切開來也必須是月牙瓣的蓮花狀。
中秋節吃月餅的起源與含義 22
也有人說,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在唐朝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月餅",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已有一詞,但對中秋嘗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于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制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 。
月餅象征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在古代,中秋月餅被作為祭品,于中秋節所食。
中秋節吃月餅,據說這個習俗開始于唐朝年間。
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為“宮餅”,剛開始只是在宮廷內流行,但后來也慢慢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后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
今天,我國月餅品種繁多。
按產地分為:京式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臺式月餅、滇式月餅、港式月餅、潮式月餅、徽式月餅、衢式月餅、秦式月餅、甚至日式等;
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
從餡心講,有桂花月餅、梅干月餅、五仁、豆沙、玫瑰、蓮蓉、冰糖、白果、肉松、黑芝麻、火腿月餅、蛋黃月餅等;
按餅皮分,則有漿皮、混糖皮、酥皮、奶油皮等;
從造型上又有光面與花邊之分。
中秋節文化意義 23
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朝代是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還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心靈手巧的制餅工人翻新出奇,月餅上做出各種花樣,彭蘊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說:“月宮符,畫成玉兔窯臺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且制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常。”北京的月餅則以前門致美齋所制為第一。遍觀全國,已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系列,且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狀元”: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后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碼最多,即為狀元,吃大塊;依次為榜眼、探花,游戲取樂。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國人的中秋節作文 24
中秋節的意義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
中秋節別稱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關于“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中秋節假期
2008年開始中國大陸將中秋節列為法定假期,如當天與周六周日重合,則在下周一補休一天。
在臺灣,中秋節當天放假一天,若與周六、日重疊則不另外補假,但若與周休假期僅相隔一工作日者,該工作日則調為假期,并擇另一星期六補班補課。
香港的中秋節公眾假期定在農歷八月十六日(中秋節翌日)。如果碰上星期日,則在星期一補一天假;如果碰上星期六則沒有補假。
韓國把中秋節列為法定假期,放假3天。
中秋節習俗:
中秋節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習俗。但中秋節的習俗共同之處不外乎:祭月、賞月、觀花燈、吃月餅。
除此之外,各地還有:民間拜月、月光馬兒、兔兒爺、中秋宴俗、舞火龍、燃寶塔燈、偷菜求郎、竊瓜祈子、中秋博餅、祭月燒香斗、乞月照月爬月、走月亮走三橋等等。
中秋節習俗代代流傳。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中秋節文化的多樣性。我們都有責任繼承和發揚這種優秀傳統,讓親情永恒,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