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方程教學設計優秀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簡易方程教學設計優秀,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簡易方程教學設計優秀1數學書p58—p59及“做一做”,練習十一第5—7題。
1、結合具體圖例,根據等式不變的規律會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寫法。
3、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遷移的能力。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一、導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一)教學例1
出示例1,從圖中可以獲取哪些信息?圖中表示了什么樣的等量關系?盒子中的皮球與外面的3皮個球加起來共有9個,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個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們該怎么利用等式
方程兩邊同時減去一個3,左右兩邊仍然相等。板書:x+3—3=9—3
化簡,即得:x=6
這就是方程的解,誰再來回顧一下我們是怎樣解方程的?
左右兩邊同時減去的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數呢?
追問:x=6帶不帶單位呢?讓學生明白x在這里只代表一個數值,因此不帶單位。
要檢驗x=6是不是正確的答案,還需要驗算。怎么驗算呢?可抽學生回答。
板書:方程左邊=x+3=6+3=9=方程右邊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小結:通過剛才解方程的過程,我們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兩邊同時減去一個相同的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書寫的`過程中寫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遞等式。
(二)教學例2
利用等式不變的規律,我們再來解一個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樣才能求到1個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學互相討論,如有問題,可以出示書上的示意圖幫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兩邊同時除以3即可。為什么兩邊同時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數呢?剛好把左邊變成1個x。讓學生打開書59頁,把例2中的解題過程補充完整。
展示、訂正。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方程的兩邊同時減去一個相同的數或同時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這是我們解方程常用的兩種方法,想不想用它們來試一試呢?
(三)反饋練習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題。
2、試著解方程:x—2。4=6 x÷9=0。7(強調驗算)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討論:什么時候應該在方程的兩邊加,什么時候該減,什么時候該乘,什么時候該除呢?
四、作業:
練習十一5—7題。
解方程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中我力圖直觀,讓學生在直觀的操作與演示中自主建構。同時借助觀察、操作、猜想與驗證,一方面來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質,能利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同時也讓學生抽象方程,解釋算理中來經歷代數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數感及數學素養。
1、在具體情境中理解算理,經歷代數的過程。
本節課屬于典型的計算課,所以算理與算法是二條主線,今天的算法主要是突破學生原有的認知,能夠利用天平的原理來解方程,所以理解算理,讓學生體驗到解方程只要使天平的一邊剩下一個未知數,但要在這個變化中必須使天平保持平衡,可以通過在天平的左右二邊同時減去相同的數是本節課的重點。我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來領悟算理,突顯出本節課的重點。
2、在直觀操作中掌握方法,發展數學素養。
在本節課中,通過充分的直觀,利用學生熟悉的素材,力圖把方程建構于天平之中,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深刻的模像。同時,在讓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操作解釋、驗證中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
3、困惑:縱觀學生的起點,他們已經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與知識背景來解簡單的方程,所以在教學中運用“逆運算”來解方程對于采用天平的原理來解方程造成了相當的沖突,部分學生雖然對于運用天平原理來解方程已經十分理解,但他們還是不愿意用這種方法,主要的原因是他們體驗不到這種方法的優越性,所以如何在本節課中讓學生體驗到天平原理的優越性,從而自愿的采用這種方法,沒有好的策略?
簡易方程教學設計優秀21、經歷從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構過程。
2、理解方程概念,感受方程思想。
3、通過觀察、描述、分類、抽象、概括、應用的學習活動過程達到學習水平的提高。
一、情境創設,初建相等關系模型。
1、師出示天平圖,認識嗎?
師:天平可以稱出物體的質量是多少。
2、(媒體出示三幅圖)下面的三幅圖中,哪一幅能稱出兩只蘋果的質量?
(左右傾斜各一幅,平衡的一幅。圖略)
學生會選擇圖3,老師順著學生的思路出示圖3天平平衡圖
圖3為什么能稱出兩只蘋果的質量?
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系么?
100+100=200
圖1和圖2為什么不能稱出兩只蘋果的質量呢?
你也能用一個式子表示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系嗎?
100+100>100、100+100<500
3、三個式子都是表示物體之間質量的關系,數學上把這樣表示兩邊相等的關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你的小腦袋里有等式嗎?說一個試試。
除了用加法表示的還有不一樣的嗎?(師板書學生說的其它的一些式子)
師:沒想到,同學們對等式是這么的熟悉。
二、借助基礎,拓展等式外延。
1、下面的幾幅圖中,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系,哪些可以用等式表示?能表示的試著把它寫下來,不能的思考可以用一個什么樣的式子表示呢?
(書上四幅圖略)
選一個等式說一說它表示什么意思?
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系,一種是用語言表達,一種是用數學式子表示,你愿意選擇哪一種?說說你的理由。(突出簡潔、清楚)
2、師:的確,這樣的一些數學式子能清楚、簡潔地表示出天平左、右兩邊物體質量之間的關系。
3、比較:現在寫的這些等式與剛才我們說的那些等式有什么不同嗎?
突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這些含有未知數的等式你見過嗎?
生:沒見過;也可能見過,如:用字母表示數中、求未知數x等。
三、進一步拓寬對等式的理解。
1、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李老師就為同學們準備了一些生活中同學們常見的`一些現象,仔細看一看,這些生活中的現象之間的關系是不是也能用含有未知數的等式來表示呢?
(師出示四幅生活情境 ……此處隱藏1114個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個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們該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變的規律來求出方程的解呢?
抽答。
方程兩邊同時減去一個3,左右兩邊仍然相等。板書:x+3-3=9-3
化簡,即得: x=6
這就是方程的解,誰再來回顧一下我們是怎樣解方程的?
左右兩邊同時減去的.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數呢?因為,兩邊減去3以后,左邊剛好剩下一個x,這樣,右邊就剛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說得實際一點就是通過等式的變換,如何使方程的一邊只剩下一個x即可。
追問:x=6帶不帶單位呢?讓學生明白x在這里只代表一個數值,因此不帶單位。
要檢驗x=6是不是正確的答案,還需要驗算。怎么驗算呢?可抽學生回答。
板書:方程左邊=x+3
=6+3
=9
=方程右邊
所以, x=6是方程的解。
小結:通過剛才解方程的過程,我們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兩邊同時減去一個相同的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書寫的過程中寫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遞等式。
(二)教學例2
利用等式不變的規律,我們再來解一個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樣才能求到1個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學互相討論,如有問題,可以出示書上的示意圖幫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兩邊同時除以3即可。為什么兩邊同時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數呢?剛好把左邊變成1個x。讓學生打開書59頁,把例2中的解題過程補充完整。
展示、訂正。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方程的兩邊同時減去一個相同的數或同時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這是我們解方程常用的兩種方法,想不想用它們來試一試呢?
(三)反饋練習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題,先找到等量關系,再列方程,解方程。集體評講。
2、思考“想一想”:如果方程兩邊同時加上或乘上一個數,左右兩邊還相等嗎?依據是什么?等式保持不變的規律。
試著解方程:x-2.4=6 x÷9=0.7(強調驗算)
(四)課堂作業:“做一做”第2題。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討論:什么時候應該在方程的兩邊加,什么時候該減,什么時候該乘,什么時候該除呢?
四、作業:練習十一5—7題。
簡易方程教學設計優秀6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理解與掌握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和等式兩個概念的關系。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滲透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3、情感目標: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義。
教學難點
弄清方程和等式的異同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作業紙
教學設計
師生談話:同學們,你們玩過蹺蹺板嗎?
(課件出示:在美麗的大森林中,山羊、小猴、小狗、小兔在做游戲)
讓學生猜測如果讓山羊和小猴玩蹺蹺板,會出現什么結果。
(課件演示驗證學生的回答,出現蹺蹺板不平衡的畫面)
提問:怎樣才能讓小動物開心地玩起來呢?
學生:讓小狗、小兔加入到小猴那邊。
(課件演示:蹺蹺板逐漸平衡。并能一上一下動起來。)
教師小結:當兩邊重量差不多時,蹺蹺板基本保持平衡,就能很好地玩游戲了。
[評析]:動物是學生們喜歡的形象,以故事情境導入,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借助多媒體課件演示的優勢,使學生初步感受平衡與不平衡的現象。從而緊緊抓住學生的“心”。
師:在我們的數學學習中,還有一種更為科學的平衡工具,猜猜是什么?
1、直觀演示,激發興趣
課件出示一架天平,教師向學生介紹它的工作原理。
讓學生仔細觀察,現在天平處于什么狀態。
提問:能用一個式子表示這種平衡狀態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50+50=100
2、繼續實驗,自主發現
1)分小組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每個小組發一些有重量的砝碼和學生自己手中的書本等)
要求:三組設計平衡狀態,三組設計不平衡狀態。并據此列式。
2)學生實驗,教師巡回作指導。
3)學生交流匯報,教師板書:
平衡狀態的:
50+10=60
50=20+書……
不平衡狀態的:
50+30>兩本書
50
4)學生動手把不平衡狀態的天平調平衡并列式
50+30=四本書
50+10=三本書
5)師生一起把書用字母代替:
50+10=60,50=20+x,50+30>2x,50<3x
50+30=4x
50+10=3x
3、整理分類,認識方程。
1)學生把上沒面的式子進行分類
2)讓學生明確:像這些含有等號的式子都是等式。(板書:等式,標出大集合圈)
觀察右邊三個等式與左邊一個等式有什么區別?
學生很快明確:右邊的等式里都含有未知數。(在等式前面板書:含有未知數)
教師總結:我們把右邊這三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為方程。
3)學生齊讀方程的意義,同桌互相說出一個方程。
[評析]:這部分教學設計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動手去操作,去合作。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嘗試分類、交流,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并初步滲透了數學中的集合思想。
課件出示兩個小動物爭吵的畫面
小狗:我知道了,所有的方程一定是等式。
小兔:不對不對,應該說所有的等式一定都是方程。
判斷誰說的對,并敘述理由。
學生閱讀數學小知識“你知道嗎?”
練習十一的1題
教學反思
1、利用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
生活是興趣的源泉,體驗是主動參與的動力。通過直觀演示、學生實驗,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的熱情,每一個學生都積極的加入了學習的.熱流中來。教學當中始終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2、關注情景教學
在本節課中,將枯燥的方程概念融于淺顯生動的情景中。導入利用小動物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教學背景,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對天平的所有情景保持著濃厚的興趣。通過天平稱重的實驗,讓學生嘗試用數學知識來描述實驗現象,使學生獲得了等式和不等式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