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案簡短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美術教案簡短,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美術教案簡短1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水對人類的重要性,用美術特有的方式來宣傳節水、愛水、保護水資源。
難點: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相關素材,創作一幅個性化的招貼畫。
教學的準備
教師整體感知這課的內容,預設出教學計劃。然后根據本課的教學計劃,然后網絡,查找各種所需的資料,用PowerPoint設計出教學課件。最后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自己制作了幾件示范作品。
學生的準備:常規的作畫工具和材料。
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
(1)播放一段表現水的音樂,讓學生靜靜地聽。設問:這段鋼琴表現的是什么的聲音?大部分學生能夠聽出,并齊聲回答。
(2)引出課題——水資源。
(3)科學知識的介入:出示水循環的圖示,介紹水的循環過程。(讓學生說說圖示的意思,本來估計五年級應該知道自然界的水是如何循環的,但是他們不知,所以教師直接傳授。)
2、欣賞感受。
(1)播放課件,觀察各種各樣水的圖片(江海之水、湖泊之水、瀑布之水以及家鄉千島湖的美麗圖片)。通過觀察使學生發現水的動態美與靜態美、以及水的形和色的變化。(美麗的圖片,讓學生沉浸于自然景色,他們不由地發出贊嘆,特別是欣賞到千島湖的圖片時,學生感觸很深。)
(2)水是那樣的美,更是人類、動植物乃至整個地球不可缺少的資源。早在x多年前,由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就是著名水利工程。
課件出示我國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簡單介紹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增加學生對優秀民族遺產的了解和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當學生得知在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并沒有什么大影響,學生們一片嘩然)
(3)介紹都江堰的設計者——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課件出示李冰父子雕塑。并簡單帶過大禹治水有關的故事。
3、思考討論。
(1)課件出示污染水現象的圖片。通過比較,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水污染的嚴重。
依次引出以下問題:
水是怎樣被污染?
水污染的害處是什么?
我們如何防止水的污染?如何節水?
(讓學生思考討論,結合前一段時間由于洪水原因,學校自來水被污染和停水的事件來說說自己對上述問題的看法。)
(2)介紹有關水的保護的資料。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目前水資源的緊缺和由于水的缺少和污染給社會的威害,以及人們在水的保護方面的努力。
(3)教師用課件展示圖片,結合學生的講述,小結保護水資源迫在眉睫,大家趕快行動起來,宣傳發動大家節水、愛水、保護水資源。
(4)思考:為了節水,你會做什么?導出——招貼畫
4、欣賞分析。
(1)課件出示:《保持水源,防止沙漠化》、《地球上的水》、《禁止污水超標排放!》等招貼畫。
(2)說說這幅畫中畫了什么?猜猜它想表達什么?
(3)分析是利用什么創作手段來表達意思的,思考:招貼畫有什么特點?
(4)出示《循環一萬年》的招貼畫,具體分析這一幅作品的主要構成和創作手段。
標題——標題可大可小,要與圖形協調地編排設計在一起。
創意圖形——可以用各種手法表現圖形
利用聯想、擬人、夸張等手法通過寫實的、裝飾的、抽象的、漫畫的形式來表現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招貼畫主要特點:構圖單純、主題鮮明。
5、激發想象,學生創作。
欣賞范作及同齡人的作品,說說他們所表達的意思是什么?學習并啟發思維。
展開聯想,進行創作。(要求構思新穎、有創意)
6、大膽宣傳,展示評價。
把全班學生的作業展示在后面的黑板上,組成了“保護水源,節約用水”的主題招貼畫展欄。(教師設計刊頭)
學生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
美術教案簡短2一、背景
石頭是幼兒平時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物品,孩子們都很喜歡玩。近來班里的自然角中有家長為我們送來了幾塊雨花石,那色彩斑斕的石頭更引起了幼兒極大的興趣。正好我們小班開展了以故事〈五彩石頭路〉為引線的主題活動。那么如何挖掘石頭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來對幼兒進行數學方面的教育呢?一開始,我想到了數數。但純粹的數數活動僅僅把石頭作為其他教具的替代,也沒有多大的意思,而且顯得很單調。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石頭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圍繞它的特征來開展活動。細細的觀察石頭,它具有不同的顏色,有大有小,有粗糙有光滑。因此我想就此入手,把活動的重點放在讓幼兒根據石頭的特征來進行排序活動,并整合了有關數學方面數數和分類的知識。
二、活動的實錄與反思
(一)引題
“前幾天我們一起聽了〈五彩石頭路〉的故事,誰用石頭鋪路了?今天我們也一起去幫兔姐弟鋪路。”
(反思:通過老師簡短的話,既幫助幼兒復習了有關故事的角色,同時也揭示了本次活動的主題。運用開門見山的方法和去幫兔姐弟來引起幼兒鋪路的興趣。為整個活動的有序開展奠定了基礎)
(二)撿石頭
1、觀察石頭
1)看看這里有多少石頭?
2)這些石頭是怎么樣的?
3)小結:原來石頭是各種各樣的。有大有小,有的粗糙,有的光滑。
(反思: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進一步掌握、了解石頭的特征,并突出了石頭特征中的大和小,粗糙和光滑,為后面的根據石頭的特征進行排序埋下了伏筆。同時在這一環節中,既發展了幼兒的觀察能力,又使他們的語言得到了發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幼兒不僅說出了石頭有各種各樣的顏色,有粗糙的,有光滑的,有大的,有小的,還有的幼兒說出了石頭是冷冷的,摸上去象冰一樣,這些都說明了幼兒比較細致的觀察能力。如果在教學中老師能及時的抓住幼兒的這一回答引導幼兒再細致的進行觀察、描述,那么更加體現了多種教育內容的整合。可見老師心中應該時時裝有整合的目標。使整合真正落實、體現,而不是單純的為了整合而整合。)
2、撿石頭——按數量撿石頭
1)請小朋友撿兩塊粗糙的石頭
2)聽聽老師拍了幾下手,就撿幾塊石頭
3)聽聽敲了幾下小鈴,就撿幾塊石頭
4)請你數一數,你一共撿了幾塊石頭?
……此處隱藏6474個字……放風箏;社會體驗活動:風箏節活動;等等。以上這些活動我將依托家庭教育資源、社會教育資源和幼兒園一日活動教育資源分步實施。
美術教案簡短7一、教學理念:
剪紙藝術最早源于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而本課的內容恰反映了我們繼承與學習傳統剪紙的方法與技能。從古至今,剪紙藝術廣泛運用于日常生活當以及風俗習慣當中。由此可見,剪紙藝術早已是我國各民主喜聞樂見的一種明間藝術。學習色紙疊剪、色彩對折剪、連續花邊、拼色與套色剪紙、主題性剪紙等技法,感受剪紙藝術的魅力,培養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本課以“人與自然環境”為取向,引導學生認識美術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并以“克隆動物”為題材進行剪紙創作,增強環境意識,懂得愛護動物,注意保護生態環境,樹立環保意識,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課在學生以往學習的簡單對折剪法的基礎上延續學習剪紙技法,引導學生提高剪紙創作中的藝術造型能力及畫面構圖能力。本課以孩子門喜愛的動物園為創作內容,以目前世界上最熱點的話題“克隆”為切入點,巧妙地誘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創作欲望。
教材以有趣的學生剪紙作品欣賞導入,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他們的共同處與不同點,并從中感知重復的形式美。通過學習多層這折剪、疊剪紙技巧,使學生在表達對綠色大自然的熱愛和感受其美感的情境中,逐步培育心靈手巧的優秀品質與能力,這是本課的設計意圖。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用對折、疊剪法,剪出多個重復動物形象并進行畫面構圖的藝術處理。
2。過程與方法:在欣賞中,體驗多個重復形象所構成的形式美和情趣美。再嘗試中,體驗剪紙藝術技法的巧妙與剪紙紋飾的特點在展示中,體驗合作與創造的樂趣。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學習活動中感受剪紙藝術的美和動物的形態美,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環保意識的`培養。
四、教學難點重點:
1。重點:正確掌握對折剪、疊剪法,剪出多個重復動物形象并進行畫面構圖的藝術處理。
2。難點:抓準動物特征,大膽折剪、疊剪出多個造型夸張的動物形象。
3。興趣點:一次折剪、疊剪出多個重復花樣的方法;“克隆”出多個動物構成畫面。
五、教學課時:
1課時
六、教學準備:
1。收集動物圖片資料,了解動物形態特征,2。能一次折剪出兩個或者多個重復的圖樣,所選擇的紙材要以薄、韌為佳。
七、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觀察與交流
播放影片“地球”導入:
教師:播放《地球》視頻片段,初步了解非洲大自然中壯觀的生物及環境,感受生命的偉大。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動物的保護、環保意識的培養。
教師問:我們生活環境在漸漸地惡化,你夢知道有哪一些嗎?
學生答:有全球溫室效應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森林面積減少等等,導致了許許多多動物及其他物種正在瀕臨滅絕。
鋪設,老師問學生:假如現在面臨這這樣的緊急情況(生物滅亡),并且現在你是一位熱愛生物的生物學家或者是科學家,現在全球在采取緊急計劃,叫做”拯救與克隆”。你會怎么做?
學生答:運用我的的繪畫克隆出各種動物。
二、活動二:嘗試與探索
老師問:那么作為一名參與此計劃的拯救者,首先必須了解事態的嚴重性,并且能學會運用“克隆”技術。
欣賞與學習,觀看教師播放的ppt,利用動物資料圖片,引導學生進行形體觀察分析,找出動物的基本特征。
老師問:大象有什么特征?應該突出哪些地方?
學生答:鼻子。
學生甲:耳朵
學生乙:身體
老師問:斑馬有什么特征?
學生問:黑白相間
老師:展示制作的剪紙作品,問:這幾張作品表現了什么內容?
學生答甲:一群豬仔。
學生答乙:一群野牛。
老師問:美在哪里?
學生答:疏密排列特別。
學生答甲:色彩對比很鮮艷,圖案很豐富
學生乙:突出了動物的特點,造型夸張。
參考教材兩種剪法范例,想一想是怎樣剪出來的?引導學生自主嘗試、探索“克隆”多個動物的剪法和擺放方法。剪法一:多張疊剪(多個重復),剪法二:折剪(相互對稱)
三、活動三:動動手
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合作,巧妙利用紙材,進行”克隆動物園”主題的剪紙創作。
四、教師巡視輔導。
五、分享與評價
1。組織學生以動物園的形式粘貼各個同學的作品,并懂得運用涂畫的形式來裝飾背景,使之更加有層次感,更豐富。
2。提出評價目標:“克隆”的動物和裝飾紋樣美不美?畫面內容是否生動有趣、切題?
3。展示學生個人創作優秀作品成果,共同分享成功的樂趣。
美術教案簡短8【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用團、搓、壓等技能表現出動物的臉部特征,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
2、過程與方法:激發學生活動的興趣,愿意自主選擇動物頭型進行創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用團、搓、壓等技能表現出動物的臉部特征,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
【教學準備】
1、牧場的背景圖。
2、KT材質的圓形、三角形、梯形頭型的動物范例若干,圓形、三角形、梯形若干。
【教學過程】
(一)請學生參觀牧場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
師:聽說今天開心牧場有一場動物聚會,我們一起去看看好嗎?
引導學生發現牧場里空蕩蕩的',怎么一個動物都沒有呢?
(二)以猜謎語的形式一一出示范例。
1、師:噢,原來小動物們都躲起來了,讓我們把它們請出來。
師說動物謎語,學生說對謎底師隨即出示范例,并引導學生想象三角形、圓形、梯形的還可做成哪些動物?
(1)圓圓腦袋長耳朵,紅紅眼睛白白毛,愛吃蘿卜和青菜。(兔子:圓形頭型)
(2)尖尖腦袋尖尖嘴,狡猾聰明注意多。(狐貍:三角形頭型)
(3)頭上尖尖角,說話“哞哞”叫,只把草當飯。(牛:梯形頭型)
(三)引導學生根據老師的范例說說三種動物的制作方法,教師小結制作方法。
(四)介紹操作材料,操作要求,學生動手操作,教師指導。
1、先想好自己要什么動物,選好頭型底板。
2、在選用各種色彩的橡皮泥根據需要搓條、團圓、壓扁,創意動物五官。
3、做好以后可以輕聲交流,動作快的學生可以再做不同的動物。
(五)展示學生作品在開心牧場,欣賞評價。
請學生說說哪個小動物最神氣?為什么?(引導學生針對頭型和色彩進行評價。)
欣賞完作品后,自然結束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