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必修一課本的學習,需要同學們對高一語文必修一的課本上的知識點進行總結,這樣對于大家掌握高一語文知識非常有幫助。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梳理 1
一、中國文學之最:
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
最早的愛國詩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園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邊塞詩人是盛唐的高適和岑參;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詞人是北宋的蘇軾;
古代最杰出的女詞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的愛國詞人是南宋的辛棄疾;
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的杜甫;
古代XX詩最多的愛國詩人是南宋的陸游;
古代最的長篇神話小說是明代吳承恩的《西游記》;
古代最的長篇歷史小說是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古代最早寫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滸傳》;
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是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
古代最杰出的長篇諷刺小說是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是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古代最早的語錄體散文是《論語》;
古代最早的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是《左傳》;
古代最早的紀傳體通史是《史記》;
古代最杰出的銘文是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
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是魯迅;
現代最杰出的長篇小說是茅盾的《子夜》;
現代最有影響的短篇小說集是魯迅的《吶喊》。
二、文化常識:
1、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2、三國:魏、蜀、吳。
3、“四大古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
4、“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白蛇傳》。
5、世界四大短篇小說巨匠:契訶夫、莫泊桑、馬克·吐溫、歐·亨利。
6、蘇軾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成就,其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
7、馬致遠的散曲代表作《天凈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創作了我國古典小說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紅樓夢》(又稱《石頭記》),它問世后就?
9、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陳毅被稱為“元帥詩人”;-臧克家因詩作多為農村題材,有“泥土詩人”之稱;田間被聞一多譽為“時代的鼓手”(擂鼓詩人)。
10、歲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13、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14、四庫全書:經、史、子、集。
15、《詩經》“六義”指:風、雅、頌(分類)、賦、比、興(表現手法)。
16、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17、桂冠、鰲頭、榜首、問鼎、奪魁:第一。
18、三綱五常:“三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19、“四書”“五經”是儒家的主要經典:“四書”即《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媧、神農;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21、五金:金、銀、銅、鐵、錫。-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說“永”字具有:點、橫、豎、撇、捺、折、鉤、提八種筆畫。
25、古代的學校有庠、序、太學等名稱,明清時學府為國子監。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27、古代科舉考試(從隋代至明清):
A童生試,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B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è)員。
C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D殿試,是科舉制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正式科舉考試,時間每年一次,地點府(州)縣,應試者儒生、童生,獲取功名秀才-鄉試,時間三年一次(秋),地點省城,應試者秀才,獲取功名(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試,時間三年一次(春),地點禮部(京城),應試者舉人,獲取功名(貢士)第一名為會元-殿試,時間會試后同年4月,地點宮殿,應試者貢士,獲取功名(進士)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正式的科舉考試分類: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連登三甲(三元及第):解元——會元——狀元古代科舉考試。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2
1、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
2、以亂易整,不武。(用散亂來代替整齊,這是不符合武德的。)
3、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來復命的,那是沒有用的小子!)
4、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楚國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
5、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如今人家有大功反卻要攻打人家,是不合道義的。)
6、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他是沛公的護衛樊噲。)
7、此亡秦之續耳。(這是走秦朝滅亡的老路啊。)
高一年級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歸納整理 3
詞類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動唱)
2.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動整理)
4.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名作狀向南)
5.西望夏口,東望武昌(西、東,名作狀,向西、向東)
6.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下、東:名作動,攻占,向東進軍、東下)
7.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漁樵,名作動,打魚砍柴)
8.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友:意動用法以為伴、以為友)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4
1、終已不顧:始終不回頭
2、唯大王命之:一切聽從大王的吩咐
3、少假借之:稍微原諒他些
4、使畢使于前:讓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5、今得而聞教:而今才聽到(您)的指教
6、乃為裝譴荊軻:于是整理行裝,派遣荊軻上路
7、與之同命:與他同生共死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5
文言虛詞
而夜縋而出(而,修飾連詞)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而、順承連詞)
今急而求子(而,才,表順承)
朝濟而夕設版焉(而,表轉折,連詞)
以敢以(之)煩執事(以、介詞、用、拿)
越國以鄙遠(以、表順承連詞)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以為、把…作為)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6
省略句
1、晉軍函陵。(晉國的軍隊駐扎(在)函陵。)
2、敢以煩執事?(我怎么敢用(這件事)來煩勞您。)
3、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如果放棄進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4、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現在的樊將軍,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作賞格來購取他的頭顱。)
5、人不敢與忤視。(人們不敢同他正眼相看。)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7
1.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繞)
2.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3.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5.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6.不可不蚤來(“蚤”通“早”)
7.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內”通“納”,接納)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8
倒裝句
1、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那晉國,哪有滿足的時候呢?)
2、其無禮于晉。(介詞結構后置句)(因為鄭伯(曾經)對待晉侯沒有禮貌)
3、亡鄭而有益于君。(介詞結構后置句)(倘使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
4、王拜送于庭。(狀語后置)(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禮送出來)
5、及賓客知其事者。(“者”,定語后置的標志)(太子和他的賓客中知道這件事的人。)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9
1、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
2、按劍而跽:握著劍,跪著身子
3、沛公奉為壽,約為婚姻:沛公舉起酒杯祝項伯健康,(又)跟他約定結為兒女親家
4、竊以為大王不取也:私意認為大王不采取這種做法(為好)
5、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干大事不必拘泥小節,行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
6、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項伯于是連夜騎馬到沛公的軍營里
高一年級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歸納整理 10
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此天子氣也
2.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續耳
(二)被動句:
1.若屑皆且為所虜
2.晉屬今為之虜矣
(三)賓語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關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為者
4.大王來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辭為?
(四)介賓短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
1.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
2.沛公欲王于關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長于臣。”
5.得復見將軍于此。
必修一語文第一單元知識點 11
第一單元
1《沁園春?長沙》
重要字音:沁(qǐn)園春百舸(gě)崢(zhēng)嶸寥廓(kuò)揮斥方遒(qíu)
漫(màn)江攜(xié)來浪遏(è)飛舟
多音字:汗水可汗數字數典忘祖數見不鮮
重要字形:沁香分泌謾罵漫江惆悵為虎作倀蒼茫滄桑阻遏碣石
重要詞義:崢嶸:本義形容山勢高峻突出,引申為不平常。
揮斥方遒:熱情奔放,勁頭十足。遒,強勁有力。
激揚:激濁揚清,批評壞的,褒揚好的。
近義詞辨析:
寥廓:(天空)高原空曠。遼闊:(土地海洋等)遼遠廣闊。
意氣:意志和氣概,志趣和性格。也指因主觀偏激而產生的情緒,如意氣用事。
義氣:由于私人關系而甘于承擔風險或犧牲自己利益的氣概。如講義氣。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遏止:用力阻止住。如滾滾洪流,不可遏止。
2、《詩兩首》
重要字音:彷(páng)徨寂寥(liáo)惆悵(chàng)凄婉(wǎn)頹圮(pǐ)青荇(xǐng)
浮藻(zǎo)長篙(gāo)漫溯(sù)斑斕(lán)笙(shēng)簫
多音字:看守看見遒勁有勁著迷執著裝載記載悄悄悄然
重要字形:彷徨惶然惋惜哀婉彷徨牌坊惆悵稠密絲綢追溯朔風挑釁河畔斑斕無恥讕言波瀾頹圮祭祀杞人憂天
重要詞義:彷徨:(心事重重)地走來走去,猶疑不決。頹圮:坍塌,毀壞。
近義詞辨析:
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層的難以溶解的物質,比喻凝聚,積累。
積淀:指長時間積累起來的習俗、文化。
彷徨:猶疑不決的走來走去。倘佯:自由自在地走來走去。
【課內閱讀】
1、對《再別康橋》一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D)
A.“康橋”,現在通譯“劍橋”,即的劍橋大學所在地,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徐志摩年輕時曾在此讀書、生活過,結識過許多英國朋友,故對此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B.第二節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將岸邊柳樹倒映在劍河里的情景,寫得甜蜜而美麗,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C.第三節運用擬人的手法,借水草的“招搖”,生動地寫出了康橋對他的熱情歡迎,同時用“甘心做一條水草”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刻骨銘心的眷戀之情。
D.第五節的“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是回憶往昔在劍河上盡興游覽的情景,抒發了詩人對歲月流逝的惆悵之情。
2、對《再別康橋》分析鑒賞錯誤的一項是(A)
A.“那榆陰下的一潭”明明是清泉,詩人偏說不是,而把它想像成“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這一方面寫出夢之美,夢之虛幻,另一方面,也很自然地過渡到下文尋夢的描寫。
B.詩人用“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把夢具象化,把抽象的詩意化為具體的形象,非常生動。
C.在充滿詩意的地方詩人竟然不能放歌,是不可遏制的離情使詩人陷入沉默。
D.最后一節將“輕輕”換成“悄悄”,這些疊字的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并把濃烈的詩情化為一種瀟灑。
3、對《雨巷》的賞析,說法不恰當的一項是(D)
A.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借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B.“我”在孤寂中仍懷著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
C.詩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對生活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D.詩人把自己苦悶彷徨的心態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
4、對《雨巷》這首詩歌表現方法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C)
A.這首詩歌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對于音樂美的追求。
B.本詩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
C.本詩反復出現的“丁香”意象及其蘊藉的特定情感元素,借鑒了古代吟詠丁香名句,如李煜的“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D.在本詩中,雨巷、油紙傘、丁香、籬墻、女郎、獨行者等,編制出雨中江南小巷一隅的畫面,具有傳統文化的氣息與古典美。
3、《大堰河——我的保姆》
【基礎知識】
重要字音:青苔(tāi)荊棘(jí)火缽(bō)忸(niǔ)怩麥糟(zāo)燉(dùn)肉
團箕(jī)凌侮(wǔ)叱(chì)罵
多音字:瓦菲菲薄泥巴拘泥漂泊湖泊青苔舌苔
重要字形:碾碎輾轉堤堰揠苗助長偃旗息鼓凌侮陵墓棱角忸怩紐扣樞紐
重要詞義:典押:把土地和房屋押給別人,換取一筆錢,到期還款,收回原物。
天倫:指父子、兄弟等關系。瓦菲:生長在瓦縫中的野草。凌侮:欺凌,侮辱。
近義詞辨析:養育:撫養和教育。養活:供給東西使生活。
【課內閱讀】
1、《大堰河――我的保姆》結尾中說這首詩也是獻給“大地上的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們的兒子”,意在表明(A)
A.詩人的感情,由一個狹小的范圍,升華到一個更高、更廣的天地。
B.詩人希望得到世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樣的保姆和像詩人自己—樣的乳兒在感情上的共鳴。
C.詩人仇恨不公平、不合理的舊社會,想號召人們起來斗爭。
D.詩人的感情,融會世界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樣的保姆和像詩人自己一樣的乳兒的感情。
2、“我是地主的兒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長大了的大堰河的兒子。”這句坦誠的聲明告訴我們(B)
A.“我”雖然出身于地主家庭,但是,卻是農民的兒子。
B.“我”和大堰河的養育關系比和生身父母的血緣關系更親密。
C.“我”是地主的兒子,和大堰河只不過是養育關系。
D.“我”不忘養育之恩。
3、“大堰河,已死了,她死時,乳兒不在她的旁側。”作者一再強調“乳兒不在她的旁側”是為了說明(D)
A.大堰河死得很凄涼。
B.大堰河臨死時仍在牽掛她的乳兒。
C.“我”回家后和大堰河家失去聯系。D.“我”的遺憾自責的心情。
4、為了加強情感和音節的旋律,詩中采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段?(C)
A.排比夸張重復B.對比重復擬人C.重復排比對比D.借代對比排比
第二單元(《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
一。通假字(解釋加點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矣”,語氣詞,”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
3、秦伯說(說,通“悅”4.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6.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
7、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繞)8.。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9、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10.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11、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卒”通“猝”,突然)12.不可不蚤來(“蚤”通“早”)
13、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內”通“納”,接納)
二。古今異義(解釋加點字)
1、行李之往來((古義:出行的人)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古義: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義:那人)4.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
5、持千金之資幣物(古義:禮品)6.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走投無路)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古義:袒露一只臂膀)8.諸郎中執兵(古義:宮廷的侍衛)
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義:投擊)10.斷其左股(古義:大腿)
11、沛公居山東時(古義:崤山以東)12.約為婚姻(古義:結為兒女親家)
13、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義:意外的變故)14.將軍戰河北(古義:黃河以南,黃河以北)
三。詞類活用(解釋加點字)
1晉軍函陵(名詞作動詞,同下文“秦軍”)2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3鄰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4越國以鄙遠((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方的土地)
5朝濟而夕設版焉(“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6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疆界。)
7函封之(函:名詞當狀語,用匣子)8又前而為歌曰(前:名詞當動詞,上前)
9乃朝服,設九賓(朝服:名詞當動詞,穿起上朝的衣服)
10頃之未發,太子遲之(遲:意動用法,認為……遲緩)
11使使以聞大王(聞:使動用法,使……聽到)12箕踞以罵曰(箕踞:名詞當狀語,像簸箕一樣)
13其人居遠(遠:形容詞當名詞,遠方)14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名詞當動詞,穿衣戴帽)
15進兵北略地(北:名詞當狀語,向北)16群臣怪之(怪:意動用法,認為……奇怪)
17籍吏民(造戶籍冊或登記)18范增數目項王((目:名詞作動詞,使眼色)
19刑人如恐不勝(刑:名詞作動詞,用刀割刺)20道芷陽間行(道:名詞作動詞,取道)
21沛公欲王關中(王:名詞作動詞,稱王)22于是項伯復夜去(夜:名詞作狀語)
23吾得兄事之(兄: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那樣)24日夜望將軍至(日夜:名詞作狀語,每日每夜)
25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詞作狀語,像鳥兒張開翅膀那樣)26頭發上指(上:名詞作狀語,向上)
27項伯殺人,臣活之(活:使動,使……活)28從百余騎(從:使動,使……跟從)
29素善留侯張良(善:形容詞作動詞,交好)
四、一詞多義:
1、鄙:①越國以鄙遠(邊邑,邊遠的地方)②蜀之鄙有二僧(邊遠的村邑)
③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鄙陋鄙俗)④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輕賤)
⑤孔子鄙其小器(鄙薄輕視)⑥敢竭鄙誠,恭疏短引(自謙之詞)
⑦北蠻夷之鄙人(鄙陋鄙俗)
2、敝:①因人之力以敝之(損害,衰敗)②敝人(謙詞)
③曹操之眾,遠來疲敝(疲憊)④敝帚自珍(壞,破舊)
3、兵:①不得持尺兵(兵器)②不及召下兵(士兵)
③秦兵旦暮渡易水(軍隊)④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兵器,武器)
⑤棄甲曳兵而走(兵器,武器)⑥故上兵伐謀(用兵的策略)
4、辭:①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推辭)②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告辭)
③王粲長于辭賦(文體的一種)④辭樓下殿,輦來于秦(辭別,告別,離開)
⑤單于使衛律召蘇武受辭(審訊,審問)⑥一言半辭(言詞、話)
5、顧:①顧計不知所出耳(但,只是,不過)②荊軻顧笑武陽(回頭)
③三顧臣與草廬之中(探望,拜訪)④大行不顧細謹(考慮)
⑤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卻)⑥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顧念)
⑦終已不顧(回頭)
6、見:①秦王必喜而見臣(召見)②而燕見陵之恥除矣(表被動)
③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會見)④圖窮而匕首見(現,露)
⑤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引見,使……見)⑥而其見愈奇(看見的東西)
⑦汝真女子之見(見識,見解)⑧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表被動)
⑨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偏指動作一方,我)
7、舉:①愿舉國為內臣(全)②舉所佩玉塊以示之者三(舉起)
③殺人如不能舉(盡)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舉行,發動)
⑤是以眾議 重點實詞、虛詞(解釋加點字)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還)2.鄭既知亡矣(已經)3.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況且)
4、朝濟而夕設版焉(渡河)5.唯君圖之(希望)6.進兵北略地(奪取)
7、愿足下更慮之(改變)8.以試人,血濡縷(沾濕)9.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贈送)10.比諸侯之列(并排)11.愿大王少假借之(稍微)12.乃其匕首提(扔、擲)秦王
13、旦日饗(犒勞)士卒14.料大王士卒足以當(抵擋)項王乎15.君安(怎么)與項伯有故
16、然不自意(料想)能先入關破秦17.披(分開)帷西向立18.卮酒安足(值得)辭
19、竊(私下)為大王不取也20.會(正趕上,恰巧)其怒,不敢獻
六、文言虛詞
而夜縋而出(而,修飾連詞)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而、順承連詞)
今急而求子(而,才,表順承),朝濟而夕設版焉(而,表轉折,連詞)
以敢以(之)煩執事(以、介詞、用、拿)越國以鄙遠(以、表順承連詞)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以為、把…作為)
之鄰之厚,君之薄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夫晉,何厭之有(提賓標志)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結構助詞,的)將焉取之(代詞,指代土地)
焉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不譯)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為什么)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副詞,為什么)
為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被,介詞,表被動)為之奈何(對,介詞)
乃為裝譴荊軻(整理,動詞)乃令秦武陽為副(做,擔任)
為變徵之聲(發出,動詞)又前而為歌曰(作,動詞)
嘉為先言于秦王曰(替)愿舉國為內臣(做,動詞)
使子嬰為相(動詞,任,做)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介詞,被)
軍中無以為樂(動詞,作為)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表判斷,是)
何辭為(句末語氣詞,呢)
因蒙故業,因遺策(動詞,繼承、沿襲)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副詞,就、于是)
因擊沛公于坐,殺之(副詞,趁勢,趁機)
者誰為大王為此計者(呢,也可不譯,助詞)今者項莊拔劍舞(用在時間名詞之后表示停頓,助詞)
亞父者,范增也(用在名詞之后表示提頓,并判斷作用,助詞)
七。特殊句式(請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一)判斷句
1、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
2、以亂易整,不武。(用散亂來代替整齊,這是不符合武德的。)
3、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來復命的,那是沒有用的小子!)
4、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楚國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
5、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如今人家有大功反卻要攻打人家,是不合道義的。)
6、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他)是沛公的護衛樊噲。)
7、此亡秦之續耳。(這是走秦朝滅亡的老路啊。)
8、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肉。)
9、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之所以派遣將士把守函谷關,是為的防備其他盜賊竄入和意外的變故。)
(二)倒裝句
1、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那晉國,哪有滿足的時候呢?)
2、其無禮于晉。(介詞結構后置句)(因為鄭伯(曾經)對待晉侯沒有禮貌)
3、亡鄭而有益于君。(介詞結構后置句)(倘使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
4、王拜送于庭。(狀語后置)(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禮送出來)
5、及賓客知其事者。(“者”,定語后置的標志)(太子和他的賓客中知道這件事的人。)
6、具以沛公言報項王。(介詞結構后置)(把沛公的話一一報告了項王。)
7、得復見將軍于此。(介詞結構后置)(能夠在這里又見到您。)
8、籍何以至此?(疑問代詞作賓詞前置)(我怎么會這樣!)
9、大王來何操?(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大王來的時候帶什么?)
10、沛公安在?(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沛公在哪里?)
(三)省略句
1、晉軍函陵。(晉國軍隊駐扎(在)函陵。)2、敢以煩執事?(我怎么敢用(這件事)來煩勞您。)
3、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如果放棄進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4、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現在的樊將軍,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作賞格來購取他的頭顱。)
5、人不敢與忤視。(人們不敢同他正眼相看。)
6、荊軻有所待,欲與俱。(荊軻等待著一個人,想同他一起去。)
7、嘉為先言于秦王曰。(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進言。)
8、為擊破沛公軍。(為我打敗沛公的部隊!)9、加彘肩上。(把豬肘放在(盾的)上面。)
(四)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父親、母親和同族的人都被殺死或沒收入官為奴。)
2、而燕見陵之恥除矣。(而且燕國被欺侮的恥辱也除去了。)
3、若屬皆且為所虜。(我們這些人都要被他俘虜了!)
八、找出課文中的成語典故
(1)切齒拊心:語出本文,又作“切齒腐心”。形容憤恨到極點。
(2)一去不復返:語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來。后亦稱人或者已成陳跡。唐崔顥《黃鶴樓》詩:“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3)發上指冠:語出《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毛發豎起的樣子。形容極度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發盡上指冠”暗引此語。
(4)圖窮匕首見:語出本文。比喻事情發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顯露出來。
(5)無可奈何:語出本文。沒有辦法,無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無能為力。
(6)悲歌擊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寫悲壯蒼涼的氣氛。
(7)勞苦功高:勞苦而功高如此
(8)秋毫無犯:秋毫不敢有所近
(9)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10)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九、重點翻譯句:
1、越國以鄙遠:越過別國而把遠地當作邊邑。
2、共其乏困: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
3、焉用亡鄭以倍鄰:為什么要滅掉鄭國來給鄰國(指晉國)增加土地呢?
4、唯君圖之:希望您考慮這件事;圖,考慮,圖謀
5、朝濟而夕設版焉: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設版,修筑防御工事
6、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依靠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以散亂代替整齊,這是不符合武德的。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是到不了這個地步的
8、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他的邊境,又想往西擴大邊界。
9、夫晉,何厭之有:晉國,有什么能滿足的呢?
10、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秦國對待將軍,可以說是刻毒的
11、旦暮渡易水:早晚就要渡過易水了。旦暮,早晚,形容時間極短
12、顧計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么辦法罷了。顧,不過,表示輕微的轉折
13、荊軻有所待,欲與俱:荊軻等待另一個人,想同他一起去
14、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去了而不能好好回來復命的,是沒用的小子
15、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也: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事而傷害了有德行的人的心意。
16、愿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供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廟:愿意全國上下做秦的臣民,(燕王)排在諸侯的行列,供應賦稅和郡縣一樣,只要能奉守先王的宗廟。
17、終已不顧:始終不回頭18、唯大王命之:一切聽從大王的吩咐
19、少假借之:稍微原諒他些20、使畢使于前:讓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21、今得而聞教:而今才聽到(您)的指教21、乃為裝譴荊軻:于是整理行裝,派遣荊軻上路
23、與之同命:與他同生共死24、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25、按劍而跽:握著劍,跪著身子
26、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殺人惟恐不能殺光,對人用刑惟恐不能用盡酷刑
27、竊以為大王不取也:私意認為大王不采取這種做法(為好)
28、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干大事不必拘泥小節,行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
29、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項伯于是連夜騎馬到沛公的軍營里
30、沛公奉為壽,約為婚姻:沛公舉起酒杯祝項伯健康,(又)跟他約定結為兒女親家
31、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沛公想在關中稱王,讓子嬰擔任宰相,占有全部珍寶
32、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軍營里沒有用來助興的,請讓我來舞劍助興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12
敝:
①因人之力以敝之(損害,衰敗)
②敝人(謙詞)
③曹操之眾,遠來疲敝(疲憊)
④敝帚自珍(壞,破舊)
高一年級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整理 13
古今異義
1.敢以煩執事。古義:文中是對秦穆公的敬稱,不敢直接稱對方時的婉轉說法。今義:掌管某些項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動詞或名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古義: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義:請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古義:出使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義:那個人。今義:尊稱人的妻子。
5.然謀臣與爪牙之士。古義:像爪和牙一樣,指幫助者或得力助手。今義:比喻壞人的黨羽。
6.茍得聞子大夫之言。古義:古代官職,位于卿之下,士之上。今義:醫生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義:死在野外尸體不能收殮埋葬。今義:隱蔽的事物,缺陷,矛盾,問題等顯露出來。古義:原野。今義:指黃河中下游地區。
8.丈夫二十不取。古義:男子。今義:男女結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今地方千里。古義:土地方圓。今義:田地或疆域。
10.河內兇。古義: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義:兇惡。
11.是使民養生葬死無憾也。古義:供養活著的人。今義:保養身體。
12.鄰國之民不加少。古義:更。今義:增加。
1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古義:音cān,驗,檢查。今義:探究并領會
14.假輿馬者。古義:借。今義:虛偽的,不真實的
15.蟹六跪而二螯。古義:腿,蟹腳。今義:兩腿彎曲,使一個或兩個膝蓋著地。
16.金就礪則利。古義:金屬,此代指金屬制的刀劍等。今義:一種貴重金屬
高一年級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歸納整理 14
虛詞
1.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表轉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并列)
(6)小學而大遺(連詞,表轉折)
(7)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3.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圣人之所以為圣(代詞,指代這件事)
(8)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10)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代詞,這,這一類)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這不是……嗎?")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于師(介詞,向)
(3)于其身也(介詞,對于)
(4)皆出于此乎(介詞,從)
(5)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
6.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15
見
①秦王必喜而見臣(召見)
②而燕見陵之恥除矣(表被動)
③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會見)
④圖窮而匕首見(現,露)
⑤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引見,使……見)
⑥而其見愈奇(看見的東西)
⑦汝真女子之見(見識,見解)
⑧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表被動)
⑨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偏指動作一方,我)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16
1、橫七豎八:形容縱橫雜亂。
2、里應外合:外面攻打,里面接應。
3、不假思索:用不著想。形容說話做事迅速。
4、驚天動地:①形容聲音特別響亮;②形容聲勢浩大或事業偉大。
5、不同凡響:比喻事物(多指文藝作品)不平凡。
6、一鼓作氣: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17
舉:
①愿舉國為內臣(全)
②舉所佩玉塊以示之者三(舉起)
③殺/人如不能舉(盡)
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舉行,發動)
⑤是以眾議舉寵為督促(推薦,推舉)
⑥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攻下,占領)
⑦舉以予人,如棄草芥(拿)
⑧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舉起,抬起)
⑨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全,都)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18
典押:把土地和房屋押給別人,換取一筆錢,到期還款,收回原物。
天倫:指父子、兄弟等關系。
瓦菲:生長在瓦縫中的野草。
凌侮:欺凌,侮辱。
養育:撫養和教育。
養活:供給東西使生活。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梳理 19
實詞
通假字
終老不復取(“取”通“娶”)
箱簾六七十(“簾”通“奩”,嫁妝)
蒲葦紉如絲(“紉”通“韌”)
摧藏馬悲哀(“藏”通“臟”)
合葬華山傍(“傍”通“旁”)
府吏見丁寧(“丁寧”通“叮嚀”)
雖與府吏要(要通邀)
槌床便大怒(槌通捶)
古今異義
可憐體無比(古義:可愛;今義:同情,憐憫)
千萬不復全(古義:無論如何;今義:再三叮囑)
葉葉相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感吾區區懷(古義:真摯的情義;今義:數量少,事物不重要)
汝豈得自由(古義:自作主張;今義:不受拘束和限制)
本自無教訓(古義:教養;今義:從錯誤失敗中取得知識)
共事二三年(古義:一起過日子;今義:在一起工作)
處分適兄意(古義:處理安排;今義:對犯罪或犯錯誤的人按情節輕重做出處罰決定)
便利此月內(古義:吉利;今義:方便)
多謝后世人(古義:多多勸告;今義:多多感謝)
便可白公姥(白:古:告訴,今:常指一種顏色)
槌床便大怒(床:古:坐具今:睡覺的地方)
躡履相逢迎(逢迎:古:迎接今:常指奉承、拍馬)
再拜還入戶(再:古:兩次今:下一次)
自可斷來信(來信:古:使者,指媒人今:書信)
渠會永無緣(渠:古:他今:常指人工開鑿的河道)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20
對聯:
對聯,又叫對子、楹聯、楹帖、聯語,是我國特有的一種體制短小、文字精練、歷史悠久、雅俗共賞的傳統文學形式。
對聯的基本知識:①字數相等②詞類相當③結構相應④平仄相對
對聯的基本要求:上下聯的字數相等;上下聯相同位置用字不能重復;詞性、種類相當;結構(格式)相似;圍繞同一主題;仄起平收。
高一年級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整理 21
《鴻門宴》
一、通假字
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內通“納”)
張良出,要項伯(要通“邀”)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
因擊沛公于坐(坐通“座”)
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納”)
二、古今異義詞
沛公居山東時古:崤山以東地區今:山東省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古:黃河以北、黃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意外的情況今:表程度,很、甚
而聽細說古:小人的讒言今:詳細說來
三、重點文言實詞釋義(12個)
1.軍
沛公軍霸上:名詞作動詞,駐扎。
從此道至吾軍:名詞,軍營。
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名詞,軍隊。
勇冠三軍:名詞,軍隊的編制單位。
2.擊
忽擊忽失:動詞,攻擊,攻打。
因擊沛公于坐:動詞,殺。
秦王不肯擊缶:動詞,敲打,敲擊。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名詞,碰撞。
3.內
毋內諸候:內,通“納”,動詞,接納。
簾內擲一紙出:名詞,里面,與“外”相對。
內無法家弼士:名詞作狀語,在內部。
色厲內荏:名詞,內心,心里。
4.如
勞苦而功高如此:動詞,像。
沛公起如廁:動詞,往、去。
固不如也:動詞,及、比得上
5.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動詞,通“背”,違背。
每逢佳節倍思親:副詞,愈加。
6.謝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動詞,道歉,謝罪。
乃令張良留謝:動詞,辭別。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動詞,感謝。
7.意
然不自意:動詞,料想、意料、估計。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詞,心意、意圖。
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名詞,意思。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詞,神態,神情。
8.坐
項王、項伯東向坐:動詞,坐下。
因擊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詞,座位。
坐北朝南:動詞,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車坐愛楓林晚:介詞,因為。
9.舉
舉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動詞,舉起。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動詞,舉行、施行。
舉不勝舉:動詞,列舉、舉出。
10.勝
沛公不勝桮杓:動詞,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勝:副詞,盡。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形容詞,優美的。
此時無聲勝有聲:動詞,勝過、超過。
11.斗
玉斗一雙,獻與亞父:名詞,酒器。
僅鑿斗大一池,植數莖以塞責:名詞作狀語,像斗一樣……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名詞作狀語,像北斗星。
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動詞,爭斗。
12.置
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動詞,放棄、丟下。
置之坐上:動詞,安放,放置。
乃置酒大會賓客:動詞,擺、設。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22
1、荊軻有所待,欲與俱:荊軻等待另一個人,想同他一起去
2、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去了而不能好好回來復命的,是沒用的小子
3、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也: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事而傷害了有德行的人的心意。
4、愿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供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廟:愿意全國上下做秦的臣民,(燕王)排在諸侯的行列,供應賦稅和郡縣一樣,只要能奉守先王的宗廟。
5、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沛公想在關中稱王,讓子嬰擔任宰相,占有全部珍寶
6、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軍營里沒有用來助興的,請讓我來舞劍助興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23
寥廓:(天空)高原空曠。
遼闊:(土地海洋等)遼遠廣闊。
意氣:意志和氣概,志趣和性格。也指因主觀偏激而產生的情緒,如意氣用事。
義氣:由于私人關系而甘于承擔風險或犧牲自己利益的氣概。如講義氣。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遏止:用力阻止住。如滾滾洪流,不可遏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