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惡莫深于襲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
只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能照。講求事變,也是一照時事,只學者卻須先有個明的工夫。學者惟患此心未能明,不患事變不能盡。
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至善乃心之本體,只是在“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
“盡心知性知天”為“生知安行”,“存心養性以待天”為“學知利行”,“夭壽不貳修身以俟”為“困知勉行”。夫萬事萬物理不外吾心。
夫萬 事萬 物 之 理 不 外 烏 我 心 也。
(以下省略)
31、人 心 天 理 渾 然。圣 賢 筆 之 書,如 寫 真 傳 神,不過示 人 以 形 狀 大 略,使 之 因 此 而 討 求 其 真 耳。其 精 神 意 氣 言 笑 動 止 固 有 所 不 能 傳 也。后 世 著 稿 是 又 將 圣 人 所 繪 摹 印 診 寫,而 妄 分 析 加 增 以 逞 其 技,其 失 真 愈 遠 矣。
32、日 辛 工 夫 覺 紛 擾,則覺 懶 看 書,則且 看 書。這亦因 病 而 藥鄧 文 迪 宋 衛 平 董 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