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詩風向怪奇一路發展,大致始于貞元中后期,至元和中期已經定型。貞元、元和之際的陽山之貶,一方面是巨大的政治壓力極大地加劇了韓愈的心理沖突,另一方面將荒僻險怪的南國景觀推到詩人面前,二者交相作用,乃是造成韓愈詩風大變的重要條件。
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 1
朝代:唐朝|作者:韓愈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環鎮嵩當中。
火維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專其雄。
噴云泄霧藏半腹,雖有絕頂誰能窮?
我來正逢秋雨節,陰氣晦昧無清風。
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感通!
須臾靜掃眾峰出,仰見突兀撐青空。
紫蓋連延接天柱,石廩騰擲堆祝融。
森然魄動下馬拜,松柏一徑趨靈宮。
粉墻丹柱動光彩,鬼物圖畫填青紅。
升階傴僂薦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廟令老人識神意,睢盱偵伺能鞠躬。
手持杯珓導我擲,云此最吉余難同。
竄逐蠻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長終。
侯王將相望久絕,神縱欲福難為功。
夜投佛寺上高閣,星月掩映云曈昽。
猿鳴鐘動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東。
醫說 2
朝代:唐朝|作者:韓愈
善醫者,不視人之瘠肥,察其脈之病否而已矣;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其紀綱之理亂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紀綱者,脈也。脈不病,雖瘠不害;脈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說者,其知所以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諸侯作而戰伐日行矣。傳數十王而天下不傾者,紀綱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無分勢于諸侯,聚兵而焚之,傳二世而天下傾者,紀綱亡焉耳。是故四支雖無故,不足恃也,脈而已矣;四海雖無事,不足矜也,紀綱而已矣。憂其所可恃,懼其所可矜,善醫善計者,謂之天扶與之。《易》曰:“視履考祥。”善醫善計者為之。
韓愈的古詩詞 3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唐 · 韓愈
纖云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聲影絕,一杯相屬君當歌。
君歌聲酸辭正苦,不能聽終淚如雨。
洞庭連天九疑高,蛟龍出沒猩鼯號。
北極贈李觀 唐 · 韓愈
北極有羈羽,南溟有沈鱗。川源浩浩隔,影響兩無因。
風云一朝會,變化成一身。誰言道里遠,感激疾如神。
我年二十五,求友昧其人。哀歌西京市,乃與夫子親。
所尚茍同趨,賢愚豈異倫。方為金石姿,萬世無緇磷。
汴泗交流贈張仆射 唐 · 韓愈
汴泗交流郡城角,筑場十步平如削。短垣三面繚逶迤,
擊鼓騰騰樹赤旗。新秋朝涼未見日,公早結束來何為。
分曹決勝約前定,百馬攢蹄近相映。球驚杖奮合且離,
紅牛纓紱黃金羈。側身轉臂著馬腹,霹靂應手神珠馳。
汴州亂二首 唐 · 韓愈
汴州城門朝不開,天狗墮地聲如雷。健兒爭夸殺留后,
連屋累棟燒成灰。諸侯咫尺不能救,孤士何者自興哀。
母從子走者為誰,大夫夫人留后兒。昨日乘車騎大馬,
坐者起趨乘者下。廟堂不肯用干戈,嗚呼奈汝母子何。
別盈上人 唐 · 韓愈
山僧愛山出無期,俗士牽俗來何時。
祝融峰下一回首,即是此生長別離。
別趙子 唐 · 韓愈
我遷于揭陽,君先揭陽居。揭陽去京華,其里萬有余。
不謂小郭中,有子可與娛。心平而行高,兩通詩與書。
婆娑海水南,簸弄明月珠。及我遷宜春,意欲攜以俱。
擺頭笑且言,我豈不足歟。又奚為于北,往來以紛如。
病鴟 唐 · 韓愈
屋東惡水溝,有鴟墮鳴悲。青泥掩兩翅,拍拍不得離。
君童叫相召,瓦礫爭先之。計校生平事,殺卻理亦宜。
奪攘不愧恥,飽滿盤天嬉。晴日占光景,高風恣追隨。
遂凌鸞鳳群,肯顧鴻鵠卑。今者命運窮,遭逢巧丸兒。
病中贈張十八 唐 · 韓愈
中虛得暴下,避冷臥北窗。不蹋曉鼓朝,安眠聽逢逢。
籍也處閭里,抱能未施邦。文章自娛戲,金石日擊撞。
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談舌久不掉,非君亮誰雙。
扶幾導之言,曲節初摐摐。半途喜開鑿,派別失大江。
1、《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2、《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3、《晚春》
誰收春色將歸去,慢綠妖紅半不存。
榆莢只能隨柳絮,等閑撩亂走空園。
4、《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5、《春雪》
看雪乘清旦,無人坐獨謠。
拂花輕尚起,落地暖初銷。
已訝陵歌扇,還來伴舞腰。
灑篁留密節,著柳送長條。
入鏡鸞窺沼,行天馬度橋。
遍階憐可掬,滿樹戲成搖。
江浪迎濤日,風毛縱獵朝。
弄閑時細轉,爭急忽驚飄。
城險疑懸布,砧寒未搗綃。
莫愁陰景促,夜色自相饒。
6、《春雪》
片片驅鴻急,紛紛逐吹斜。
到江還作水,著樹漸成花。
越喜飛排瘴,胡愁厚蓋砂。
兼云封洞口,助月照天涯。
暝見迷巢鳥,朝逢失轍車。
呈豐盡相賀,寧止力耕家。
7、《聽穎師彈琴》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云柳絮無根蒂,
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
失勢一落千丈強。
蹉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韓愈的古詩詞全集 4
1送董邵南序 /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韓愈〔唐代〕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屢不得志于有司,懷抱利器,郁郁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茍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于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從文章的題目看,韓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應是為送董邵南游河北作的送別贈序,但細思之,又有不同情味。
其一,當時的河北是藩鎮割據的地方,韓愈堅決主張削藩平鎮,實現唐王朝的統一。因而在他看來,若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鎮,那就是“從賊”,必須鳴鼓而攻之。
其二,韓愈為了實現唐王朝的統一,很希望朝廷能夠招攬人才,但在這一點上朝廷使他大失所望。
2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韓愈〔唐代〕
漠漠輕陰晚自開,青天白日映樓臺。
曲江水滿花千樹,有底忙時不肯來。
這首詩是寫給白居易的,除了傾訴自己的激情之外,也有惋惜和埋怨對方爽約的意思。詩人沒有直接表露自己苦候、失望、埋怨的情緒,而是巧妙地極寫曲江雨后空氣清新景物明凈所特有的美。曲江的春天,曲江樓臺花樹的迷人,愈是渲染得美好,愈顯出辜負這良辰美景是多么可惜。末句雖只輕輕一問,盡管語氣十分委婉,卻把詩人這種心情表述得淋漓盡致。詩人構思巧妙,也于此可見。
韓愈的古詩詞全集 5
1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韓愈〔唐代〕
纖云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聲影絕,一杯相屬君當歌。
君歌聲酸辭且苦,不能聽終淚如雨。
洞庭連天九疑高,蛟龍出沒猩鼯號。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藥,海氣濕蟄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繼圣登夔皋。
赦書一日行萬里,罪從大辟皆除死。
遷者追回流者還,滌瑕蕩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軻只得移荊蠻。
判司卑官不堪說,未免捶楚塵埃間。
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
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飲奈明何。
這首詩以近散文化的筆法,古樸的語言,直陳其事,主客互相吟誦詩句,一唱一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衷情互訴,灑脫疏放,別具一格。
2聞梨花發贈劉師命
韓愈〔唐代〕
桃蹊惆悵不能過,紅艷紛紛落地多。
聞道郭西千樹雪,欲將君去醉如何。
《聞梨花發贈劉師命》這首詩先寫惜花,再寫友情,以惜花托友情。可與韓愈寫于幾乎同時的另一首詩《梨花下贈劉師命》互相參看。
游太平公主山莊 6
朝代:唐朝|作者:韓愈
公主當年欲占春,故將臺榭壓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
韓愈的古詩詞 7
韓愈《琴曲歌辭·猗蘭操》
原文
蘭之猗猗,揚揚其香。不采而佩,于蘭何傷。
今天之旋,其曷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貿貿,薺麥之茂。子如不傷,我不爾覯。
薺麥之茂,薺麥之有。君子之傷,君子之守。
韓愈《石鼓歌》
原文
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
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
周綱凌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戈。
大開明堂受朝賀,諸侯劍佩鳴相磨。
蒐于岐陽騁雄俊,萬里禽獸皆遮羅。
鐫功勒成告萬世,鑿石作鼓隳嵯峨。
從臣才藝咸第一,揀選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護煩撝呵。
公從何處得紙本,毫發盡備無差訛。
辭嚴義密讀難曉,字體不類隸與蝌。
年深豈免有缺畫,快劍斫斷生蛟鼉。
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
金繩鐵索鎖鈕壯,古鼎躍水龍騰梭。
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對此涕淚雙滂沱。
憶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稱元和。
故人從軍在右輔,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
氈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載數駱駝。
薦諸太廟比郜鼎,光價豈止百倍過。
圣恩若許留太學,諸生講解得切磋。
觀經鴻都尚填咽,坐見舉國來奔波。
剜苔剔蘚露節角,安置妥帖平不頗。
大廈深檐與蓋覆,經歷久遠期無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詎肯感激徒媕娿。
牧童敲火牛礪角,誰復著手為摩挲。
日銷月鑠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哦。
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
繼周八代爭戰罷,無人收拾理則那。
方今太平日無事,柄任儒術崇丘軻。
安能以此尚論列,愿借辯口如懸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嗚呼吾意其蹉跎。
韓愈《盧郎中云夫寄示送盤谷子詩兩章,歌以和之》
原文
昔尋李愿向盤谷,正見高崖巨壁爭開張。是時新晴天井溢,誰把長劍倚太行。沖風吹破落天外,飛雨白日灑洛陽。
東蹈燕川食曠野,有饋木蕨芽滿筐。馬頭溪深不可厲,借車載過水入箱。平沙綠浪榜方口,雁鴨飛起穿垂楊。
窮探極覽頗恣橫,物外日月本不忙。歸來辛苦欲誰為,坐令再往之計墮眇芒。閉門長安三日雪,推書撲筆歌慨慷。
旁無壯士遣屬和,遠憶盧老詩顛狂。開緘忽睹送歸作,字向紙上皆軒昂。又知李侯竟不顧,方冬獨入崔嵬藏。
我今進退幾時決,十年蠢蠢隨朝行。家請官供不報答,何異雀鼠偷太倉。行抽手版付丞相,不等彈劾還耕桑。
韓愈《春雪》
原文
看雪乘清旦,無人坐獨謠。拂花輕尚起,落地暖初銷。
已訝陵歌扇,還來伴舞腰。灑篁留密節,著柳送長條。
入鏡鸞窺沼,行天馬度橋。遍階憐可掬,滿樹戲成搖。
江浪迎濤日,風毛縱獵朝。弄閑時細轉,爭急忽驚飄。
城險疑懸布,砧寒未搗綃。莫愁陰景促,夜色自相饒。
韓愈《郴州祈雨》
原文
乞雨女郎魂,炰羞潔且繁。廟開鼯鼠叫,神降越巫言。
旱氣期銷蕩,陰官想駿奔。行看五馬入,蕭颯已隨軒。
韓愈的古詩詞全集 8
1知音者誠希
韓愈〔唐代〕
知音者誠希,念子不能別。
行行天未曉,攜手踏明月。
這首詩寫詩人與知心朋友孟郊不忍離別,只好踏著滿地的月色,徹夜相敘。道出知音難尋,依依惜別之情。寥寥四句詩,寫出惜別情感,生動真切,極富感染力。
2雜說一·龍說
韓愈〔唐代〕
龍噓氣成云,云固弗靈于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靈怪矣哉!
云,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云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云,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 !
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易》曰:“云從龍。”既曰:龍,云從之矣。
這篇根據典籍和傳說寫的雜感,用意很明顯:作者以龍喻圣君,以云喻賢臣,說明了圣君與賢臣之間的關系,即圣君是要依靠賢臣建功立業,賢臣又要仰仗圣君的識拔才能荷重行遠,如此才能相得益彰。
3晚春二首·其二
韓愈〔唐代〕
誰收春色將歸去,慢綠妖紅半不存。
榆莢只能隨柳絮,等閑撩亂走空園。 本篇是一首寫晚春景物的詩。作品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通過描寫花草樹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歸去,于是各逞姿色,爭芳斗艷,欲將春天留住,就連那本來沒有任何姿色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達了詩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提示人們應抓住時機,乘時而進,創造美好的未來。
龍說 9
朝代:唐朝|作者:韓愈
龍噓氣成云,云固弗靈于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靈怪矣哉。
云,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云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云,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
易曰:“云從龍。”既曰:“龍,云從之矣。”
聽穎師彈琴 10
朝代:唐朝|作者:韓愈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韓愈的古詩詞全集 11
1榴花 / 題榴花
韓愈〔唐代〕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
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青苔落絳英。
全詩描述景致清新自然,從中又可以見出詩人濃郁的情趣和縝密豐富的文思。而詩意和描述的驟變,卻又全寓于似清淡實重濃的語句之中,使得詩意陡然轉深,也顯示了寫法的“喜山不平”的變化特色。
2聽穎師彈琴
韓愈〔唐代〕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皇。(鳳皇 一作 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全篇詩情起伏如錢塘江潮,波濤洶涌,層見迭出,變化無窮。上聯與下聯,甚至上句與下句,都有較大的起落變化,例如首聯“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寫柔細的琴聲,充滿和樂的色調,中間著一“怨”字,便覺波浪陡起,姿態橫生,親昵的意味反倒更濃,也更加富有生活氣息。
韓愈的古詩詞全集 12
1醉留東野
韓愈〔唐代〕
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二人不相從。
吾與東野生并世,如何復躡二子蹤。
東野不得官,白首夸龍鐘。
韓子稍奸黠,自慚青蒿倚長松。
低頭拜東野,原得終始如駏蛩。
東野不回頭,有如寸筳撞巨鐘。
吾愿身為云,東野變為龍。
四方上下逐東野,雖有離別無由逢?
全詩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多次用典豐富而含蓄地表達對孟郊的推崇,如《易經·乾卦·文言》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云從龍。風從虎。”希望自己和孟郊變為云和龍。同時作者借“醉酒”用“夸龍鐘”與“稍奸黠”形容孟郊與自己,足見兩人感情深厚。
2花島
韓愈〔唐代〕
蜂蝶去紛紛,香風隔岸聞。
欲知花島處,水上覓紅云。
這首詩描寫一座開滿鮮花的江中小島的美麗景色,卻并未正面描繪,而是通過細微的觀察、敏銳的嗅覺以及豐富的想象來加以表達,構思甚為奇特,極具藝術效果。
3子產不毀鄉校
韓愈〔唐代〕
我思古人,伊鄭之僑。以禮相國,人未安其教;游于鄉之校,眾口囂囂。或謂子產:“毀鄉校則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豈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維善維否,我于此視。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聾,邦其傾矣。”既鄉校不毀,而鄭國以理。
在周之興,養老乞言;及其已衰,謗者使監。成敗之跡,昭哉可觀。
維是子產,執政之式。維其不遇,化止一國。誠率此道,相天下君;交暢旁達,施及無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無臣。誰其嗣之?我思古人!
子產不毀鄉校和周厲王監謗的故事,人們都不陌生。但韓愈卻在他的《子產不毀鄉校頌》中把二者聯系起來,加以對照。這就使人感到很有新意,而且能夠從中得到深刻的歷史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