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器5觀后感,大國重器5是一部精彩的電影,怎么把電影觀后感寫好呢?請參考電影觀后感怎么寫!寫觀后感的技巧還有很多,
《大國重器》觀后感500字 1
這部片子很主旋律,主旋律的不得了,所以我不喜歡。
學的是理工,片子里面講的或多或少了解一點? 我很懷疑片子中宣傳的我們工業裝備業的日漸強大,并討厭那種“外國人說我們不行,我們就要爭這口氣”的八股文氣息。
誠然,片中也有短暫的透露,我們近年來低端裝備產能過剩,高端不足的尷尬境地和大多裝備的核心零部件都要進口,可導演的鏡頭語言還是想一個勁的唱贊歌。
讓我們實在一些吧。
說說自己稍微熟悉一些的航空業吧。假期在GE航空實習,了解到航空發動機的高溫渦輪葉片就連清洗都不放在中國,一來是技術保密問題,二來是你也真沒那個能力。航空發動機的大修在國內基本上是組裝測試,我們在這方面差的太多。最近新聞報道,我國又從俄羅斯進口了一批AL-31發動機,據說是給J20和H6k換裝,提升了性能。航空發動機這樣的工業制造頂端產品,我們確實差了很多。這其中就涉及片子中介紹過的大葉片的制造,高溫合金材料,五軸聯動機床等等方面的技術。光靠打雞血是攻克不了技術難關的,不然我們的飛機早就裝上了中國心。
我自己沒有工程的天賦,很羨慕片中出現的工程師和工人(那些不僅僅將它看成一份工作,更多是事業的人)。祝福他們能在未來突破那些尖端的技術,在自己的專業上走的更遠,請你們加油。
《大國重器》觀后感800字 2
期待已久的電視紀錄片《大國重器》終于在中央臺二頻道播出了。
這一集講述的三家重型機械設備制造和總承包企業,大膽創新,勇于拼搏,敢于和全球頂級對手同臺競爭,攻占世界技術高峯的成功事例,有力地說明了裝備制造業對繁榮經濟和實現"民富國強"的中國夢的無可替代的作用,每個細節都散發出凝聚民心、激勵斗志的正能量。片名為《大國重器》,實際上也在宣示著裝備制造業乃國民經濟甚至整個國家的脊梁,堪稱"強囯利器"、"富國金器".
甕福集團的故事很有說服力。他們不但戰勝全球十七家強勢競爭對手,成為世界最大的沙特磷肥選礦廠總承包方,取得巨大的成功:過去十年在國內造化肥、賣化肥總共賺的錢,比不上這一個項目。還把其"無水氟化氫"專利技術以1.2億美元的好價格轉讓給了南非。這里有個小挿曲很有趣:初次談判時,甕福開價1億美元,并明確表示"言不二價".南非不甘心,整整花了一年時間滿世界搜尋,最后不得不回到談判桌前,比原價增加20%,以1.2億美元成交。原因無他:這是獨家研發的專利,而專利本來就是無價的。同樣動人的是,振華重工研制生產出20層樓高的港口岸橋后,不但直銷到美國邁阿密和歐洲某些國家,還逼退了這類產品的名牌老廠韓國三星、德國克虜伯,美國更慘,()他們的市場份額從70%直降為零。看了這些故事,能不為之動容、為之狂喜嗎?此外,湘電集團、振華重工研制的礦用超常裝載力自卸車、鉆井深度達一萬米的全球技術水平最高的自升式鉆井平臺、全球最大的5兆瓦永磁直驅風力發電機、世界難度最大的鋼結構橋、每臺造價高達30億元人民幣的海洋石油鋪管機,也都由于質優價廉,紛紛落戶澳大利亞、美國、丹麥和阿聯酋。這也同樣令人不能不擊節叫好,高呼"快哉"!那些客戶可都百般挑剔,狂氣得很,倒退幾十年,哪會正眼瞧一下中國產品!
毫無疑問,這些企業的老總和成千上萬名掌握"緘默技術"的設計、生產人員,都是民族英雄、國家功臣。
《大國重器》觀后感1000字 3
期待已久的電視紀錄片《大國重器》終于在中央臺二頻道播出了。身為一個長期在一家機械行業紙媒體工作過的退休人員,看過第一集之后,便心潮澎湃,無限感慨,禁不住大叫一聲“好”!
這一集講述的三家重型機械設備制造和總承包企業,大膽創新,勇于拼搏,敢于和全球頂級對手同臺競爭,攻占世界技術高峯的成功事例,有力地說明了裝備制造業對繁榮經濟和實現“民富國強”的中國夢的無可替代的作用,每個細節都散發出凝聚民心、激勵斗志的正能量。片名為《大國重器》,實際上也在宣示著裝備制造業乃國民經濟甚至整個國家的脊梁,堪稱“強囯利器”、“富國金器”。
甕福集團的故事很有說服力。他們不但戰勝全球十七家強勢競爭對手,成為世界最大的沙特磷肥選礦廠總承包方,取得巨大的成功:過去十年在國內造化肥、賣化肥總共賺的錢,比不上這一個項目。還把其“無水氟化氫”專利技術以1.2億美元的好價格轉讓給了南非。這里有個小挿曲很有趣:初次談判時,甕福開價1億美元,并明確表示“言不二價”。南非不甘心,整整花了一年時間滿世界搜尋,最后不得不回到談判桌前,比原價增加20%,以1.2億美元成交。原因無他:這是獨家研發的專利,而專利本來就是無價的。同樣動人的是,振華重工研制生產出20層樓高的港口岸橋后,不但直銷到美國邁阿密和歐洲某些國家,還逼退了這類產品的名牌老廠韓國三星、德國克虜伯,美國更慘,他們的市場份額從70%直降為零。看了這些故事,能不為之動容、為之狂喜嗎?此外,湘電集團、振華重工研制的礦用超常裝載力自卸車、鉆井深度達一萬米的全球技術水平最高的自升式鉆井平臺、全球最大的5兆瓦永磁直驅風力發電機、世界難度最大的鋼結構橋、每臺造價高達30億元人民幣的海洋石油鋪管機,也都由于質優價廉,紛紛落戶澳大利亞、美國、丹麥和阿聯酋。這也同樣令人不能不擊節叫好,高呼“快哉”!那些客戶可都百般挑剔,狂氣得很,倒退幾十年,哪會正眼瞧一下中國產品!
毫無疑問,這些企業的老總和成千上萬名掌握“緘默技術”的設計、生產人員,都是民族英雄、國家功臣。十分遺憾的是,片中的甕福集團、湘電集團、振華重工竟然都名不見經傳,他們的掌門人何浩明、周建雄、管彤賢也都生疏得很。由此想到,我們的主流媒體應該調整思路,加大對裝備制造業的宣傳力度,扭轉“重文體輕科技 ( 裝備制造業應視為大科技的一部分 ) ”的國民心態。至少應該達成這樣的共識:片中何、周、管幾位老總對國家乃至人類的貢獻比任何一位星姐星哥絕不會小。莫說文體,就連人們普遍認同、張口閉口的“高精尖新”,也都要靠機械裝備來實現,忽視機械裝備,豈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嗎?
《大國重器》觀后感800字 4
"農業是立國之基,工業乃強國之本。"《大國重器》,一部記錄新中國工業崛起的長歌史詩;《大國重器》,一簾見證中國工業創新裂變的長廊畫卷。這股從民族工業血脈中迸發出的最強音在11月的深秋,劃破寂靜的夜空,向全球昭示中國民族工業的全面崛起。
作為中國首部工業紀錄片,《大國重器》以其驚艷的恢弘畫面、先進的創新實例在徐工集團引起了強烈反響。6天的時間,300分鐘的精彩連續,畫面、配音、明星產品、技術創新、人物故事等等,都成了徐工集團連日來最"熱門"的話題。在人才公寓、在職工餐廳、在車間一線,《大國重器》讓徐工人再次看到了民族工業創新的實力,也更加堅定了振興中國工業的使命。"我們從一個小攤位到全家族震撼亮相,不僅僅是量的提升,更是核心技術質的超越。"徐工起重機械事業部技術中心任印美激動地說道。在徐工研究院,科技研發人員更是集體"抱團"觀看,時而安靜思考、時而歡呼雀躍。"《大國重器》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裝備工業的巨變,讓我們又一次直擊徐工核心制造的雄厚底蘊,身為徐工人,高興啊!"徐工鏟運機械事業部張涵在微博上第一時間曬出了自己的感受。
在《國之砝碼》中,徐工王民董事長那句"在世界工程機械的最高頂峰上,我們必須要有位置"激蕩著所有徐工人的內心。話語背后,是中國裝備制造人多年來的不懈努力突破。在技術創新的這片沃土上,徐工一直深耕創造,不遺余力。大型技術研究中心、核心零部件實驗室等。從當年的蹣跚學步到今天的世界第一,徐工已將技術創新的基因深植全球,依靠先進的技術創新,國際大佬對徐工的技術壟斷被一一沖破。
放下鏡頭里的精彩,我們更要看到中國工業的未來。"大國重器"向"強國重器"的邁進,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科技廣度、創新高度、核心深度是中國工業留給徐工的"萬畝技術良田".深鑄強國重器,放飛強國之夢,中國制造再創新高;智領技術先機,成就國之大器,徐工創造風華正茂!
《大國重器》觀后感700字 5
當看到《大國重器》播出V58項目產品在連云港碼頭裝船的鏡頭時,作為拍攝的親歷者,我的眼眶不禁濕潤了;“擺個攤位,放幾張圖片,與世界工程機械巨頭相比,簡直就是不能看的產品”當聽到徐工集團王民董事長評價徐工第一次參加德國寶馬展時,不禁有些心酸;當聽到王民董事長說“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已經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殺出了一條血路,在世界工程機械的最高頂峰上,我們必須要有位置”時,作為新一代徐工人,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責任之重。
從美、歐、日主導,中國的位置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到成為工程機械的重要出口國,穩穩占據“一席之地”,中國工程機械的“走出去”之路可謂越走越穩、越走越寬。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在“走出去”、“走進去”后努力“走上去”,以產業報國為己任,以技術創新為驅動,鑄就了敢與國際抗衡的國之砝碼、創造出了屬于中國的大國重器。
在《大國重器》在徐工的六次拍攝期間,徐工國際化就不斷傳來好消息:2012年7月,徐工集團謀劃布局全球市場在歐洲設立了研發中心;今年10月11日,徐工歐洲研究中心、徐工歐洲采購中心新址在德國北威州克雷菲爾德市正式啟用;與此同步,美國、巴西等海外研究中心也正在籌劃建設中,一個全球協同的徐工創新體系正在逐漸形成……
“徐工是一個有著70年光榮歷史積淀和深厚底蘊內涵的企業,中國工程機械的原創主要在徐工。徐工也是靠著不斷變革創新,才有了今天……沒有任何天上掉餡餅的好事給徐工,我們要成為最優秀的世界級企業,還有差距,這個差距,要通過自主創新來填補”。正如王民董事長所言,正是憑借著一代代中國裝備制造人,用汗水與智慧,才成就了今日中國的裝備制造規模全球第一的位置。在2012年,中國的工程機械制造行業遭遇到了史無前例的寒冬。面對全球性的市場低谷,以徐工為代表的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硬是打破了行業頹勢、走出了行業低谷。今年徐工已完成13.2億美元的出口額,連續十年位居行業出口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