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長臨河,位于肥東縣南部,源于三國赤烏年間,瀕臨巢湖,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鎮。古鎮依山傍水、安詳秀麗。湖上煙波浩渺、景色如畫。鎮里建筑以徽派風格為主,歷史氣息濃郁,是合肥周邊度假休閑的好去處。它東臨白馬山、青陽山,向南驅車約10分鐘,可達“湖天第一勝景”的中廟。向西沿環湖大道行駛1個小時左右,即可到達合肥市區。向北一路前行,就是肥東縣城店埠了。由此,店埠至中廟的這段路就被稱作“店忠路”。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師范畢業的我,被分配在縣城工作,店忠路也就成了我每次回家的必經之路。那時,這條路還是一條僅能容兩輛車交會、彎彎曲曲的沙石路,可以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來形容。路面被大車碾壓得凹凸不平,每次回家擠在班次不多的客車里,遇到顛簸的路況,車里的人東倒西歪,晃來晃去,遇到一個急剎車,坐著的乘客猛地撞到前排椅背,像炸了的爆米花,額頭鼓起大包是常事;站著的乘客,則踉蹌著集體倒向前方。每每我都會緊緊抓住欄桿,竭力維持平衡,但也免不了沖撞別人。后來,成家有了孩子,對于暈車的我和孩子來說,回家的路就成了一次次難熬的路程。有一年春節,一直都是雨雪天,路面被雨雪“啃”出了大大小小的坑,回娘家可是吃盡了苦頭。初二那天,又逢雨天,客車在雨中搖搖晃晃地慢慢爬行,像折了腿的螃蟹。偶爾還會遇上扛自行車的人,在一旁躲閃濺起的泥水。我和女兒拿著事先準備好的塑料袋一路嘔吐。好不容易到家了,人也像生了一場病,母親做的一桌子好菜,也沒有誘起我們的胃口。每每這時,母親總是很傷感,搓著圍裙邊小聲嘆氣:“哎,什么時候這條路能平平坦坦,不讓我的寶貝孫女受這個罪呀。”
期盼中,店忠路前后改造了三次,第一次是在2000年初,由原先的沙石路修成兩車道的瀝青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流物流的增多,瀝青路的路面不再平整,兩車道也已不能滿足車輛行駛的需求,于是,在2000年底,店忠路又進行了第二次規劃改造,部分路段增加了兩車道,取直了部分彎道。回家的路,再也見不到汽車駛過后,晴天塵土飛揚,雨天一車泥濘的景象了。
隨著環湖大道的暢通,濱湖新區的快速發展,古鎮長臨河以它優越的地理位置,趕上了環巢湖旅游發展的好時機。2013年,縣里對店忠路進行了第三次改造,建成了雙向六車道瀝青路,非機動車道和赭紅色的人行小道。作為肥東縣城與環巢湖大道的唯一連接線,店忠路成了全省首條、國內第三條智慧公路,那顏值如剛嫁的美人。瞧,路中間寬闊的綠化隔離帶,路兩旁起起伏伏、高高低低的景觀林帶,車行綠廊中,人隨綠流飄,好不舒暢!高高的太陽能路燈,似一只只海鷗展翅飛翔;美觀大氣的智能站牌,召喚著我停車漫步。蜿蜒的人行小徑旁,栽滿了各色低矮的花草,濃郁的香氣讓人忍不住湊過去聞了又聞。不時可見農耕勞作形象的白色石雕點綴林間,平添了幾分藝術氣息。綿延十幾公里的綠化,讓人們充分享受“車在路中行,路在景中走,人在畫中游”的愜意。在栽植植物的選擇上,綠化設計者們用足了心思,為了不遮擋視線,店忠路選擇了姿態輕盈的樹種,香樟、欒樹、杉樹、銀杏、柳樹,同時穿插紅楓、烏桕、紅頭石楠等彩葉樹,嵌入了垂絲海棠、紫薇等各色花卉。低矮的灌木被修剪得整整齊齊,灌木下方則是自由生長的小草,花草樹木組合在一起,每個細節都能體現出匠心。色彩此起彼伏,顯出了豐富的層次。
因為喜歡鄉村,我和先生把家安在了白馬山,每天清晨和傍晚,行駛在寬闊的店忠路上,打開車窗,清風徐徐,綠意盎然,花香陣陣,心曠神怡。無論春夏秋冬,店忠路兩側總有紅花綠樹相互交映,賞心悅目。鵝黃的迎春花,玫紅色的海棠花,淡粉色的櫻花,深粉色的桃花,大朵的扶郎花,金色耀眼的波斯菊,深淺不一的紫薇花,香氣撲鼻的桂花,肆意灑脫地綻放,美麗至極。最妙的是空中飄過一陣兒小雨,瀝青路面顯得格外清亮,綠綠的小草兒和樹葉兒,姹紫嫣紅的各色鮮花,在細雨的親吻下嬌艷欲滴,搖曳生姿。置身于一條充滿自然氣息的長廊中,享用這一路花草馨香,這該是何等美妙的感受!
前幾日,給86歲高齡的老父打電話,電話那頭傳來一群人說說笑笑的聲音,“我正和鄰居們一起散步呢,現在咱的家鄉建設得這樣美,鄉親們吃不愁,穿不愁,這日子過得呀,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啊。丫頭,我還要多活幾年吶。”
是啊,店忠路改造擴建后,帶動了周邊的鄉村旅游,道路沿線的藕塘、果園、農家樂等,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奔小康。而那些景觀綠化的養護,多由年齡偏大的鄉親們承擔,不經意中他們都變成了“園丁”。
沙石路,瀝青路,景觀大道,智慧公路,店忠路這條平坦而又美麗的路啊,一直在變寬、變直、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