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的角落里堆放著兩塊老石磨,上面密密地覆蓋著一層深綠色的青苔,磨石的縫隙間鉆出一株細瘦的野草,像怕被人遺忘了似的,在風中輕輕招搖。
那時,這兩塊石磨就放置在祖母家廂房的磨盤上。每到冬閑,祖母家就特別的熱鬧,村子里的人三天兩頭地來做豆腐。
石磨為青石材質,直徑約五十公分,二十公分厚。祖父為做這副石磨,去10里外的山里,花了兩天時間才挑選出石材,再用板車拉到外村手藝精湛的老石匠師傅家里。聽說那個老石匠從早到晚一手鉆子、一手錘子,“叮叮當當”了一個多星期,才基本打造完工。祖父又用板車拉了回來,安置在了廂房里。
石磨安置好以后,村子里的人再也不去集市上做豆腐的鋪子了。集市豆腐鋪做豆腐的人多,每次都要早早地去等著,而且每斤豆腐要五毛錢的加工費。在祖母家做豆腐,本村本戶的,自動排了順序,排到了,才不慌不忙地去,而且祖母從來沒有收過加工費。
石磨用得頻繁了,里面的齒坑也被磨平了,每年祖父都要去請石匠師傅重新鍛鏨,齒坑鍛磨好了才可繼續使用。那個時候,總感覺祖母家的石磨承載了很多的苦難和酸澀,但心里卻總盼著冬季磨豆腐的時光,喜歡村里人臉上洋溢的無比快樂和一股純樸濃郁的溫馨氛圍。
磨豆腐不是一個人的活計,一般需要三個人,兩個人推磨桿,一個人下磨(往磨眼里喂豆子)。推磨人兩手扶著磨桿,一下一下,有規律地推著;下磨人一手拿著勺子,一手扶著磨桿,瞅準磨桿轉到一邊的機會,手疾眼快地把黃豆喂進磨眼里,豆汁慢慢地瀝出來,沿著石磨邊沿往下流,“滴滴答答”地流入下面的大盆里。
推磨要配合得默契,磨石才能有條不紊地轉動起來,而且省力,不累人,心也不由得輕松舒暢起來。大家邊做著活兒,邊嘮著今年的收成,來年的打算,家長里短,趣聞逸事。廂房里不時地傳出陣陣愉悅不羈的笑聲。那時,幾樘豆腐做下來,村子里平時小爭小吵不和的,或者心里隔著事兒的,不知不覺間意見就消除了,此后,再碰了面,好像壓根兒以前沒有過隔閡一般。
每到磨豆腐的時節,也是我和幾個堂兄妹最快樂的時候,因為那時豆漿可以像平時喝開水一樣地緊著喝。其實,才開始的時候,我一點兒也不喜歡喝豆漿,非常討厭那種豆腥味。祖母哄著我,說豆漿營養高,能長個兒,還能長得漂漂亮亮的。祖母每次還特地給我加一點糖,喝著喝著,我就喝上了癮。當廂房里飄溢出濃郁的豆漿香氣時,我們都爭著往廂房里鉆,祖母知道了,就把我們都給趕了出來,說喝了豆漿,人家怎么做豆腐啊?等堂兄妹們都出去玩了,祖母才偷偷地端來一碗加了糖的豆漿讓我喝。祖母總是夸我最乖,也最疼愛我。
如今,石磨還堆放在院子的角落,而我的祖父祖母卻相繼離開了我。我仿佛又聽到那聲聲呼喚,聞到濃濃的豆漿香,不知不覺,淚花打濕了眼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