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歷史小故事 1
公元前343年,魏惠王派兵大舉進攻韓國。韓哀侯異常恐慌,派人星夜求救于齊。于是,齊宣王任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統兵數萬去救韓國。孫臏決定改變戰術,以計勝之。第二天,他讓軍士把為10萬人做飯用的。鍋灶減為5萬人的,第三天減為3萬人的,以此迷惑魏軍。魏軍果然上當,將軍龐涓親率精銳騎兵,晝夜兼程地沿著齊軍的方向猛追不舍。齊軍在馬陵設伏,果然,魏軍在黃昏時分趕到了馬陵道。齊軍萬箭齊發,魏軍大敗。龐涓也死于亂軍之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
你知道在這個戰役中,孫臏使用了什么計策嗎?
歷史故事大全 2
綠林赤眉起義
王莽的殘酷壓榨,加上一連串的天災,逼得農民走投無路,紛紛起義。東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農民起來反抗官兵。
公元17年,南方荊州鬧饑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澤地區挖野荸薺充饑。人多野荸薺少,引起了爭奪。新市(今湖北京山東北)有兩個有名望的人,一個叫王匡,一個叫王鳳,出來給農民調解,受到農民的擁護。大家就公推他們當首領。
王匡、王鳳就把這批饑民組織起來起義,一下子就聚集了好幾百人,還有一些逃亡的犯人也來投奔他們。
王匡他們占領了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作為根據地,攻占附近的鄉村。不到幾個月工夫,這支起義軍發展到七八千人。
王莽派了兩萬官兵去圍剿綠林軍,被綠林軍打得大敗而逃。綠林軍趁勢攻下了幾座縣城,打開監獄,放出囚犯;把官家糧倉里的糧食,一部分分給當地窮人,大部分搬到綠林山。投奔綠林山的窮人越來越多,起義軍增加到五萬多。
第二年,綠林山上不幸發生了疫病,五萬人差不多死了一半。還有一半只好離開綠林山,后來分作三路人馬——新市兵、平林(在今湖北隨縣東北)兵和下江(長江在湖北西部以下叫下江)兵。這三路人馬各自占領一塊地盤,隊伍又強大起來了。
當南方的綠林軍在荊州一帶打擊官兵的時候,東方的起義軍也壯大起來。瑯琊海曲(今山東日照縣)有個姓呂的老大娘,兒子是縣里的一個公差,因為沒肯依縣官的命令毒打沒錢付稅的窮人,被縣官殺害了。這一來激起了公憤。有上百個窮苦農民起來替呂母的兒子報仇,殺了縣官,跟著呂母逃到黃海,一有機會就上岸打官兵。
這時候,另一個起義領袖樊崇帶領幾百個人占領了泰山。呂母死了后,她手下的人投奔樊崇起義軍。不到一年工夫,就發展到一萬多人,在青州和徐州之間來往打擊官府、地主。
樊崇的起義軍很講紀律,規定誰殺死老百姓就要被處死,誰傷害老百姓就要受罰。所以,百姓能擁護他們。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師王匡(和綠林軍中的王匡是兩個人)和將軍廉丹率領十萬大軍去鎮壓樊崇起義軍。樊崇作好準備,跟官兵大戰。為了避免起義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雜,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涂上紅顏色,作為識別的記號。這樣,樊崇的起義軍得了一個別名,叫“赤眉軍”。
王莽的軍隊和赤眉軍打了一仗。結果,官兵打了敗仗,逃散了一大半。太師王匡的大腿被樊崇扎了一槍,逃了回去;將軍廉丹在亂軍之中被殺了。赤眉軍越打越強,發展到了十多萬人。
綠林、赤眉兩支起義大軍分別在南方和東方打敗王莽軍的消息一傳開,別地方的農民也都活躍起來。黃河兩岸的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義軍有幾十路。有一批沒落的貴族和地主、豪強也趁機起兵,反對王莽。
南陽郡舂陵(今湖南寧遠北)鄉的豪強劉縯(音yǐn)、劉秀兄弟兩人,因為王莽廢除漢朝宗室的封號,不許劉姓人做官,心里怨恨,發動族人和賓客七八千人在舂陵鄉起兵。他們和綠林軍三路人馬聯合起來,接連打敗了幾名王莽的大將,聲勢就強大起來了。
綠林軍的幾支隊伍沒有統一的指揮。將士 一些貴族地主出身的將軍,利用當時有些人的正統觀念,認為一定要找一個姓劉的人當首領,才能符合人心。
綠林軍里姓劉的人很多,該推誰做首領呢?舂陵兵想推劉縯,可是新市和平林兵的將領怕劉縯勢力太大,一定要立一個破落的貴族劉玄做皇帝。劉縯又提出等消滅了王莽、收服赤眉軍以后,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對。劉縯覺得自己力量不夠,也只好同意了。
公元23年,綠林軍各路將士就正式立劉玄做皇帝,恢復漢朝國號,年號“更始”,所以劉玄又稱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鳳為上公,劉縯為大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軍,其他將領也各有各的封號。
打那時候起,綠林軍又稱為漢軍。
歷史故事大全 3
昆陽大戰
更始帝劉玄即位后,派王鳳、王常、劉秀進攻昆陽(今河南葉縣)。他們很快地打下昆陽,接著又打下了臨近的郾城(今河南郾城縣)和定陵(今河南郾城縣西北)。
王莽聽到起義軍立劉玄為皇帝,已經坐立不安,如今連失了幾座城池,更是著急,立即派大將王尋、王邑率領兵馬四十三萬人,從洛陽出發,直奔昆陽。
為了虛張聲勢,王莽軍不知從哪兒去物色了一個巨人,名叫巨毋霸,巨毋霸長得個子特別高,身子又像牛那樣粗大。他還有一個本領,就是能夠馴養一批老虎、豹、犀牛、大象。王莽派他為校尉,讓他帶了一批猛獸上陣助威。
駐守在昆陽的漢軍只有千人。有的將領在昆陽城上望見王莽的軍隊人馬眾多,怕對付不了,主張放棄昆陽,回到原來的據點去。
劉秀對大家說:“現有我們兵馬和糧草都缺少,全靠大家同心協力打擊敵人;如果大家散伙,昆陽一失守,漢軍各部也馬上被消滅,那就什么都完了。”
大家覺得劉秀說得有道理,但是又覺得王莽軍兵力強大,死守在昆陽也不是個辦法。商量的結果,就決定由王鳳、王常留守昆陽,派劉秀帶一支人馬突圍出去,到定陵和郾城去調救兵。
當天晚上,劉秀帶著十二個勇士,騎著快馬,趁黑夜沖殺出昆陽城南門。王莽軍沒有防備,就給他們沖出了重圍。
昆陽城雖然不大,但是挺堅固。王莽軍憑著人多武器精,認為攻下昆陽不在話下。他們制造一座座十多丈的樓車,在樓車上不斷地向城里射箭,箭像雨點一樣向城里射來。城里的人到井邊打水,也不得不背著門板擋箭。王莽軍又用穜(chōng)車撞城,還挖掘地道想打進城里去。但是昆陽城里的漢軍,防守得也很嚴密,城始終沒被王莽軍攻破。
劉秀到了定陵,想把定陵和郾城的人馬全部調到昆陽去。但是有些漢軍將領貪圖財產,不愿意離開這兩座城。劉秀勸他們說:“現在咱們到昆陽去,把所有的人馬集中起來。打敗了敵人,可以成大事,立大功。要是死守在這里,敵人打來了,咱們打了敗仗,連性命都保不住,還談得上財物嗎?”
將領們被劉秀說服了,才帶著所有人馬跟著劉秀上昆陽來。
劉秀親自帶著步兵、騎兵一千多人組織一支先鋒部隊,趕到昆陽,他們在離王莽軍四五里的地方擺開了陣勢。王尋、王邑一瞧漢軍人少,只派了幾千兵士對付。劉秀趁敵軍還沒有站穩陣腳,先發制人,親自指揮先鋒部隊沖殺過去,一連殺了幾十個敵人。
漢軍前來救援的大隊人馬趕到,見劉秀的先鋒部隊打得勇猛,也鼓起了勇氣,幾路人馬一齊趕殺過去,王尋、王邑被迫后退。漢兵乘勝猛擊,越勇,一個人抵得上敵人一百個。
劉秀帶著三千名敢死隊,向王莽軍的中堅部隊沖殺過去。王尋一看漢軍人少,不放在眼里。他親自帶著一萬人馬跟劉秀交戰。但是一萬人還真打不過劉秀的敢死隊。打了一陣,王尋的軍隊開始亂了起來。漢兵越打越有勁兒,大家看準王尋,圍上去亂砍亂殺,結果了王尋的性命。
昆陽城里的漢軍王鳳、王常,一見外面的援軍打了勝仗,就打開城門沖了出去,兩下夾攻,喊殺的聲音震天動地。王莽軍一聽主將被殺,全都慌了神,亂奔亂逃,自相踐踏,沿路一百多里,丟下大批王莽軍的尸首。
這時候,天空突然暗了下來,響起了一聲大霹靂,接著狂風呼嘯,大雨像傾盆一樣的直倒下來。巨毋霸帶來助威的猛獸,也嚇得直打哆嗦,不但不往前沖,反而往后面亂竄。漢軍一股勁兒往前追殺,王莽軍好像決了口子的大水一樣直往滍水(在今河南魯山,現名沙河,滍音zhì)那邊逃奔,兵士掉在水里淹死的成千上萬,把滍水也堵塞了。
當王莽軍大將王邑逃回洛陽的時候,四十三萬大軍只剩下幾千人。
漢軍打掃戰場,戰場上到處都是王莽軍丟下的兵器、軍車、糧草。漢軍搬了一個多月,都沒有搬完,最后放了把火,把剩下的燒了。
昆陽大戰消滅了王莽的主力的消息,鼓舞了各地人民,紛紛起來響應漢軍。有不少人殺了當地的官員,自稱將軍,等待漢軍的命令。
更始帝派大將申屠建、李松率領漢軍乘勝進攻長安。王莽驚慌失措,把關在監獄里的囚犯都放出來,拼湊一支軍隊,抵抗漢軍。但是這樣的軍隊怎么肯替王莽打仗,還沒有接觸,就陸續逃散了。
不久,漢軍攻進長安城,城里的居民紛紛響應,放火燒掉未央宮的大門。大伙兒高聲吆喝,要王莽出來投降。王莽走投無路,帶了少數將士逃進了宮里的一座漸臺。那座漸臺,四面是水,火燒不到那里。
漢軍把漸臺一層層圍起來,一直圍上幾百層,等漸臺上的兵士把箭都射完了,漢兵沖上臺去,結果了王莽的性命。
王莽新朝維持了十五年,結果土崩瓦解。
歷史小故事睡前故事 4
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饑,幾天不死。匈奴以為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后,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脫盡。
短篇歷史故事 5
顏超賄賂北斗神
正因北斗七星所在的要害位置和醒目的形狀,它在中國古代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也一天比一天高起來。之后北斗成了管人生死的星座。東晉干寶撰寫的神異小說《搜神記》有這樣一段故事:
有一個叫顏超的人,請平原人管輅相面,管輅說:“你面相不好,有夭折之相。”顏超一聽十分著急,便問有沒有補救的辦法。管輅閉目掐算了一會兒,說:“十天之后,你帶上一大包煮好的鹿肉和一大壺清酒,去某某山中,那兒有一片割過的麥地,地南邊有一棵大桑樹,樹下有兩個下圍棋的仙人,你什么也不用說,用酒肉服侍好他們就行了。”
顏超到這天帶好酒肉趕到山中麥地那棵大桑樹下,果然有兩個仙人在那兒下圍棋,顏超悄悄近前,將酒肉擺在棋盤兩邊,自己則站在一側觀棋。這兩個仙人沉溺下棋,不知不覺摸過酒肉就吃,不到半個時辰,就把顏超的酒肉吃光了。這時棋還沒有下完,坐北邊的仙人抬頭一看,說:“你不是顏超嗎?這酒肉是你的嗎?”顏超恭敬地回答:“是。”仙人說:“你的壽數已盡,還來這兒干什么?”這時坐在南面的仙人發話了:“老哥,你剛吃喝了人家的東西,怎樣能夠這樣無情呢,給人家增加幾歲吧!”北邊的說:“生死簿子都定好了,怎樣增加?”
南邊的說:“你不好意思,我替你來。”說著,他向北面的仙人要來一個大帳簿,翻開一頁,上方寫著:顏超,一十九歲。南面的仙人在“一”字上加了兩筆,成了“九十九歲”。
結果,顏超之后真活到了九十九歲。原來這兩個仙人,在北面坐的就是北斗,南面的是南斗(二十八宿之一)。正因“南斗注生,北斗注死”,人的一生,都要從南斗手里過到北
斗,因此北斗的簿子決定著人的壽限。看來神仙也是好通融的,這真是“神仙自有神仙著,世事如棋下不完”。
北斗為什么能注定人間的命運生死呢?這種說法也是有根源的,中國古代人與人來往很少、交通不發達、障礙危難極多,北斗成了人們平時出門決定方向的重要依據,于是人們把它當成指路救生的“燈塔”,作為神來崇拜。
中國歷史小故事 6
一塵不染的鄭板橋
鄭板橋是"揚州八怪"之一,他出生在江蘇興化,名燮,板橋是他的號。因為他在所作的書畫下款都題"板橋鄭燮"的字樣,后來人就逐漸稱他為鄭板橋。
在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鄭板橋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去應鄉試,結果中了舉人。在乾隆元年即1736年又中了進士,五年之后被任命為山東范縣縣令。
范縣地處黃河北岸,有十萬人口,而縣城里卻只有四五十戶人家,還不如一個村子大。上任的第一天,鄭板橋就出了個怪招:讓人把縣衙的墻壁大了許多的洞,別人不解,去問他,他說這是出出前任官的惡習和俗氣。
年之后,鄭板橋調任山東濰縣縣令。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和"肅靜"牌子,不許鳴鑼開道。有時還穿著布衣草鞋,微服訪貧問苦。有一次夜里出去,聽到有間茅草屋里傳出陣陣讀書聲。原來是一個叫韓夢周的貧困青年在苦讀。鄭板橋就拿出自己的銀子資助他,使他能去參加科舉考試,最后韓夢周中了進士。
鄭板? 縣學里的孩子放學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讓人給送飯,又想到孩子們走泥路容易壞鞋,就讓人找些舊鞋送給他們。
遇到災荒時,鄭板橋都具實呈報,力請救濟百姓。他還責令富戶輪流舍粥已供饑民糊口。他還帶頭捐出自己的俸祿。他刻了一放圖章已明志:"恨不得填滿普天饑債。"在災情嚴重時,他依然決定開官倉借糧給百姓應急。下屬們都勸他慎重從事,因為如果沒有上報批準,擅自打開官倉,要受懲處。鄭板橋說:"等批下來百姓早就餓死了,這責任由我一人來承擔!"鄭板橋的果斷救活了很多人。秋后,如果遇上了災年,百姓們無法歸還糧食,鄭板橋干脆讓人把債券燒了,百姓們都很感謝他這個體恤百姓、愛民如子的清官。
鄭板橋做官不講排場,這也給他帶來一些麻煩。由于他常下鄉體察民情,上級來視察時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責問。在乾隆十七年時濰縣發生了大災害,鄭板?
臨行前,百姓都來送行,鄭板橋雇了三頭毛驢,一頭自己騎,一頭讓人騎著前邊領路,一頭馱行李。做縣令長達十二年之久,卻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見了都很感動,依依不舍。鄭板橋向濰縣的百姓贈畫留念,畫上題詩一首:
烏紗擲去不為官,
橐蕭蕭兩袖寒。
寫取一枝清瘦竹,
秋風江上作漁桿。
從此,鄭板橋回鄉已? 他一生只畫蘭、竹、石。 這正好與他倔強不馴的性格相合。他的畫一般只有幾竿竹、一塊石、幾筆蘭,構圖很簡單,但構思布局卻十分巧妙,以墨的濃淡襯出立體感。竹葉蘭葉都是一筆勾成,雖只有黑色一種,但能讓人感到蘭竹的勃勃生氣。
歷史故事大全 7
王昭君出塞
漢宣帝在位的時候,漢朝又強盛了一個時期。那時候,匈奴由于貴族爭奪權力,勢力越來越衰落,后來,匈奴發生分裂,五個單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一個單于名叫呼韓邪,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ì)單于打敗了,死傷了不少人馬。呼韓邪和大臣商量結果,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帶著部下來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于,漢宣帝像招待貴賓一樣招待他,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
呼韓邪單于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音hú,古時候十斗為一斛)糧食。
呼韓邪單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后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后,他的兒子劉奭(音shì)即位,就是漢元帝。沒幾年,匈奴的郅支單于侵犯西域各國,還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打敗了郅支單于,把郅支單于殺了。
郅支單于一死,呼韓邪單于的地位穩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同漢朝和親。漢元帝同意了。
以前,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后宮去傳話:
“誰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
后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
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áng),也叫王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為了自己的終身,她毅然報名,自愿到匈奴去和親。
管事的大臣正在為沒人應征焦急,聽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報漢元帝。漢元帝吩咐辦事的大臣擇個日子,讓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
呼韓邪單于得到這樣一個年輕美貌的妻子,高興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說的了。
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多少有點舍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經晚了。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
原來宮女進宮后,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愿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
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于的閼氏。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慣了,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歡她,尊敬她。
王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后,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
王昭君離開長安沒有多久,漢元帝死去,他的兒子劉驁(音ào)即位,就是漢成帝。
中國歷史小故事 8
檀道濟量沙充糧
公元431 年,南朝時期遣征南大將軍檀道濟攻打北魏。大半年來,大小戰斗30余次,宋軍屢屢取勝。只是勞師遠征,后方糧草一時難以供應。進軍至歷城(今山東濟南市郊)時,糧食已盡,軍心不定。擅道濟只得領兵后撤。但有些士兵在路上投降了魏軍,還把宋軍缺糧的情況報告了他們。魏軍于是緊緊追擊,宋軍處于險境之中。
這天 晚上,擅道濟在軍營巡視一圈,見士兵因為吃不飽肚子,怨聲載道,他心里也很著急。是啊,眼看就要斷糧,魏軍又步步緊逼,總得想個退兵之計呀!他找來一些心腹商議了一陣,最后想出了一條妙計。
一會兒,營帳之外燃起無數火把,征南大將軍指揮數千名士兵往空米袋里裝進沙子,一邊裝,士兵們一邊高聲數著:“一斗,二斗,三斗。.”另有一群士兵來來往往,把沙袋搬到東,運到西,看上去像是在分糧食。就這樣忙乎了大半夜。
天快亮了,檀道濟命令士兵把一袋袋沙陳列在帳外,袋口故意敞開著,上面覆蓋少量的米,看上去好像是一袋袋糧食。
此時,魏軍中早有人把宋軍半夜里分糧食的事報告主帥。主帥很是疑惑,忙吩咐探子去查個明白。天蒙蒙亮時,幾個探子打扮成老百姓,來到未軍營帳前,看到一袋袋的糧食擺在那里,幾個伙夫從上面挖出來做早飯。慌得他們連滾帶爬地回到主帥那兒報告。
魏軍主帥一聽,心里暗想道:“檀道濟一向詭計多端,分明是軍糧足夠,卻叫士兵來詐降,謊報糧草已絕,讓我們緊緊追趕他們,到時候他再突然來個回馬槍。我得提防著點。”想畢,喝道:“來人啊,把那些來詐降、謊報軍情的宋兵給殺了!”
且說檀道濟因為兵力薄弱,很難擺脫勢眾的魏軍,他就命令士兵都穿上整齊的鎧甲,自己穿著雪白的衣服高坐在兵車上,帶著隊伍慢慢地突出包圍圈。魏軍主帥得知宋軍威武雄壯,從容不迫,恐怕宋軍有伏兵,不敢再靠上去,反而向后退了幾十里。檀道濟趁機迅即指揮全軍加緊撒退,安全地向南撤回大本營。
短篇歷史故事 9
猶豫不決
戰國時期,秦王想奪取趙國江山,就派兵攻入趙國,將趙國都城邯鄲圍了個水泄不通。趙孝成王沒有辦法,就派人前往魏國請求援助。
魏王派大將晉鄙帶領隊救援趙國。可是,晉鄙覺得秦國隊百戰百勝,害怕引火燒身,就屯軍于湯陰,不再向前進兵。
與此同時,晉鄙還派部將辛垣衍偷偷潛入邯鄲,勸平原君與秦國講和。辛垣衍是個能說會道之人,他說,秦國如此急切地包圍趙都,是因為秦王想稱帝,成為天下之主,并不是為了趙國的土地。為今之計,趙王應當派使臣求和,表示情愿尊秦王為帝,向他稱臣納貢。這樣一來,秦王大喜之下,就會命令將領收兵回國,永不侵犯趙國了。
平原君聽了這些話,一方面覺得趙國打不過秦國,另一方面又覺得向秦國稱臣納貢太過于屈辱,一時也拿不定主意,不知怎樣做才好。
這時,齊國的大賢魯仲連周游天下,正好來到邯鄲。他聽說了這件事,就找到了平原君,見到了辛垣衍。魯仲連滔滔不絕地陳述自己的意見,他指出,一旦尊秦王為帝,秦國非但不會就此罷手,還會得寸進尺,繼續欺負趙國。
平原君得知講和會帶來這么嚴重的后果,就打消了屈辱求和的念頭,決定盡一切力量抵抗秦軍。
歷史名人故事 10
鄭玄夢換心成大儒
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縣(今高密市)人,漢代經學大師,是我國學術史上的一位關鍵人物。年輕時曾任鄉嗇夫(鄉級小吏),一生好學,曾多處求學并各有所得,如他曾到太學學習《周易》、《公羊傳》,又從名儒張恭祖學習《尚書》、《周禮》、《左傳》,最后又師從馬融。
鄭玄,到馬融處三年,學業卻毫無進展。馬融見鄭玄學了三年還不開竅,于是就想打發他走。
鄭玄在回家途中因徒步而累,便在路邊的一棵樹下靠著樹睡著了。睡夢中,他夢見有一個老者用刀剖開他的心臟,并且對他說:“子可以學矣。”醒后,夢中所見歷歷在目,左思右想,鄭玄便依夢中所言再次回到馬融處學習,終
歷史小故事 11
那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青峰嶺有一個村子叫楊家村,有一個叫楊楊的小孩和爺爺相依為命。聽爺爺說楊楊的爸爸媽媽都去打小鬼子去了,楊楊對爺爺說:“等我長大了以后我也要像爸爸媽媽一樣當打小鬼子的英雄。”楊楊有個好朋友叫阿黃,楊楊和阿黃從小玩到大的,阿黃是一條很強壯而且又聰明的大狗。
那一天楊楊帶著阿黃去釣魚,天快黑的時候他們才拿著魚桿和魚婁回去。楊楊在前面跑,阿黃就在后面追還汪汪汪地叫個不停。突然,楊楊“噗”地一聲給什么東西絆了一下,就摔地上了。“哎喲!”楊楊使勁地揉著摔成兩半的小屁股,“痛死我了,我的屁股啊!”
這個時候阿黃“汪、“汪”“汪”地在后面叫著,楊楊還以為大黃是在笑話他,站起來拍拍屁股,氣鼓鼓地說:“臭阿黃!快點走拉,天都要黑了,再不回去爺爺要罵我的。”說完就往前面跑去,可是阿黃還是在叫個不停。“誒!阿黃是怎么了?平時它不是這樣的啊?”,楊楊覺得阿黃很奇怪。又跑回去了,阿黃就站在楊楊剛才摔倒的地方,這時天已經黑了,楊楊模模糊糊地看見地上又什么東西,黑乎乎的看不清楚。于是,楊楊就蹲下去,把腦袋湊的近近的。“媽呀!死人啊。”,楊楊大聲地叫道,猛地向后一退,“噗”地一下又給摔地上了。你猜楊楊看到了什么,楊楊看見一個滿身是血的人,嚇得不得了,爬起來就跑。這個時候楊楊想到:“也許那個人沒有死呢?”
于是,楊楊又慢慢地走回去,蹲下來,用抖個不停的手推了推那個“死人”。“喂!你死了嗎?”楊楊怕怕地問到。但是那個“死人”動也沒動,這個時候楊楊已經不是那么害怕了,他鼓起勇氣把耳朵湊到那人的胸口,聽見他的心還在跳。
于是,楊楊回頭對阿黃說道:“阿黃快去叫爺爺。”阿黃聽見楊楊的話,馬上就向家里跑去。這個時候楊楊才看見他穿著八路軍的軍裝。
過了一會,那個人醒過來了,他看見楊楊蹲在身邊,斷斷續續對楊楊說到:“小朋友。你。你幫我把這竹筒。交給游擊大隊,它很重要。”八路軍叔叔說完就閉上了眼睛。
“叔叔,叔叔,你醒醒,你醒醒啊。”楊楊拼命地搖著八路軍叔叔,可是,八路軍叔叔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小楊楊哭得很傷心很傷心,這個時候阿黃帶著爺爺來了,楊楊撲到爺爺的懷里,大哭著:
“爺爺,八路軍叔叔死了,他死了拉。嗚嗚嗚嗚。”
爺爺也摸了一把淚水,對楊楊說:“好孩子,別哭了,你不是說要當打鬼子的英雄嗎?英雄就不該哭鼻子。”
爺爺說完后,楊楊不哭了,他要當打鬼子的'英雄,把可惡的小鬼子趕出中國。
第二天,楊楊和阿黃從村長那里知道了游擊大隊在哪里,于是,楊楊帶著阿黃就去找游擊大隊了。
他們走了很久,這時候楊楊突然看見前面有小鬼子的巡邏隊,聰明的楊楊知道跑是沒有用的,他跑不過小鬼子的,于是,楊楊馬上把八路軍叔叔交給他的竹筒交給阿黃咬著,楊楊趴著阿黃的耳朵說到:“阿黃,你快跑,去找爺爺,千萬別讓小鬼子抓著你了。”
勇敢的楊楊讓阿黃帶著竹筒跑了,自己卻留下來吸引小鬼子的注意力。這時候小鬼子看見了楊楊,拿著槍就過來了,他們用槍指著楊楊,問楊楊:“小孩,你的,知道八路的在哪里?”“哼!”楊楊把腦袋轉向一邊,理也不理小鬼子。
小鬼子見楊楊不理他們,氣的大吼:“八咯牙魯,你的,說不說?不說,死拉死拉的;說了,我讓你走。”
楊楊把頭轉過來,對著小鬼子勾勾手指,笑著說到:“你過來啊,我告訴你。”
小鬼子聽楊楊這樣說,大笑道:“喲西,你的,良民的”說完就走到楊楊身前,彎下身子,看著楊楊說:“說,賞賜大大的有。”
楊楊對著那個小鬼子的臉狠狠地給了他一耳光,然后對著小鬼子說:“呸!”
歷史小故事睡前故事 12
三國時期,吳國有個人叫陸績。他的父親叫陸康,曾在廬江當過太守,與大將軍袁術交情很深。
在陸績6歲的時候,有一次父親帶他去袁術家作客。宴席上,他對袁術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讓袁術十分驚嘆。于是,袁術破例給他賜座,還獎賞他一盤橘子。那橘子味道極美,陸績很愛吃,還趁人不注意偷偷拿了3個藏在懷里。
宴席結束后,陸績在向袁術拜別時,懷中的橘子突然滾落在地。袁術頓感詫異,大笑道:“你沒吃夠嗎?還拿了3個?”陸績淡定地說:“我從沒吃過這么好吃的橘子,我想讓母親也嘗嘗。”
袁術聽后,感嘆說:“你這樣小,就這么孝順,將來一定能成為棟梁之才!”后來,陸績果真對國家貢獻很大,還成為了天文學家。
啟示:家長可以通過這個歷史小故事教育孩子,孝順是傳統美德,更是每個子女的美德,孝順體現在生活中的細節,更要趁早讓孩子明白。
短篇歷史故事 13
霍去病倒看北斗
古人早就發現,越往北走,北極星就升得越高,當然北斗星也會同樣升得越高。他們想,如果再往北走,北斗星會不會高過頭頂,向南偏去?這是完全可能的,也真有人看到過這種景象,下方我給朋友們講一個“霍去病倒看北斗”的故事。
霍去病是西漢年間的一位大將,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人,是另一位史稱“不敗將軍”衛青的外甥。那時,北方的匈奴經常對漢朝邊境進行掠奪。霍去病18歲時,被派遣領兵北征匈奴,他率領800名騎兵沖入敵陣,一氣斬殺匈奴兵兩千多人,生擒匈奴單于的叔父,威名勇冠全軍,被漢武帝封為兩千五百戶冠軍侯。
幾次勝仗后,匈奴的軍事力量大大削弱,不得不退到遙遠的大沙漠以北地區。公元前120年的秋天,一萬多匈奴騎兵又向南進犯,深入到右北平地區(今河北北部一帶)燒殺搶掠,漢朝邊民上千人死于匈奴鐵騎之下。于是漢武帝決定遠征漠北,徹底消滅匈奴軍隊。
這年,漢武帝調集10萬騎兵以及步兵輜重隊幾十萬人,由衛青和霍去病率領,分東西兩路向漠北進軍。霍去病率軍從代郡(今山西代縣),出發,在大沙漠地帶縱橫馳騁,行軍兩千多里,最后捕捉到敵軍主力。于是霍去病指揮漢軍發動猛攻,一場激戰開始,長槍象稻草一樣折斷,莽莽草原,棄尸累累,山河變色,日月無光。幾天血戰之后,漢軍最后勝利。這場戰役,殲敵七萬名,匈奴左賢王部幾乎全軍覆滅。霍去病率軍乘勝追擊,一向追到狼居胥山(今蒙古國境內德爾山或杭愛山)。為慶祝這次戰役的勝利,霍去病率眾在狼居胥山頂積土增山,舉行祭天封禮。
晚上他在營外散步,抬頭仰望北斗時,吃驚地發現,北斗七星已經越過天頂,偏向南方了。他第一次看到倒置的北斗七星圖案,第一眼幾乎都沒認出來,他趕忙招呼將士們一同觀看,大家都對這奇特的景象嘖嘖稱奇,覺得天圓如蓋,地方似棋,宇宙奧妙,不可盡言。隨后,霍去病又在附近的姑衍山舉行祭地禪禮,并登臨北海(今貝加爾湖),刻了一塊記功碑,埋在那里,然后凱旋還朝。這就是“霍去病倒看北斗”的故事。可惜霍去病回朝后不久就因病去世,年僅24歲。這位軍事天才不講享受,一生為戍邊事業奮斗,他有兩句名言流傳至今:“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貝加爾湖的緯度大約是北緯55_,北斗星上中天時就已轉向南天了。這對于生長在中原地區的人們來說,確實算個稀奇事。唐代的劉商在《胡笳十八拍》詩中寫道:“怪得春風不來久,胡中風土無花柳,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也是在感嘆這種景象。
歷史名人故事 14
蘇軾煉字
蘇軾與黃庭堅一日賞畫,見上面題聯有趣:輕風 細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聯,中間卻各空一字,一人? 黃庭堅搶對為:輕風舞細柳 , 淡月隱梅花。蘇軾略一思索,立即響應,填字使之成為:輕風扶細柳 ,淡月失梅花。縱觀二人對聯,蘇軾最妙:“扶”字不僅寫出風的輕柔和柳的纖弱,,而且寫出了風與柳的親昵之態,因而更形象生動;“失”字也較“隱”字貼切,既強調了月光的皎,又兼顧梅花的潔,突出了兩者融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貼切。
歷史小故事 15
[故事]一日,有個秀才到朋友家做客,天色將晚的時候,忽然下起雨來,他不得不住下來。但他的朋友卻很不愿意讓他留宿,于是就在紙上寫了這樣一句話:“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秀才看了,明知朋友不愿意他留宿。卻裝著不知其意,抓過筆來,在這句話里加了幾個標點:“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這樣一來,這句話的意思就完全變了。那位朋友無話可答,只好安排秀才住下來。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總體數量不變,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秩序上的變化能引起質變。故事中的主人寫給客人的話的實際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由此可見主人的吝嗇。還是這句話,由于秀才對標點的機智處理,使語意發生了質的變化。
歷史小故事睡前故事 16
春秋時期,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被迫向吳王夫差稱臣。他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于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后被釋放回國。
勾踐回國后,時刻不忘受辱的情景。他在自己的屋里掛了一只苦膽,每頓飯都要嘗嘗苦味,提醒自己不忘在吳國的苦難和恥辱經歷。他身著粗布,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種。
勾踐還任用賢能,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越國終于兵精糧足,轉弱為強。最后勾踐率軍打敗吳國,成為春秋一霸。
中國歷史小故事 17
刮骨療毒
中國漢朝末年,有一位杰出的醫學家,名叫華佗。他為關公刮骨療毒的故事,直到今天,仍然在民間傳誦不絕。
傳說有一次,關公和敵人作戰時,右臂中了一支箭。回到軍營,他的胳臂又紅又腫,不能活動。軍醫們替他檢查,發現箭頭上涂了毒藥。他們說,如果讓這種毒藥侵入人體,那就不可救藥了。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盡快把胳臂切掉。
關公聽了軍醫們的話,說:“我是一名將軍,沒有了右臂,今后怎么打仗呢?我情愿死,也不能切掉手臂!”
正當大家在為關公的傷勢擔憂的時候,華佗提著藥箱來見關公,要為他療毒。他細心地為關公檢查后,說:“箭毒已經進入了骨頭,必須用刀割開皮肉,把骨頭上的毒刮干凈。這樣,胳臂才可以保住,性命才不會有問題。”
大家聽了,都覺得這樣的手術太痛苦了。關公卻哈哈大笑,認為這只是一點皮肉的痛苦,算不了什么,并且吩咐華佗立刻給他動手術。
于是,華佗拿出他發明的“麻沸散”,要關公服下,準備等他昏迷后才開刀。可是,關公卻說:“不必了,你動手吧,我支持得住。”說完,他一面伸出了右臂,一面和朋友下棋。
華佗拿起尖刀,小心翼翼地剖開皮肉,刮著骨頭上的毒,發出“刷刷”的聲音。在場的人聽著刮骨的聲音,一個個嚇得臉青唇白;可是,關公卻連眉頭也不皺一下,照舊和朋友下棋、談天。
不到一會兒,骨頭上都刮干凈了。華佗替關公涂上藥,又用線把傷口縫好。不久,關公的胳臂便像平常一樣能夠活動了。
關公向華佗道謝,并且稱贊他說:“您不愧是位神醫呀!”他叫人拿來一百兩黃金,要送給華佗。華佗不肯接受,說:“我特地趕來替您療毒,是因為敬佩您,并不是想得到酬勞哇!”關公聽華佗這么說,只好收回黃金,再三向華佗道謝。華佗留下一些藥,提起藥箱,便向關公告辭,離開了軍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