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巨伯探友》中寫到荀巨伯大老遠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卻遇上了戰亂。荀巨伯不肯舍朋友而去,并且愿意犧牲自己以保全友人。入侵者被感動,撤兵而去,他的義舉使得全郡得以保全。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荀巨伯探友》原文 1
南北朝:劉義慶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閱讀答案 2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閱讀答案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注:①荀巨伯:東漢桓帝時義士。②胡賊:古代的一些漢人對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稱。
11.選出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 ? )(2分)
A.子令吾去 ? 子墨子聞之 ? ? B.值胡賊攻郡 ? ?然,胡不已乎?
C.汝何男子 ? 水何澹澹 ? ? ? D.不忍委之 ? ? ?委而去之
12.翻譯下面語句。(4分)
(1)吾今死矣,子速去!
譯文
(2)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
譯文
13. 荀巨伯的這一舉動可用孟子的一句話概括。(2分)
14. 胡賊班軍而還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參考答案:
11. D
12.(1)我現在是活不成了,您快離開吧!
13.舍生取義
14. 被荀巨伯舍身救友的義舉所感動。
荀巨伯探友文言文閱讀訓練及答案 3
荀巨伯探友文言文閱讀訓練及答案
文言文閱讀(12分)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注解:①值:適逢。 ②郡:此指城。 ③相視:看望你。④敗義:毀壞道義。
⑤一:整個 ⑥班軍:調回出外打仗的軍隊。
小題1:選出與“我輩無義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3分)() A.具答之B.水陸草木之花
C.大道之行也D.何陋之有?
小題2:將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吾今死矣,子速去。
(2)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
(3)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小題3:你從本文中獲得了哪些啟發?(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B
小題2:(1)我現在要死了,你趕快離開。
(2)(我)從老遠的地方來看你,可你卻讓我離開,
小題3:友情無價。人世間最寶貴的就是赤城的友愛,它比生命還值得人們珍惜。
小題1:試題分析:題干中的“之”是助詞,譯為“的”,B項中的“之”與它同義。A中的是代詞,C中的。用于主謂之間,無義。D中的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小題2:試題分析: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此句中的關鍵詞有“去”“敗義以求生”“委”等。其中“去”古義都是“離開”。“敗義以求生”譯為“不顧道義來求得生存”。“委”譯為“丟下、放棄”,然后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小題3:試題分析:荀巨伯在危難之時不肯棄友人而去,可以使我們感受到友情的可貴。還可以感受到古人對義的堅守。
歐陽伯和墓志銘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解析 4
歐陽伯和墓志銘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解析
歐陽伯和墓志銘
張耒
君歐陽氏,諱發,字伯和,廬陵人,太子少師文忠公諱修之長子也。為人純實不欺。內外如一,淡薄無嗜好,而篤志好禮,刻苦于學。胡瑗掌太學,號大儒,以法度檢束士,其徒少能從之。是時文忠公已貴,君年十有五,師事瑗,恂恂惟謹,又盡能傳授古樂鐘律之說。
既長,益學問,不治科舉文詞,獨探古始立論議自書契以來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無所不學。其學不務為抄掠應目前,必刮剖根本見終始,論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嗚乎!其志亦大矣。然其與人不茍合,論事是是非非,遇權貴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輕試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蘇公子瞻哭之,以為君得文忠之學,漢伯喈、晉茂先①之徒也。
君為殿中丞時,曹太后崩,詔定皇曾孫服制。禮官陳公襄疑未決,方赴臨,召君問其制,君 是時,方下司天監討論古占書是否同異,折中為天文書,久未就,而襄方總監事,即薦君刊修。君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書成,詔藏太史局。
君治官無大小,不茍簡,所創立,后人不能更。其著書有《古今系譜圖》《國朝二府年表》《年號錄》,其未成者尚數十篇。
夫人吳氏,故丞相正憲公充之女,封壽安縣君。男一人,曰憲,滑州韋城縣主簿。女七人。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鄭州新鄭縣旌賢鄉劉村文忠公之兆,而憲來求銘。
(選自《張耒集》,有刪節)
注①:伯喈:漢代的蔡邕;茂先:晉代的張華。學識文采均一流。
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為人純實不欺欺:欺騙
B.不治科舉文詞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召君問其制 問:詢問
5.下列各組句子,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2分)
A.①而篤志好禮 ②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B.①其志亦大矣 ②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C.①漢伯喈、晉茂先之徒也 ②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D.①以為君得文忠之學 ②自起兩間小屋,以為祠堂
6.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2分)
A.獨探古始立論議/自書契以來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無所不學
B.獨探古/始立論議/自書契以來/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無所不學
C.獨探古始立論議/自書契以來/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無所不學
D.獨探古/始立論議/自書契以來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無所不學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銘”本是記載、鏤刻之意,銘刻在碑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警醒自己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志銘”,如本文。
B.“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國立大學。太學之名始于西周。各個朝代太學的稱謂各有不同,夏稱“序”,商稱“學”,周代稱“庠”。孔子杏壇講學即是太學的模式。
C.名諱,舊指尊長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舊時生前曰名,死后曰諱。“諱發”及文中的“諱修”指的是已經故去的歐陽發和歐陽修。
D.“崩”,古代指帝王或王后、太后的死,如“駕崩”“山陵崩”。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叫“薨”,庶人死曰“死”。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歐陽發學習刻苦,尊師重道。十五歲時拜胡瑗為師,后來能夠講解教授古樂鐘律方面的`學問。
B.歐陽發為人誠實,淡薄名利,愛好禮義。他性格剛直,議論事情堅持原則,不隨意迎合別人。
C.曹太后去世后,歐陽發幫助陳襄解決了皇曾孫服制的問題。后經陳襄推薦,歐陽發參與修訂完成天文書。
D.歐陽發道德學問俱佳,不愧是名門之后。他去世后,蘇軾感到很悲傷,讓張耒寫下了這篇墓志銘。
9.把文中面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胡瑗掌太學,號大儒,以法度檢束士,其徒少能從之。(5分)
(2)君治官無大小,不茍簡,所創立,后人不能更。(5分)
參考答案
4.【C】申:說明,表明。
5.【C】解析:A.①連詞,表并列;②連詞,表修飾。B.①代詞,他;②語氣副詞,表示命令或祈求。C.代詞,這樣;D.①動詞,認為;②以之為,把……當做
6.【A】
7.【B】“孔子杏壇講學即是太學的模式”錯誤,孔子設的是私塾,是私學,太學是國立大學。
8.【D】“蘇軾讓張耒寫下了這篇墓志銘“錯”,是歐陽發的兒子歐陽憲求的銘文。
9.(1)胡瑗掌管太學,人稱大儒,用法度來檢點約束士人,他的學生很少能跟從他。 (5分)
(2)歐陽發擔任官職無論大小,都不草率簡略,創立的東西,后來的人不能更改。 (5分)
【參考譯文】
君姓歐陽,名發,字伯和,廬陵人,是太子少師歐陽修的大兒子。他為人樸實誠實,不欺騙人,表里如一,淡泊名利,沒有什么特別愛好,只是專心一意愛好禮義,在學習方面很刻苦。胡瑗掌管太學,號稱大儒,用法律制度來檢點約束士人,他的學生很少能跟從他。這時候他的父親歐陽修已經顯貴,他年齡已15歲,以老師之禮對待胡瑗,恭謹溫順,謹小慎微,又盡其所能講解傳授古樂鐘律方面的學問。
年長以后,更加專注學習和問難,他不鉆研科舉方面的文詞,只探討古人最初的學說,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的君臣世系、制度文物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學問,他沒有不研習的。他研究學問不致力于抄襲掠取他人的成果來應付眼前的需要,一定刨根究底,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論定編次,分門別類,對某一問題的考證一定要有所得,獲得的結果一定能夠得到運用。唉!他的志向遠大啊!然而他與人相處不隨便附和,論辯事理時肯定對的否定錯的,(即使)遇到權貴也不稍微屈從退讓,一定要表明自己的想法,因此也不肯輕易運用他所擁有的知識,人們也很少能真正了解他。他死了,現在眉山的蘇軾哭他,認為他得到了他父親歐陽修的學問,是漢代蔡邕、晉代的張華這樣的人。
他擔任殿中丞時,曹太后死了,皇帝下詔書要求確定皇曾孫服制。禮官陳襄拿不定主意不能解決,正要上朝,召請歐陽發向他詢問相關制度,他不慌不忙地向他闡述,陳襄就上奏朝廷,采用他的建議。當時朝廷正下達司天監討論古代占問天象的書是否相同,將調和? 他為之推求、考證正確、錯誤,采納、舍棄、比較、排序,書寫成后,皇帝下詔收藏于太史局中。
他擔任官職無論大小,都不草率簡略,創立的東西,后來的人不能更改。他寫成的書有《古今系譜圖》《國朝二府年表》《年號錄》等,沒寫完的書還有十多部。
他的夫人吳氏,是過去的丞相吳充的女兒,被朝廷封為壽安縣君。歐陽發有一個兒子,叫歐陽憲,擔任滑州韋城縣主簿。有七個女兒。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他被安葬在鄭州新鄭縣旌賢鄉劉村他父親歐陽修的墓旁,他的兒子歐陽憲來請求我為他父親寫此篇銘。
《荀巨伯探病》文言文閱讀及參考答案 5
《荀巨伯探病》文言文閱讀及參考答案
荀巨伯探病
茍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耶?”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痰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1.解釋文中劃線詞。
①值:_________ ②既:_________ ③全:_________
2.用“/”為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加橫線的句子。
敗義以求生,豈萄巨伯所行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簡明的'語言評價茍巨伯的行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適逢 ②已經(……之后) ③保全
2.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
3.敗壞道德來求得生存,難道是我茍巨伯的行為嗎?
4.友情重于生命、舍生取義。(意對即可)
伯夷頌的語文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6
關于伯夷頌的語文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士之特立獨行,適于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篤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則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①者,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崒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
當殷之亡,周之興,微子②賢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從天下之賢士,與天下之諸侯而往攻之,未嘗聞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齊者,乃獨以為不可。殷既滅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獨恥食其粟,餓死而不顧。由是而言,夫豈有求而為哉?信道篤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謂士者,一凡人譽之,則自以為有余;一凡人沮之,則自以為不足。彼獨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萬世之標準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獨行、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雖然,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于后世矣。
【注】①伯夷:殷朝孤竹君之子,放棄君位隱居周山。曾阻止武王伐紂,殷亡,不食周粟,餓死于首陰山。②微子:殷紂王之兄。
【小題1】下列句中加下劃線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3分)( )
A.不顧人之是非(回頭看)
B.信道篤而自知明者也(深厚)
C.乃獨以為不可(偏偏)
D.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于后世矣(沒有)
【小題2】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的詞意思相同的。兩項是(4分)( )
A.一凡人譽之,則自以為有余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B.與天下之諸侯而往攻之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C.抱祭器而去之夫環而攻之
D.夫圣人,乃萬世之標準也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小題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士之特立獨行,適于義而已。
②殷既滅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獨恥食其粟,餓死而不顧。
【小題4】本文作者高度稱頌伯夷的適義、信道;也有人認為,伯夷是一個對國家、人民不負責任的人,韓愈頌錯了。對此,你有什么看法?請聯系文章內容簡述理由。(4分)
答案
【小題1】A (3分)
【小題2】C D (4分,各2分)
【小題3】①讀書人特立獨行,不隨波逐流,只是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道義而已。(2分)
②殷商被滅掉以后,天下尊奉周朝的統治,(而)那兩個人卻偏偏以食周粟為恥,餓死也不回頭。(2分)
【小題4】略
秦巨伯文言文的問題及答案 7
秦巨伯文言文的問題及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題。
秦巨伯
瑯琊①秦巨伯,年六十,嘗夜行飲酒,道經蓬山廟。忽見其兩孫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捉伯頸著地,罵:“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當殺汝。”伯思惟某時信捶此孫。伯乃佯死,乃置伯去。伯歸家,欲治兩孫。兩孫驚惋,叩頭言:“為子 孫,寧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試之。”伯意悟。
數日,乃詐醉,行此廟間。復見兩孫來,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動作不得。達家,乃是兩人也。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②。出著庭中,夜皆亡去。伯恨不得殺之。
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懷刃以去,家不知也。極夜不還。其孫恐又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殺之。
(選自《六朝志怪小說選譯》)
注釋:①瑯琊: 古郡名,治所在今山東省膠南縣。
②坼:裂開。
問題:
6. 下列句中加點詞意思不同的一組是
A.伯思惟某時信捶此孫 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B.乃置伯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C.伯意悟 目似瞑,意暇甚
D.夜皆亡去 廣故數言欲亡
7. 下列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懷刃以去 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B.其孫恐又為此鬼所困 公輸盤
B.秦巨伯曾經識破鬼的騙術,并捉住它們把它們放在火上烤得腹背俱焦,但最終還是誤殺了兩孫子。
C.選文中鬼共三次假扮秦巨伯的孫子,因為秦巨伯好酒常醉,共有兩次被鬼所騙。
D.這篇文章說的是人妖易混,若辨別不清,就會干出錯殺無辜,放縱鬼魅的事情來。
答案:
6.C 7.A 8.C
友人語巨伯的語文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8
關于友人語巨伯的語文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劃線的字。
(1)友人語巨伯日 (2)吾今死矣,子可去()
2.翻譯下列句子。
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巨伯不肯離去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巨伯的'行為感動了胡賊,從文中的哪一句話中可以看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對……說 (2)離開
2.為了活命而不顧道義,難道是我荀巨伯應當做的嗎?(意對即可)
3.不肯“敗義以求生”。
4.我輩無義之人,而人有義之國!
譯文及注釋 9
譯文
荀巨伯到遠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來攻城。朋友對荀巨伯說:“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趕快離開吧!”荀巨伯說:“我遠道而來看望你,你卻要我離開;敗壞道義來求生,怎么是我的行為呢?” 等到賊兵來了,問荀巨伯說:“大軍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獨自停留在這里?”荀巨伯回答說:“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拋下他,寧愿用我的性命來換取朋友的生命。”賊兵聽后相互說道:“我們這些無義的人,卻要攻入這個講究道義的地方!”于是調動整個軍隊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留。
注釋
語:對…說
子:尊稱,相當于“您”
去:離開
敗義:毀壞道義
豈:難道
既:已經
一:整個
止:停留
委:丟下;舍棄
遂:于是
班軍:調回軍隊,班:撤回
還:回去
并:都
譯文 10
荀巨伯冒著生命危險也要保護他的病友,是因為他們的友誼建立在道義基礎上,這樣的友誼,才是君子之交。義氣,不會因富貴貧賤或生死禍福而改變立場與做法,義氣是為了正當的事情,而主動愿意替別人承擔危險,甚至不惜舍棄自我,成全他人的氣度,這也是“真”、“誠”的一種體現。一樁舍生取義的'義舉,不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讓敵軍自慚而退,可見“義”以及道德的強大感化力量。這則故事除了讓我們見證到患難見真情的可貴外,荀巨伯在生死關頭還能不忘圣賢書所言,而表現出大義凜然的行為,更讓我們學習到讀書人篤行真理的精神。
從中揭示了一個道理:做人應該講情意,舍生取義的義舉不僅救了他人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乃至一個國家!堅守信義、大義凜然、對友忠誠、舍生取義、重情義、把情意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這樣的人是我們去尊敬的,也是我們要好好學習的。'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是文章的點睛之筆。
荀巨伯探友閱讀答案及譯文 11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注解:
①值:適逢。
②郡:此指城。
③相視:看望你。
④敗義:毀壞道義。
⑤一:整個
⑥班軍:調回出外打仗的軍隊。
閱讀題目
1、選出與“我輩無義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
A、吾欲之南海B、水陸草木之花
C、悵恨久之D、屬于作文以記之
2。、將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吾今死矣,子速去。
(2)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
(3)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3、你從本文中獲得了哪些啟發?
參考答案
1、B
2、(1)我現在要死了,你趕快離開。
(2)(我)從老遠的地方來看你,可你卻讓我離開,
3、友情無價。人世間最寶貴的就是赤城的友愛,它比生命還值得人們珍惜。
參考譯文:
荀巨伯遠道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兵進攻郡城。朋友對荀巨伯說:“我現在就要死了!您還是離開吧。”荀巨伯說:“我遠道來看你,你卻讓我離開,讓我舍棄正義來保全性命,這哪里是我荀巨伯做的事!”胡兵進城后,對荀巨伯說:“我們的大軍一到,整個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獨自一個人留下來?”荀巨伯說:“朋友有病,不忍心拋棄他,我寧愿用自己的身家性命來代替朋友的性命。”胡兵相互議論說:“我們這些不懂道義的'人,卻侵入了重道義的郡城!”于是撤回大軍。整個郡城都得以保全。
寓意
做人要像荀巨伯那樣講義氣、不背叛仁義與道德,方可獲得他人的賞識與尊重。
荀巨伯冒著生命危險也要保護他的病友,是因為他們的友誼建立在道義基礎上,這樣的友誼,才是君子之交。義氣,不會因富貴貧賤或生死禍福而改變立場與做法,義氣是為了正當的事情,而主動愿意替別人承擔危險,甚至不惜舍棄自我,成全他人的氣度,這也是“真”、“誠”的一種體現。一樁舍生取義的義舉,不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讓敵軍自慚而退,可見“義”以及道德的強大感化力量。這則故事除了讓我們見證到患難見真情的可貴外,荀巨伯在生死關頭還能不忘圣賢書所言,而表現出大義凜然的行為,更讓我們學習到讀書人篤行真理的精神。
從中揭示了一個道理:做人應該講情意,舍生取義的義舉不僅救了他人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乃至一個國家!堅守信義、大義凜然、對友忠誠、舍生取義、重情義、把情意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這樣的人是我們去尊敬的,也是我們要好好學習的。
本文選自《世說新語?德行》。這本書是由南朝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荀巨伯大老遠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卻遇上了戰亂。荀巨伯不肯舍朋友而去,并且愿意犧牲自己以保全友人。入侵者被感動,撤兵而去,他的義舉使得全郡得以保全。本文頌揚了荀巨伯重視友情、先人后己、舍身取義的高尚品質
蔡邕字伯喈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12
蔡邕字伯喈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人也。邕性篤孝,母常滯病三年,邕自非寒暑節變,未嘗解襟帶,不寢寐者七旬。母卒,廬于冢側,動靜以禮。有菟馴擾其室傍,又木生連理,遠近奇之,多往觀焉。與叔父從弟同居,三世不分財,鄉黨高其義。少博學,師事太傅胡廣。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
桓帝時,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聞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陳留太守督促發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師,稱疾而歸。感東方朔《答客難》及楊雄、班固、崔駟之徒設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韙其是而矯其非,作《釋誨》以戒厲云爾。
建寧三年,辟司徒橋玄府,玄甚敬待之。召拜郎中,校書東觀,遷議郎。邕以經籍去圣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后學。熹平四年,乃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丹于碑,使工鐫刻立于太學門外。于是后儒晚學,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余兩,填塞街陌。
邕前在東觀,與盧植、韓說等撰補《后漢記》,會遭構陷流離,不及得成,因上書自陳,奏其所著十意,分別首目,連置章左。帝嘉其才高,會明年大赦,乃宥邕還本郡。
中平六年,靈帝崩,董卓為司空,聞邕名高,辟之。稱疾不就。卓大怒,又切敕州郡舉邕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見敬重。卓重邕才學,厚相遇待,每集燕,輒令邕鼓琴贊事,邕亦每存匡益。
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嘆,有動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陳辭謝,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邕遂死獄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時年六十一。
(摘編自《后漢書蔡邕列傳》)
1.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 擅恣:專權放肆
B.俗儒穿鑿,疑誤后學 穿鑿:牽強附會
C.邕陳辭謝 謝:辭別
D.士大夫多矜救之 矜:同情
2.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都表現蔡邕博學多才的一組是(3分)
①自非寒暑節變,未嘗解襟帶 ②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
③設疑以自通 ④斟酌群言,韙其是而矯其非
⑤召拜郎中,校書東觀 ⑥奏其所著十意,分別首目,連置章左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蔡邕全心侍奉生病的母親,七十天不曾睡過安穩覺。和叔父、堂弟共同生活,三代之間不分家產,深得家鄉父老敬重。
B.蔡邕因琴技高超被陳留太守舉薦,受到皇帝征召,蔡邕不得已啟程進京,中途又托病回到家中。
C.司空董卓看重蔡邕的才學,強行征召他,蔡邕被迫應征。蔡邕受到董卓禮遇,常借機對董卓匡正補益。
D.董卓被殺后,蔡邕在王允家談到董卓時不禁嘆息,神情上有所流露。王允十分生氣,將蔡邕交給廷尉治罪。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廬于冢側,動靜以禮。(3分)
譯:
(2)帝嘉其才高,會明年大赦,乃宥邕還本郡。(3分)
參考答案
1.(3分)C(謝:謝罪。)
2.(3分)D(①是蔡邕侍母篤孝的表現;③是說楊雄、班固、崔駟等人的治學風格。)
3蔡邕進京)
4.(6分)(1)(3分)(蔡邕)在墳墓旁搭建屋舍住下,一舉一動嚴格按照禮法去做。(廬動靜各1分;意思對、語句通順1分。)
(2)(3分)皇帝欣賞他才學高超,正好第二年天下大赦,就赦免了蔡邕,讓他回到本郡。(嘉宥各1分;意思對、語句通順1分。
【參考譯文】
(一)
蔡邕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人。蔡邕生性極為孝順,母親曾經疾病纏身達三年,蔡邕只要不是因為寒冷炎熱的氣候變化,他都不曾脫換衣服,連續七十多天沒有上床睡過覺。母親去世后,他就在墳墓旁搭建屋舍住下,一舉一動嚴格按照禮法去做。有野兔很馴服地待在他的屋舍旁邊,而且屋旁長出了連理樹,遠近的人們感到奇異,很多人都前來觀看。蔡邕和叔父及堂弟生活在一起,三代之間都沒有將家產分開,同鄉的人都稱贊蔡邕的仁義。蔡邕年輕時就博學多才,尊奉太傅胡? 他喜好詩文、數術和天文,并擅長彈奏美妙的音樂。
桓帝時,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專權妄為,聽說蔡邕善于彈琴,于是奏請皇帝,下令給陳留太守,要他督促蔡邕并遣送他進京。蔡邕迫不得已啟程,走到偃師縣的時候,推托自己有病便又回到了家中。他有感于東方朔的《答客難》以及楊雄、班固、崔駟這一類人設疑以抒發志意的做法,于是品評各家學說,肯定他們的正確說法并糾正他們的。錯誤觀點,寫了《釋誨》一文來告誡勉勵自己。
建寧三年,蔡邕被司徒橋玄召為屬官,橋玄對他非常敬重。后來被征召授拜郎中,在東觀校勘圖書。后來又晉升為議郎。蔡邕認為經籍距離圣人的年代久遠,文字很多地方都有錯訛,而平庸的儒士穿鑿附會,迷惑貽誤后世的學者。于是在熹平四年,便和五官中郎將堂溪典等人奏請校訂并改正《六經》文字。靈帝同意了他們的請求,蔡邕于是親自用朱砂將經文書寫在石碑上,讓石工雕刻好將石碑立在太學門外。自此,后代的儒者和學生都將碑刻上的經文當做典范。石碑剛剛立起的時候,前來觀瞻和臨摹的人,所乘坐的車子每天有一千多輛,塞滿了周圍的大街小巷。
蔡邕以前在東觀任職的時候,和盧植、韓說等人著述并進一步充實《后漢記》,正好遇到被人陷害遭到流放,來不及完成。于是便上書自我陳述,奏明他著述的《后漢記》十志的內容,分成篇目,一起放在奏章的后面。皇帝欣賞他才學高超,正好第二年天下大赦,就赦免了蔡邕,讓他回到本郡。
中平六年,靈帝駕崩,董卓擔任司空之職,聽說蔡邕的名望很高,就征召他。蔡邕聲稱有病沒有應征。董卓極為惱怒,又嚴厲吩咐州郡官員舉薦蔡邕到他的司空府,蔡邕迫不得已,來到司空府,代理祭酒一職,很受董卓敬重。董卓敬重蔡邕的才學,對他很優待,每次宴會,董卓總是讓蔡邕彈琴助興,蔡邕也經常注意對董卓有所匡正補益。
等到董卓被殺后,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入座宴飲,很不經意之中說到董卓而嘆惜,神情有所流露。王允勃然大怒,斥責蔡邕。立即拘捕蔡邕,將蔡邕交給廷尉去治罪。蔡邕陳情謝罪,請求刺面砍腳,只求能夠繼續修完漢史。士大夫很多人都同情并多方營救他,但都沒有成功。蔡邕最后死在獄中。王允悔悟,想阻止卻已經來不及了。蔡邕終年六十一歲。
荀巨伯探病文言文閱讀及參考答案 13
荀巨伯探病文言文閱讀及參考答案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求生,豈荀巨伯所行耶?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1、解釋文中加點詞(3分)
⑴值: ⑵既: ⑶全:
2.、用/為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2分)
友 人 有 疾 不 忍 委 之 寧 以 我 身 代 友 人 命。
3.、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2分)
敗義求生,豈荀巨伯所行耶?
4.、用簡明的語言評價荀巨伯的行為(3分)
【參考答案】
1.(3分)⑴值:適逢 ⑵既:已經(之后) ⑶全:保全
2.(2分)友 人 有 疾 /不 忍 委 之/ 寧 以 我 身 代 友 人 命。
3.(2分)敗壞道德來求得生存,難道是我荀巨伯的行為嗎?
4.(3分)友情重于生命。舍生取義
【試題解析】譯文:荀巨伯從遠方來探視生病的朋友,恰逢胡賊圍攻這座城池。朋友對巨伯說:我現在快死了,你可以趕快離開。巨伯回答道:我遠道來看你,你讓我離開,敗壞義而求活命,哪里是我巨伯的行為!賊兵已經闖進,對荀巨伯說:大軍一到,全城之人皆逃避一空,你是什么樣的男子,竟敢獨自留下來?荀巨伯說:朋友有重病,不忍心丟下他,寧愿用我的身軀替代朋友的`姓名。賊兵相互告訴說:我們這些沒有道義的人,卻闖入了有道義的國土!便率軍撤回。全城人的生命財產到得到了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