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中,人們走進自然,放飛身心,精神抖擻著,筋骨舒活著。歷經風雪磨礪的樹枝,一改僵硬呆板的冬姿,儀態輕柔嬌嫩,漲滿著青春的氣息!
小學三年級語文《滁州西澗》教學反思 1
《滁州西澗》是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描寫了詩人春游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
詩的前二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意思是說:詩人獨獨喜愛澗邊生長的幽草,上有黃鶯在樹陰深處啼鳴。這是清麗的色彩與動聽的音樂交織成的幽雅景致。獨憐是偏愛的意思,偏愛幽草,流露著詩人恬淡的胸懷。后二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是說:傍晚下雨潮水漲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沒有行人,一只渡船橫泊河里。這雨中渡口扁舟閑橫的畫面,蘊含著詩人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引人思索。
教參中說韋應物寧愿做一株無人關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職。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古詩中的意境和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我設計了如下的問題:詩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對澗邊草的什么情感,能體現這一情感的是哪個字?他獨愛的是什么?既然有獨愛,那肯定就有不愛?他不愛什么?借助這一系列的問題,通過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再加上我的講解,使得學生對詩句中春意盎然的澗邊景色和凄涼的野渡晚景有了較多的了解,但是,至于詩人的無奈而又憂傷的情懷,以及他恬淡的胸襟。學生理解甚少。我覺得有些學生甚至不知老師在說什么。但我覺得這也沒有關系!你讓十歲的孩子去理解一個老頭的安貧守節以及對仕途的失望。他怎么能理解的了?
所以我覺得像這種古詩,大致理解意思,主要讓學生背會,默會即可。完全沒有必要講解的過多過深。
今后再有這樣的內容,我就簡單講解,爭取在課堂上讓學生背會并默寫會。節約時間,減少不必要的講解!
小學三年級語文《滁州西澗》教案 2
教學目標
1、品味語言,了解詩歌點染的寫法。
2、體味詩歌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詩歌中寄予的感情。
4、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
教學重點
1、品味語言,體味意境。
2、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在詩歌中寄予的感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小學三年級# #小學三年級語文《滁州西澗》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
前面我們已經接觸過許多唐代大詩人的作品,他們都各具風格。比如: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杜甫的詩——沉郁頓挫。今天我們要欣賞的是以“高雅閑淡”著稱的詩人韋應物的傳 世佳作《滁州西澗》,一起來品味他的高雅閑淡!
二、師范讀《滁州西澗》請學生朗讀,再齊讀。
三、這是一首山水詩,那我們可以用欣賞山水國畫的方法來欣賞它。
國畫中有一種技法稱為:點染法,和我們文學中講的“文眼”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這首詩歌中,每一句都有一個文眼。
1、比如說第一句詩,講的是?(草)那么這個草是什么樣的草呢?(幽草)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來點染“草”。幽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沉靜、安閑)那么,這個“幽”字在這里就賦予了“草”獨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獨憐(愛)這幽草。
2、那么請同學們自己來找其余三句詩中的文眼。(鳥鳴、潮急、舟橫)急、
3、分別對各個文眼進行分析。
鳥鳴——大家還知道哪些詩歌中出現了黃鸝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筆下的黃鸝活潑可愛,生機勃勃,表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懷。那么韋應物筆下的黃鸝鳴叫也是這樣的含義嗎?
高高在上的深樹林中的黃鸝傳來清脆的鳴叫,作者對它是什么態度呢?這就要從第一句詩中去尋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為他“獨憐”幽草)至于他為什么不在意呢我們呆會兒再來分析。接著來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這里首先要提到一個自然現象,在春天桃花盛開的時節,往往會出現多雨的天氣,稱之為桃花汛。這時候山澗里河水暴漲,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還有別的含義嗎?作者來這里享受清幽的環境,到晚上了,沒想到春雨不斷竟漲起了春潮。此時,作者應該是什么樣的心情呢?(急于歸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樣的呢?(舟自橫)為什么會橫著呢?(水的力度很大)進一步突出了當時這春潮的急!
四、我們請一位同學來總結一下這首詩的內容,概括出來就是——春澗尋幽
五、進入詩歌的意境
請同學們根據前面的賞析圖景來想象一下這是一幅什么樣的畫卷呢?請發言。
六、體會作者的情感
1、憐——喜愛,憐惜。開篇將幽草、黃鸝并提,用“獨憐”的字眼,很明顯地表露了詩人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
2、舟自橫——這里需要聯系著作者的身世來理解它的深意了!
韋應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著世襲特權,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衛隊中的一員,過著驕奢腐化的生活。經歷了安史之亂后,他深受震撼,發奮讀書,27歲中進士,走上了仕途。做過滁州、江州、蘇州等地的刺史。他深為中唐政治腐朽而憂慮,也十分關心民生疾苦,但他無能為力。這首詩就委婉地表達了他的心情。
詩中的“舟自橫”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以及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
七、請同學們評論此詩,談談自己的收獲。
八、背誦詩歌
小學三年級語文《滁州西澗》原文 3
滁州西澗
(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注釋:
滁州:在今安徽滁州。西澗:在滁州城西,俗名稱上馬河。
獨憐:唯獨喜歡。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生:一作“行”。
深樹:枝葉茂密的樹。深,《才調集》作“遠”。樹,《全唐詩》注“有本作‘處’”。
春潮:春天的潮汐。
野渡:郊野的渡口。橫:指隨意漂浮。
譯文:
我喜愛生長在澗邊的幽草,黃鶯在幽深的樹叢中啼鳴。
春潮夾帶著暮雨流的湍急,惟有無人的小船橫向江心。
詩詞賞析:
這是寫景詩的名篇,描寫春游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首二句寫春景、愛幽草而輕黃鸝,以喻樂守節,而嫉高媚;后二句寫帶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橫的景象,蘊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全詩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憂傷之情懷。這是一首的山水詩,是韋應物負盛名的寫景佳作。詩里寫的雖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經詩人的點染,卻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韻之畫。
本篇為作者任滁州刺史時所作。作者游覽至滁州西澗,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
詩的前二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是說:詩人獨獨喜愛澗邊生長的幽草,上有黃鶯在樹陰深處啼鳴。這是清麗的色彩與動聽的音樂交織成的幽雅景致。“獨憐”是偏愛的意思,偏愛幽草,流露著詩人恬淡的胸懷。后二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是說:傍晚下雨潮水漲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沒有行人,一只渡船橫泊河里。這雨中渡口扁舟閑橫的畫面,蘊含著詩人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引人思索。
韋應物先后做過“三衛郎”和滁州、江州、蘇州等地刺史。他深為中唐政治腐朽而憂慮,也十分關心民生疾苦,但他無能為力。這首詩就委婉地表達了他的心情。
小學三年級語文《滁州西澗》教案 4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2、過程與方法:
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感情讀,悟詩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美景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難點:
學習重點:
學習難點:
想象古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心境。
學習時數:
1課時。
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出示風景圖:茂密的綠樹,鳴轉的黃鸝,岸邊的幽草,奔流的澗水……配上黃鸝鳴叫的音樂背景。
師:同學們,這幅美景被我們的一位詩人看到,用十四個字收藏在詩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
(板書詩名滁州西澗)
(一)知詩人,解詩題。
1、師介紹詩人韋應物。
2、明白古詩的時空背靜。
(二)明詩意,感情讀。
1、整體感知,自由讀詩。
2、學習古詩前兩行。
詩的前兩句點明了時間、地點和人物,將讀者引入一個碧草從生、澗水奔流、鳥鳴深材的清幽境界。
師指導學生理解關鍵詞“獨憐”,再指名說前兩行詩句的意思。
師小結:
寥寥十四個字,詩人便茂密的綠樹,鳴轉的黃鸝,岸邊的幽草,奔流的澗水,這些分散的景物聚攏筆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諧、色彩鮮明的圖畫,給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學習古詩后兩行:
請學生談談讀后的感受,試著將詩意說出來。
師小結:
當夕陽西沉,暮色降臨時分,西澗的潮水拍擊著兩岸,一場春雨被風裹挾著,急驟地落在水面上;這時,連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間一葉小舟在渡口邊,隨著澗水的涌動,橫浮在那里。千百年來,這一直是膾炙人口的名句。
(三)悟詩情,師總結。
詩人描繪的景物,動靜自然,歷歷在目,無怪其具有如此長久的藝術生命力,讓我們把滁州西澗的美景長留在我們的腦海中吧!
三、課后拓展:
將古詩的意境用筆描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