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友情的唯美句子——夸張
說起孫蓀老師,我心中那份情感就像一瓶久置未飲的高粱酒,時間愈久愈醇厚。盡管我們不常見面,但那種深厚的情誼早已在我心底根深蒂固。孫蓀老師年長我十多歲,是我少年時期敬仰的人物。我因?qū)λ膶W識和才華產(chǎn)生了崇拜,從而開始頻繁地與他交流,他逐漸成為我的導師和摯友。
孫老師出生于永城劉河鄉(xiāng),他十八歲便遠離家鄉(xiāng)求學五十余年,成為了文學評論家的大家。在這段時間里,無論是文學創(chuàng)作還是書法藝術,他都以卓越的成就聞名遐邇。他是我驕傲的永城人,也是文學界的一位巨匠。我雖然住在永城,而他則在鄭州,我們相遇一次卻有許多不便。但即使如此,我們之間的友情仍舊通過電話和節(jié)日問候得以維持。
2012年的春天,當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即將出版,我前往鄭州校對清樣時,便順勢去看望了孫老師。他異常興奮,不僅祝賀我的作品,還親筆題寫了書名,為我的作品增添了一抹光彩。
2015年,我出版了一部三卷本歷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風情永城》,由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孫老師雖身患眼疾,卻仍然抽空為此書撰寫序言,那份關愛和期許讓我倍感溫暖。這段經(jīng)歷讓我們之間的情誼更加緊密,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了他作為一個大師級人物對后人的提攜與支持。
當我?guī)е鴥善窟h方朋友送來的酒以及酂城糟魚前往取序文時,孫老師親切地迎接了我。他眼角眉梢流露出笑容,那種慈祥與智慧令人欽佩。在我們的談話中,一首杜甫的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描繪了離別重逢間的心境,讓我們共同沉浸于無話不談的情趣之中。一晃時間過得飛快,就要分手而別。
后來,當孔回應市委領導邀請,以賦體形式撰寫《永城賦》的請求時,即使身體欠安,也堅持完成這項任務。他抱病工作,不僅要求我搜集資料,還親自到永城市實地考察,并且數(shù)次征詢各界意見,最終用600字左右精煉出膾炙人口的《 永城賦》。更為珍貴的是,他用自己擅長行草書體,將其恭敬地書寫好,并贈予故鄉(xiāng),這份赤子之情躍然紙上,如同山靜云動、惠風廣布中的傳統(tǒng)智慧之光照亮他的生活。
直至紅日西墜,我們依依不舍道別。那一刻,我想起了一首古詩:“山竹繞茅舍,庭中有寒泉。西邊雙石峰,引望堪忘年。”友情如酒,它越陳越香醇,每一次回憶,都能喚醒那些難忘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