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的成功之道:感動人心的勵志故事
一、學數學不如學英語
正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目標北大,只考上杭州師院;三年高考,一年數學成績1分,一年成績19分。大學畢業后,馬云當了6年半的英語老師。期間,他成立了杭州首家外文翻譯社,用業余時間接了一些外貿單位的翻譯活。馬云說,“我當年學英語,我沒有想到后來英文幫了我的大忙。所以,做任何事情只要你喜歡,只要你認為對的,就可以去做。如果你思考問題功利性很強的話,肯定會遇到麻煩的。”
互聯網本來就是“舶來品”,馬云流利的英語賦予他一張“國際通行證”,使得他有機會征服《福布斯》記者,早早登上了《福布斯》的封面;使得他可以結交楊致遠、孫正義甚至比爾克林頓這樣的人物;使得他可以穿梭在達沃斯論壇,讓大家記住阿里巴巴。
這些都促成了馬云的國際化視野,使他能弄來資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二、目標遠大高舉高打
雖說馬云絕非天生麗質,但后天的“難自棄”讓他笑到現在。
1999年春天,阿里巴巴創辦之初,馬云向僅有的18名員工信誓旦旦:“我們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要進入全球網站排名的前十位。”
他為阿里巴巴確定了一個宏偉而明確的地圖——成為世界十大網站,并且堅信每個商人都會使用阿里巴巴。這是他的愿景,是他的夢想,也是他的承諾。
三、選對偶像不怕當粉絲
在今年第二屆阿里巴BA網商大會上,當著楊致遠和其他嘉賓們面前,不經意間提起楊致遠這個名字,這位創始人的名字仿佛自然而然地脫口而出,那種親切和尊敬讓場上的每一個人都感到溫暖。
1995年的那個夏日,在美國第一次接觸互聯網時,那個叫作雅虎的小小網絡站點,對于一個剛從大學走出的普通工程師來說,是一次純粹的事故般發現。那個人,就是楊致遠。在那之后,他們之間就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情感紐帶,即便是在未來的一系列激動人心的大事中,他們依舊是彼此支持和鼓勵的一個重要力量。
四、口才與“精神控制法”
如果將 馬 云 的 精彩 言 論 出版 一 本 “ 馬 云 語錄” ,相信 并 不 是 難 事。這本書或許能深刻地揭示出為什么即便在最艱難的時候,他也能夠說服那些最初并不確定是否加入這場冒險的人們,最終選擇跟隨并共同構建這個帝國。
五: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2005年的某一刻,《福布斯》雜志刊登了一則關于淘寶網員工貼墻倒立練習身體素質照片,還以此作為描述他們工作熱情和團隊協作精神的一個特色。此番舉措,無疑展現出了阿里人的那種獨特魅力,以及他們對于創新和挑戰傳統觀念的一種勇氣。
六:倒立思維
"我們的文化不是爾虞我詐,而是一種平等相待,每個人都是同樣重要的一部分。" 馬 云 在一次內部會議中如此表述。他還曾表示,如果有人違背這一原則,將直接被解雇,這也體現出了其對于文化建設及管理風格上的嚴謹性。
七:回避辦公室辦事靠團隊
為了打擊辦公室政治,在公司內部進行了一次類似延安整風運動一樣的大清洗,以期達到一種更為純真的企業文化狀態。而這種方法,其實也是為了培養一種更加開放透明、高效合作的心態,讓團隊成員之間建立起互相尊重、彼此信任的情感紐帶,從而共同推動企業發展壯大。
八:武術修煉智慧與決斷力
金庸先生給予馬云題字中的字眼充滿哲理:“多年神交、一見如故”。這份友情緣于兩人的共同愛好——武俠小說以及對其中智慧內涵深邃理解。一段時間以來,這兩個傳奇人物又再次攜手西湖論劍,為世人展示著不同時代不同領域中精英之間交流思想分享智慧的情形。當談及中國企業,則有必要從少林小子逐漸蛻變為太極宗師這樣的過程開始。這要求企業領導者擁有先進思考方式,不斷探索新的經營模式,以適應不斷變化市場環境的心態與行動路線圖。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問題,即如何通過持續學習提升自身,同時引領整個組織朝著正確方向邁進?
九:變革意識—擁抱變化
總結起來,可以說,從根本上講,沒有什么是不變的是變化本身。但是在復雜多變的情況下保持穩定性的關鍵就在于快速適應變化。不斷地調整策略以適應新環境,便是我所說的'擁抱變化'。這是我們公司核心價值觀之一,也是我個人的生活哲學。我告訴大家,無論發生什么,都不要害怕改變,因為改變是生活節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你能夠接受這種節奏,你就會發現一切困難似乎都不那么可怕了。”
綜上所述,可見,在不同的階段及情況下,有許多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幫助過咱們取得成功,如同讀懂歷史一樣閱讀生活,每一步腳步都是必需經過別樣的磨礪才能完成。那份執著,不僅僅來自于個人的努力,更包含了集體力量與時代潮流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在追求卓越時,我們必須準備好迎接挑戰,與時俱進,而不是被歷史遺忘。在未來的歲月里,我們將繼續用自己的方式去實現夢想,用真誠去贏得人們的心,用創新去開辟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