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的云已不似當年》是一本由孫以煜 人天兀魯思 出品著作,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58.00,頁數:288,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夜空的云已不似當年》讀后感(一):用一種藝術,回溯一個時代
由于對中國美術的發生、發展以及蘇聯美術對中國美術的影響看在眼里,歷經12年莫斯科商旅的作者,一心潛于對蘇聯美術遺珍的收藏,并考量與游歷不同的文化風景,最終將那些故事和歷史寫就成這本小說。版畫藝術與散文隨筆相結合,展現了以莫斯科為主要地域的人文風情和成績風貌,在其中還流露出作者和親友的濃濃情感。
其實在俄羅斯的藝術世界里,很多畫家都是著名的版畫家,這些版畫有些源于各種書籍的插畫,有些源于日歷的配圖。這些版畫不僅僅展現了藝術的美感,更加在創作上沾染了蘇聯的歷史性以及風土人情,作者收藏了蘇聯美術家的珍貴版畫兩萬余幅,憑借這些以及一些考證逐漸還原了蘇聯藝術史的雛形。對于作者而言,雖然收集的過程總是艱辛的,他也曾為了一些版畫去尋找出版商或是原作者不斷洽談,收藏的樂趣和幸福感自然是收藏者更加明了。
但其實,俄羅斯真正影響世界的并非是這些非現實主義繪畫,而是先鋒藝術,其中最為代表的便是杜尚,杜尚通過他的藝術創作為俄羅斯的藝術世界注入了有別于傳統的全新思維。不是每一個人都擁有成為畫家的天賦,首先需要擁有對色彩的敏感度,以及對色彩的好惡要有自己明確的認知。就如作者所言——人的一生,好像總有只無形的手在操縱你,你是做什么的,這只手就會把你朝著那個方向扭。奔著想要去的方向不斷努力,如果那是適合你的方向,你就會發線全世界都在為你讓路。
后半部分的書中著重講述了作者和友人在莫斯科經歷的風土人情。莫斯科人對于自己的生日不甚在意,即便這些看起來算是特殊的日子,莫斯科人卻并不在意是否過錯了日子。因為這些日子,就算是沒有特殊目的,就算是沒有特殊節日,莫斯科人也會將其視作不同的風景對待。這樣的隨性人生,造就了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
在這個看似平凡的小小世界,對于美的認知也許有主流也有非主流,那些誕生于夢幻之中的美感,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亡,他們用屬于自己的辦法將那些夢幻都留在莫斯科河兩岸,伴隨著莫斯科河靜靜流淌的河水,幾千年如一日地將那些美景與寧靜永遠地渲染在莫斯科人的生活中。
《夜空的云已不似當年》讀后感(二):用自己的方式,追溯一個時代
“人的一生,好像總有無形的手在操縱你,你是做什么的,這只手就會把你朝向那個方向扭。”
《夜空的云已不似當年》由孫以煜歷經十余年在俄羅斯的尋訪和打撈,收藏了蘇聯美術家的珍貴版畫兩萬余幅,憑一己之力還原了一部蘇聯美術史的雛形。他在本書中講述了自己與美術的不解之緣和人生故事。同時展現了以莫斯科為主的異國城市的人文風情、歷史文化、建筑特色、飲食習慣等城市風貌,還用真摯的筆觸描寫了濃濃的親友人情。
夜空的云已不似當年
評價人數不足
孫以煜 人天兀魯思 出品 / 2022 /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這本書不僅是一本講述莫斯科為主的異國風情的書,還是一本散文書。作者詳細介紹了一些優秀的版畫藝術家及其作品,以及這些畫家和作品在藝術史上的影響。隨書本還附贈一個小本子,本子里附含精美版畫,收錄近百幅珍貴蘇聯原拓版畫,在欣賞畫作的同時記錄美好生活。
收藏家收藏家憑借畢生心血,向我們展現蘇聯美術史。書本圖文并茂地向我們展示了以莫斯科為主的異國城市的人文風情、歷史文化、建筑特色、飲食習慣等城市風貌。以個人感受先入為主地為我們講解那些藝術品的來歷、意義等。帶我們品味人生,讀懂人生!
原來孫以煜先生是繼魯迅后對蘇聯老版畫進行全面收藏整理的新中國第一人!憑一己之力打撈了一部蘇聯美術史!為我們后人帶來偌大的文化財富。
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那些看似渺小的人,他們總是在做著一些看似細微的事情,但是卻為人類留下那么巨大的財富!
作者從2002年到莫斯科開始,十幾年時間就是在閱讀大量蘇俄美術典藏之后,目光一直緊追蘇聯老版畫不放。收藏了近兩萬件版畫、手稿及插圖作品。節衣縮食、甘苦自知。
俄羅斯真正影響世界的不是現實主義繪畫,而是先鋒藝術。已全面歐化了的俄羅斯,其繪畫藝術必然會與歐洲帶來的美術革命意味的先鋒藝術同步,出現一批具有革命意識的先鋒派畫家。適逢蘇維埃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他們紛紛從國外回到俄羅斯,以繪畫領域里的革命,參與國家文化意識形態的革命,并很快把持了蘇維埃文化藝術的話語權。
盡管俄羅斯的很多風俗和國內不一樣,但是在這個國度,“我”還是體會到了人間溫暖,雖然有的時候也很想家,但也品嘗了異國美食、異國冷暖。這本書很有人情味,盡管它是一本解析俄羅斯繪畫的著作,但也不失為一本人間溫暖的著作,推薦給大家!
《夜空的云已不似當年》讀后感(三):俄鄉紀程
這本書的作者孫以煜先生是一位收藏家,他“收藏了蘇聯美術家的珍貴版畫兩萬余幅,憑一己之力還原了一部蘇聯美術史的雛形”。但我看上這本書,卻和藝術無關——本書大概只有1/5的篇幅和版畫藝術相關,其余皆是作者在莫斯科街頭的所見所感集而成書。看著這本書,其中有熟悉的街景,也有陌生但企盼的一幕,一時百感交集。
是的,疫情之下,曾經有過俄羅斯之旅的我,又回想起那短暫而有趣的時光了。
那是2019年3月。我跟團赴俄羅斯,來了一場八日之旅。同行最大的袁大爺已經85歲了,除了我之外最年輕的李大爺也年過花甲。跟著這樣一個“老年團”,意外地享受到一次“慢旅行”,雖說比起出發前少去了一些目的地,但多出來的閑適時光,讓我有更好的心情在景點之中徜徉。
行程中,有莫斯科地鐵。我們從紅場附近的地鐵站進入,在地下十幾米深的地下,感受到這個城市漸行漸遠的榮光,也感受到了莫斯科光榮的歷史。與我的走馬觀花不同,作者似乎以更深邃的視角,來看待這“莫斯科社會最真實的生存情景”。作者筆下賣唱的藝術家,我也曾匆匆路過,但彼時他們演奏的不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而是更加年輕化、潮流化的搖滾。心情決定心境,從此處即可看出差別吧。
另一處讓我和作者都有極深印象的地點,位于莫斯科河畔。第一次是在麻雀山觀景臺——這里是莫斯科的最高點,莫斯科河從山腳蜿蜒而過。站在觀景臺上,背后是莫斯科大學的斯大林建筑,面前是盧日尼基體育場,傳統學府和現代化球場相映成趣。第二次是在回國前的最后一日,游覽者沿著莫斯科河前行,我在匆匆看罷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后,隔河眺望彼得大帝紀念碑。從書中的描述來看,作者也和我一樣,被列寧山上的建筑所傾倒,也為紀念雕像的宏偉氣魄所震撼。
在圣彼得堡,我們去了夏宮和冬宮,還在伊薩基輔大教堂與涅瓦河之間,再次看到了彼得大帝的紀念物——在十二月黨人廣場中央,矗立著彼得大帝青銅騎士雕像。作者也有相似的游覽經歷,不過當他經過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那一幅幅油畫時,肯定投下了更多欣賞的目光。
在莫斯科,最遺憾的莫過于沒有機會拜訪新圣女公墓。從書中作者其父親的旅途見聞來看,那里絕對值得一去。可惜老年團行動力有限,加之認識到公墓價值的人寥寥無幾,對比作者滿載而歸,我卻是無緣得見了。
其實,我和作者重復的旅程并不算多,機緣巧合之下又牽出了多少人生的回憶。更巧的是閱讀此書時俄烏戰爭爆發,此書的書名,似乎為當下的局勢作了一番極其形象的描繪了。
《夜空的云已不似當年》讀后感(四):回溯蘇聯的革命時代
眾所周知,上世紀初至五六十年代,中國與蘇聯關系密切又復雜。新中國成立后,“學習蘇聯”也曾是響徹中國的口號,學習蘇聯,方方面面,當然也包括蘇聯風格的建筑與繪畫(版畫、宣傳畫等等)。
對中國美術史不熟悉的讀者或許并不知道,中國古代已有自己的木刻版畫,不過全面抗戰前,魯迅率先引進了德國等描繪底層大眾的歐洲版畫(珂勒惠支為人熟知),他不僅掀起版畫在中國的熱潮,他所倡的新興木刻運動也使現代版畫在中國誕生,一批魯迅追隨者熱情地投入新興木刻的創作中。他們利用木刻版畫便于操作,能大量快速印刷實現廣泛傳播的優勢,宣傳革命與抗戰。
此時期,魯迅也關注蘇聯版畫。稱他是蘇聯版畫最早的藏家也不為過。1934年他就編輯出版了《引玉集》,讓中國人看到蘇聯版畫。時隔88年,一位在青年時期就受過蘇聯風格繪畫影響的中國人,根據自己多年來對蘇聯繪畫的了解、搜集與收藏,結合自己尋訪蘇聯藝術,在俄羅斯游歷的點點滴滴,寫成《夜空的云已不似當年》一書,此人便是孫以煜。
在這本書中,孫以煜重點展現他對蘇聯版畫的熱愛與研究。他簡要地梳理了蘇聯版畫與魯迅及與中國的關系,也穿插了他循著歷史軌跡探尋鮮為人知的蘇聯版畫的故事,順著他所感受的,俄羅斯與蘇聯版畫帶給他的情感,向讀者解析那些我們并不常見的蘇聯藝術作品。
這本書里提到兩處內容引起我的興趣。一是孫以煜提到俄羅斯真正影響世界的不是現實主義繪畫,而是先鋒藝術;一是以母親為母題的蘇聯版畫藝術。
其時歐化了俄羅斯,其繪畫潮流緊隨歐洲藝術腳步,以美術革命的意味倡導新的俄羅斯藝術風格,由此也誕生了一批具有革命意識的先鋒派藝術家。與此同時,蘇維埃社會主義革命勝利,這批先鋒派藝術家紛紛回國,把自己的革命藝術與國家當前的革命相結合,由此把持了當時蘇維埃文化藝術的話語權。
這種革命美術的特點是它被要求要有政治的尖銳性,走向公眾并且具有一定的動員作用。但是,抽象立體的視覺如何能激發大眾的革命意識?就連列寧也無法理解,他稱他不懂這些藝術,這些藝術讓他感到不愉快。孫以煜認為,列寧早期的這番態度預示了先鋒派的結局。20世紀30年代,蘇維埃政權提倡寫實具體的繪畫風格,批判激進的先鋒派,一眾畫家由此流亡國外,或被追捕、通緝,也是這樣的情況下,先鋒派藝術風格反而得以在世界傳播與發展。
康定斯基的作品
要說“母親”與蘇聯以及近現代中國之關系,還要提到高爾基和魯迅。蘇聯版畫中描繪的母親形象,大多以高爾基的《母親》為創作原型,或者說,為它所繪制的插圖。《母親》展現的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形象,它的魅力使當時的俄國工人革命意識被喚醒,紛紛去參加革命運動。繪畫比文字更有感染力。尤其是不屈服的母親這樣的角色,它帶給人們心靈的震撼難以想象。
魯迅也曾關注到高爾基的《母親》,它讓他想到了當時被殺害了的柔石。柔石在被秘密殺害的前一年曾發表過短篇小說《為奴隸的母親》,這篇小說批判舊社會對勞動婦女的剝削與壓迫,不過魯迅想到的,是柔石的母親。他看著珂勒惠支的《母親》,“他那雙目失明的母親一定還以為愛子還在上海翻譯和校對。”他也把《母親》里,母親手捧的垂死嬰兒當作犧牲的革命烈士們,那種因現實而生的悲痛與繪畫融為一體。
不同的是,美術家們繪制高爾基的《母親》,不只畫了“母親”這一角色。孫以煜曾對約干松和亞茨戈維奇不同時期的兩種插畫風格做了比較,發現《母親》里面包含三種角色:革命者、工農群眾與敵人。關鍵在于,“母親”在其中的角色,會根據不同的歷史階段有所不同,她有可能是革命群眾,也有可能是工農群眾,角色的展現主要看宣傳的需求。
《夜空的云已不似當年》所提的作品與蘇聯繪畫,俄羅斯藝術當然不只有上述,這部書的魅力在于,孫以煜嘗試突破時空,把歷史事實與創作者繪畫的情境,與當下俄羅斯風土人情相融合,也把屬于自己與蘇聯繪畫結緣的時代記憶與當下的旅俄尋畫經歷相融合,由此打造出一把重新認識蘇聯版畫的鑰匙,或許也重新了解蘇聯繪畫的發展歷程。
鐘情蘇聯的那一代人,想必也會對我此刻想起的那首歌念念不忘:
但也會如孫以煜般感慨,夜空的云已不似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