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天波
同樣是為了妞,我看到華人中不同的例子。香港一位大老板,小女兒出生,花4億多港幣買了一塊以女兒名字命名的鉆石送她。另一位科技大佬,家里一對雙胞胎女兒,還有一個老婆。兩個寶貝女兒要畢業的時候,他拿了近百億臺幣,在臺北買了一塊地,建造了一個令人炫目的購物中心,老百姓俗稱這個商場為貴婦百貨。這商場極盡奢華,而且同時滿足了三個女人的心愿:一個開了咖啡廳,一個開了百貨商店,一個開了愛馬仕店。
華人、亞洲富豪往往喜歡用錢表達愛,卻把自己的妞變成了用金錢堆積的符號。
馮侖很忙。他見面當天,他中午從海南飛回北京,上午處理新書、接受采訪,晚上10點飛往西安。他大概估算了一下,一年有近一半的日子在天上度過。他還是老樣子,大頭發,一副黑邊眼鏡,看起來斯斯文文,說話滴水不漏。他曾多次公開強調,男人50歲以后,要把全部精力奉獻給自己喜歡的事。在58歲那一年,他腳步依然未能減緩,有很多工程相關的政府關系還在等著他去周旋。
他倒也樂在其中。在3年前從萬通地產實際控制人位置上退下來,他轉身做了立體城市——一個以樓盤為基點、探索有限空間內打造綠色生態社區的項目;剩下的時間,他開公眾號做視頻學賽艇研究衛星。三分之一精力做的事情、三分之二做喜歡的事情,他總結。而且,不情愿也罷,該上場還得上場,“活著就是一出戲,我們演好每個角色,都是一種交代”。
這場人生大戲里,他說自己既是觀眾,也是演員,看人來人往慢慢淡然。身邊的人,有些離婚再婚,為家產鬧得不可開交;有些進監獄出來,再進去;也有離開世間的人。而自己也進入人生下半場慢慢退出核心舞臺。
他把這58年的閱歷積攢起來寫了一本書——《歲月兇猛》。書里,他像清醒的局外人,把這個圈層生活感情事業一點點掰開推到讀者面前,就著書的主題,我們跟他聊聊,這個58歲商人的如何跟自己的圈子財富以及家庭相處?
以下是馮侖的話語:
我從做生意以來到現在,就像爬山,一路都很艱難,你看到的東西都是很粗糙、尖銳血腥的事情比較多。這我們這個年齡企業家,有些錢,每個人都會固步自封。一階段成功可能成下階段進步障礙,就是你會把獲得東西當成負擔肩上的越來越多最后壓垮你。這東西難免很多哺乳類動物特別是人類就會這樣的生命有限啊他的樂趣。我發現有些人才以為樂趣出了門嘩嘩車跟著前呼后擁這樣就把他和其他人的距離隔開所以他就慢慢在自己的世界里活,這樣判斷就容易不準確。你雇很多車都在追捧你真覺得自己偉大的時候演出了許多滑稽戲。當你覺得好的時候其實別人才看你笑話。
比如一個人太太得絕癥但這是應該放棄但是專門弄醫療組花錢維持生命每次公司會議都推太太出來講一些感動的話催淚還有自己也淚下可能你們眼里忠貞的一個人贏得所有尊重社會包括政府各方面都覺得這個人特別好但其實另外一面也是花錢該干的事干什么事都不干所以將照顧老婆變成品牌活動 老婆想活下來必須配合大家都演那你也得配合。你要用演員的心情去工作下班還是悲劇悲劇完事也不忘(角色)這是我心情屬于來回更替所以我在演的時候有時候會跳出來變成觀眾的心態看事情所以不會感覺累荒誕過去《道德經》講為而不有就是你做事情別放在身上趕緊扔掉身體永遠清空狀態才能接受別人的有,所以不要停留已經取得成績上了。我逐漸地正在做一些退場準備。你想收場最主要的是減少是不減少就收不了段例如偷東西賣東西簡單可是在中間又拐出去又巴結領導又行賄不是越弄越復雜嘛 生意就是非利害四個字總是要看對和不對叫利害。如果賺10塊錢惹100塊錢非平不了賺100塊錢惹10塊錢非再拿40塊去處理事情掙50塊高,那么權衡每件事情所引起的是非與賺到的利益能不能平衡保證你的行為與得到利益比所引起成本高那天天正向積累連續正向積累就由事變成業叫干事業如果不是連續正向積累那叫逼天天忙活半天惹堆事
(我們剛創業那會兒)主要先掙先干好天天停下來愛情走散現在直男癌只管干事兒女人的事兒不管不是現實浪漫故事。那我們折騰到這樣了,你先豁出去,所以我們那時候說家破人人沒亡妻離子散苦大沒有仇基本都離婚啦 現今北京離婚率特別高中關村最高中國企業家的未來會受到關注你的這個婚姻跟財產有關成了媒體可追逐的一個點媒體上天天看都是吵架的一會那樣 有朋友鬧離婚他們合伙分房我就說別急別急離婚心理過程都是三步曲第一步驚而怒突然吃驚沒有說話就打起來啊壞死啊騙我的這些第二步互相折磨不得泄火抓抓抓咆哮互撕咬互摧殘撕咬完無趣無聊最后辦手續去離婚 我說熬熬沒法繞過去每個人都會按照這三個階段實際社會角色變化社會外邊關系變化遇到挑戰這種家庭關系對于一些企業家來說協調并不容易所以企業家也是離率比較高的一個群體 他有時候價值觀,比如對財力的看法以前沒多少付款突然有的兩口子同公司戰略不同或者反過來男方全天光花費外晃晃晃或者反過來男方全天工作太太獨自外邊弄 這可不好或反過來或反過來哪怕男方全時公司女性則全時何其自由自然,但兩性必須朝一種方向不斷互動價值觀統一這樣的互動才穩定。但我們的問題現在成功的人沒能建立起長期可靠正確價值體系已擁有金銀卻依舊無法擺脫困境甚至于讓身邊的人受牽連至深刻影響因此被迫尋求新的解決之道然而此舉是否能夠真正解決問題仍存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