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鄭義門,又稱“江南第一家”,位于金華市浦江縣鄭宅鎮,是中國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遺址。自北宋崇和元年(1118年)至明天順三年(1459年),鄭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歷時340余年,又被稱為“廉儉孝義第一家”,至今已整整聞名了900多年。鄭義門一家長達168條的傳世家訓《鄭氏規范》,被譽為中國傳統家訓的重要里程碑。其事載入《宋史》、《元史》、《明史》。最近幾天我又再次認認真真地觀看了廉政動畫片《鄭義門》共12集,每集時長10分鐘。看后思緒萬千、浮想聯翩。《鄭義門》電視劇采用古裝動漫形式,深入挖掘“鄭義門”168條家規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家長鄭濂的故事為經線,以家規為緯線,通過《鄭浩拒禮》、《儉以持家》等12個生動故事體現了鄭義門家“家風”和“規矩”的重要性。
《鄭浩拒禮》篇,講述了鄭家子孫鄭浩在擔任知縣期間,拒絕排場、拒絕禮單,抵擋住了各種誘惑,清廉為官的故事,揭示了“為官者應以報國為本,體恤百姓,不可一毫妄取”的家規;而《致力為公》篇,則講述了當糧長的鄭濂,不賣人情、不受賄賂,秉公丈量所轄區域田地,編制稅賦籍冊的故事,揭示的是“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的家規。“國有家起,有國才有家,治國應從治家開始。”
鄭氏先人制定的家規,如今都實實在在地刻在“江南第一家”景區的石碑上。時下最引人關注的是第88條:“子孫出仕,有以贓墨聞者,生則于《譜圖》上削去其名,死則不許入祠堂。”正是由于有這許許多多條家規約束著鄭家子弟,才能使鄭家子弟們從宋到清,出仕為官的達173人,但無一人因貪墨而被罷官,無一人是貪污犯法之人,無一人是腐敗之人!哦,鄭義門家的家訓、家風、家規的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假如沒有天順三年的那一場大火,這個家族會怎樣延續?這一場無情的大火,燃燒了幾天幾夜,鄭家子弟眼睜睜看著經營了300多年、耗盡家族資本的宏偉祠堂變成滿地的焦炭,化作了天空中的一縷青色的煙。經此天劫,才迫這個“家”不得不分開來。這的確是太遺憾了。
【第2篇】
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鄭宅鎮是鄭氏家族的集中地,鄭氏的傳世故事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約束力,他們以家規、家訓為尺,注重自己的品行與言辭,做了后人爭相學習的榜樣。
鄭氏家規中,“孝”字顯得格外重要,“百善孝為先”,“孝”字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傳承了千百年的傳統美德,在家中,“孝”更是父母長輩一直反復強調的“家訓”。
孝在我心中,仿佛是一根長了倒刺的鞭子,時刻鞭策著我做人應有的基本禮貌,我不敢去觸碰它,更不敢彈劾它在家人心中的地位。那一次,正是一年中最后一天,更是新年的第一天,我們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 夜 飯。奶奶有事出去了,但忙活一天的我們,早已饑腸轆轆,,面對一桌琳瑯滿目的美味佳肴,我們止不住的吞了吞口水。
最小的妹妹最先表示**,“媽媽,我餓了,可以先吃嗎?”她可憐巴巴地望著媽媽,肉嘟嘟的臉上那雙黑寶石般的眼眸蓄滿了淚水,摸了摸肚子央求道。
“不行!你沒看到奶奶還沒來嗎?奶奶是長輩,她還沒有來吃飯,我們是不能先吃的!”媽媽有些生氣。我知道,奶奶不來,媽媽是不會讓我們動筷子的,但是,我知道她是在座所有人中最饑餓的。早上六點開始,媽媽就開始忙活,一直到現在,她比我們更加餓更累,但她卻一直沒有吃一口食物,直到奶奶回來。
在饑餓萬分的情況下,母親用“孝”字鞭策自己,克制自己的饑餓,做到”孝”的基本禮儀。這更加深了我對它的印象,它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里。我不知道以后我是否會比母親做得更好,但我會努力做到它的基本事宜。孝的禮儀,便在我的心中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