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拱橋》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石拱橋》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石拱橋》教學設計1一、教學前端分析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明確說明文中舉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了解本文的說明順序。
2、通過指導閱讀,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特點。
3、在多角度的分析舉例子這種說明方法的同時,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二)教學重難點:
舉例說明中所舉例子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三)教學方法:設問閱讀法
(四)教學準備
1、制定課本的教學目標,抄在小黑板上。
2、準備趙州橋及該橋二十八道拱圈剖面圖和盧溝橋的幻燈片。
3、教師自制一個簡易的橋梁演示模型。
(五)教學時間:2課時
二、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組織教學(略)
(二)導入新授
今天,我們學習《中國石拱橋》這篇說明文。(出示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簡單分析課文內容后,學生朗讀課文,解決生詞,理清課文結構層次。
A、求學網,給下邊加粗字注音。拱橋洨河和諧張鶩橋墩
B、課文整體思路分析: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括介紹一般石拱橋的特點。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具體說明我國石拱橋的建筑特點以及在歷史上的光輝成就,并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贊頌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第一層(第3—8自然段),先概括介紹我國石拱橋的光輝成就,然后以趙州橋、盧溝橋這兩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橋作為典型例子加以說明。
第二層(第9自然段),分析取得如此光輝成就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介紹解放后我國石拱橋建設技術的飛躍發展。
2、引導學生,找出課文列舉了幾個例子及為什么舉這幾個例子的問題。我們討論這篇說明文為什么舉趙州橋和盧溝橋這兩個例子的問題。大家認識到,因為趙州橋和盧溝橋既具有中國石拱橋的共同特點,又具有它們自身的特點,也就是具有代表性。既然它們都具有中國石拱橋的共同特點,那么,中國石拱橋的共同特點是什么呢?請結合課文來說。(學生看書討論、交流)
要點:(歷史悠久,如:“石拱橋在中國橋梁史上出現比較早”;形式優美,如:“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臥虹”、“飛虹”、“長虹臥波”;結構堅固,如:“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
第三段開頭說“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明確指出了這是中國石拱橋的特點。而課文前面這三段有的說石拱橋的特點,有的說中國石拱橋的特點。由于我國石拱橋是世界石拱橋的一部分,因此,世界石拱橋的特點,也是我國石拱橋的特點。
我們明確了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結構堅固、形式優美這三大特點之后,再看看趙州橋和盧溝橋是不是也具備這三大特點?請用原文來說明。(學生看書回答)要點:
①第四段中,趙州橋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橋。這座橋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現在已經1300多年了。”——歷史悠久
②第五段中:
a“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個創造性的設計,不但節省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
b“大拱有28道拱圈拼成,就像這么多同樣形狀的弓合攏在一起做成一個弧形的橋洞。每道拱圈都能獨立支撐上面的重量,一道壞了,其它各道也不致受影響”——結構堅固
③“拱上加拱,橋身也更為美觀”“全橋結構勻稱,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諧;就連橋上的石欄石板也雕刻的古樸美觀”——形勢優美)
“古樸”什么意思?(學生回答后,予以肯定)。正因為趙州橋具有這樣的特點,所以在開頭寫道:“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 “絕倫”什么意思?(學生回答后,予以肯定)
3、通過研究課文,我們知道了趙州橋具有歷史悠久、結構堅固、形勢優美的特點,盧溝橋是否也體現這些特點呢?用課文話回答。(學生看書,小聲討論)要點:
①永定河上的盧溝橋,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間——歷史悠久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卻從沒出過事,足見它的堅固。——結構堅固
②每個柱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的獅子。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形式優美。“惟妙惟肖”什么意思?(學生回答)
(三)課堂小結:通過剛才對課文的研究,我們知道了:趙州橋和盧溝橋都具有歷史悠久、結構堅固、形式優美的特點,這三點也就是中國石拱橋的共同特點。了解了這篇課文的整體內容。
(四)作業布置:課后閱讀思考,本文作為一篇說明事物特征的說明文,在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上有什么特點?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本文在說明順序上的安排和說明方法的使用特點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課前導入(復習舊課,引入思考)
(二)課文內容探究
1、說明事物的特征及說明方法分析
教師引導:在說明文中舉例子的時候,必須考慮到所舉例子的代表性。代表性的標準之一就是:所舉的例子一定要具備被說明事物的共同特點。中國石拱橋的共同特點是什么呢?我們可以用三個字概括:久、堅、美(板書)趙州橋和盧溝橋都具有久、堅、美的特點,同時又都具有其自身的特點;文章為什么偏要舉這兩個例子,舉一個不是更簡煉嗎?
(學生討論交流)要點:因為趙州橋代表的是獨拱石橋,盧溝橋代表的是聯拱石橋,獨拱和聯拱是中國石拱橋的兩種類型,所以舉兩個例子。如果只舉一個例子,就缺少了一種類型;如果舉三個例子就多余了。在此我們應該明確: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舉幾個例子,要看說明對象存在幾個類別。通過分析我們知道,趙州橋和盧溝橋都具備久、堅、美的特點,同時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其中之一是:趙州橋是獨拱石橋,盧溝橋是聯拱石橋;除了這一區別外,這兩座橋還有什么自身特點呢?(學生看書并討論交流)。要點:趙州橋:拱上加拱,大拱有28道拱圈拼成。(板書:拱上加拱)盧溝橋:每個柱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的獅子。(有人說,盧溝橋上的石獅子數也數不清,就是因為石獅子千姿百態大小不一,位置不同。)(板書:石獅百態)《中國石拱橋》這篇文章 ……此處隱藏23160個字……特點?
開頭第1段,一連幾處以虹喻橋,寫石拱橋的形式優美,可以引起讀者的聯想,激發閱讀興趣。第2段寫石拱橋的結構堅固,這是石拱橋的又一特點。這兩個特點是石拱橋的一般特點,為下面寫中國石拱橋作了鋪墊,自然過渡到寫特殊的石拱橋。
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順序。
2.第4、5段,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寫趙州橋的?
第4段寫趙州橋的地理位置、建造時間及解放后的修整。第5段首先介紹趙州橋的長度、寬度、設計施工的精巧以及古人的贊譽。接著從四個方面(結構巧妙;造型優美,用料節省;結構堅固;結構勻稱,與四周景色和諧配合)來說明其特點。
從這個層次可以看出作者在說明趙州橋時,是運用從概括到具體的順序。
3.第6段,強調“橋長……十一個半圓形的石拱……;每個石拱……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等語句,
這一部分寫盧溝橋是由整體到局部。
4.在文中依次找出所寫的橋名及建成時間。
旅人橋:大約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
趙州橋:建于公元六O五年左右;
盧溝橋:建于公元一一八九到一一九二年間;
長虹大橋:建于一九六一年。
這是按照按照時間先后順序說明的。
七、說明文語言的平實準確。
1.語言平實簡潔,描寫有度。
說明盧溝橋的石獅,做了描寫,體現了感情,但并沒有縱情寫下去,而是適度收止。說到盧溝橋是抗戰圣地只有三句話:一句說明紀念意義,一句說明戰爭發生時間、性質,一句說明反侵略戰爭的頜導者和它的結果,言簡意賅。
《辭海》對盧溝橋介紹的文字,然后與課文相比,多了哪些內容?是否因此覺得課文里對盧溝橋的說明不夠全面?
學生明確:《辭海》還提到的內容有:碑亭內有“盧溝曉月”漢白玉碑;橋東附近宛平城內建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和紀念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旁另建有新橋等內容。
課文里介紹盧溝橋,著重介紹了它身上體現中國石拱橋的特點的地方,如果像《辭海》那樣面面俱到,勢必會模糊了文章的寫作目的。
寫說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來寫,不能面面俱到。
2.運用說明方法,目的明確。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列數字、作引用、打比方、作比較、作詮釋、摹狀貌。
引用古籍-一唐朝的張嘉貞說它“制造奇特,人知其所以為”。列舉數字--“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五十點八二米,兩端寬九點六米,中部略窄,寬九米。”使用比喻--我國的詩人愛把拱橋比作虹,說拱橋是“臥虹”“飛虹”把水上拱橋形容為“長虹。臥波”。加以描述--“全橋結構勻稱,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諧;就連橋上的石欄石板也雕刻得古樸美觀。”進行解說--“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把十一個石拱聯成一個整體。由于各拱相聯,所以這種橋叫做聯拱石橋。”
3.精心推敲詞語,講究分寸。
有些詞語十分確切肯定,如列舉的時間、數據,對某些時間、程度的限制;有些詞語則表示著一種估計。
例如說到“旅人橋”,在“石拱橋”前用了“可能”(表示估計),“有記載”(做了限定)“最早”(在估計、限定后對時間做了肯定的限定)三個定語,說明得一清二楚。
又如對趙州橋的說明用了這樣兩個定語:“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現在的”、“最古的”,其中第二個定語說明了趙州橋歷史悠久,但它只有在第一個定語限定之下才是準確的。
“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到處都有”體現“數量多、分布廣”,但只有在“幾乎”的限定之下才符合實際,才準確。
盧溝橋“每個石拱長度不一”,是核實了十一個石拱長度之后的結論。育才中學的同學曾就此事向茅以升詢問,茅以升回信-一列舉了十一個石拱的長度,的確無一相同。看似平易的一句話,卻體現著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謹。
4.注意詞句順序,周密合理。
作者回答:“先寫形式,是橋給人的直觀印象,是感性認識。結構堅固,是對橋的進一步理解,亦即理性認識。因此它們之間的關系是遞進的而不是并列的。”“不但而且”,體現著一個合理的順序,不能刪掉,它聯結的內容次序也不能顛倒。
由主到次,肩上小拱是趙州橋首創的主要特點,最能說明趙州橋的巧妙奇特,而拱圈也見于其他拱橋,比起肩上小拱相對是次要的。
七、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說明文,目的是讓讀者了解中國石拱橋的有關知識。學習本文,須了解說明對象,把握其特征;理清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揣摩語言,把握說明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既接受科學知識的熏陶,又學到寫作說明文的技巧。
1.本文介紹了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歷史上的輝煌成就和新中國建立后的發展。贊揚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
2.本文以趙州橋、盧溝橋為例,具體說明了中國石拱橋特點,并分析了原因,介紹了發展狀況。
3.本文在說明語言的運用上非常出色:簡潔、平實、準確、周密。語言風格與記敘文不同。
★★拓展延伸★★
1.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話里說,雨后彩虹是“人間天上的橋”,通過彩虹就能上天。我國的詩人愛把拱橋比作虹……
(加粗的詞“石拱橋”“橋”“拱橋”能否替換?為什么?)
不能互換。因為課文是介紹“中國石拱橋”的,所以第一句緊扣題目,使用“石拱橋”的概念。遠古時候,人們只能以神話的形式認識世界,說“雨后彩虹是‘人間天上的橋’”,這里只能用“橋”,才能跟“神話”相照應。至于“把拱橋比作虹”則緊扣“拱橋”橋洞呈弧形的特點。
2.石拱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出現得比較早。(“比較”一詞,去掉行嗎?)
“比較早”程度較輕,這樣表達比較穩妥。
3.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
(“不但”“而且”能否刪去?“結構堅固”“形式優美”能否調整順序?)
“不但”“而且”不能刪去,如果刪去后,它們之間的關系就變成了并列關系。先說外觀,再說功能,符合人們的認識邏輯。并且對于橋來說,其實用價值遠遠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調整順序。
4.《水經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加粗的詞能否去掉?)
“大約”“可能”都表示不確定,只是推測的情況。“有記載的”使發言的根據增加可靠性。
5.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幾乎”去掉行嗎?)
“幾乎”強調了石拱橋分布范圍廣,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沒有石拱橋的可能。
6.(趙州橋)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最長的石橋。
“當時”是從時間上限定,“可算”是從程度上限定。這樣才更符合實際情況。
7.①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②盧溝橋寬約8米(兩句對比,你發現了什么?)
兩句對比,可以發現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一座50多米長的趙州橋,能精確到0.01米,這是多么準確的說明。“約”表示盧溝橋的橋寬不是剛好8米,這表現了作者實事求是的寫作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