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友情的界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什么是友情?在《新編現代漢語詞典》中,它被解釋為:一,指相互了解并建立深厚交情的人;二,指戀愛關系中的伴侶;三,對初次見面的人表示尊重和禮貌的稱呼。從這些定義可以看出,友情這一概念的涵蓋范圍相當廣泛,不僅僅局限于有深厚交往的人。此外,我們通常所說的朋友不分性別,也就是說,只要彼此建立起一定程度的交情,就能成為朋友。而戀愛對象同樣被視為一種特殊形式的朋友,但通常不會單純地稱之為“朋友”,而是會具體地稱呼他們為“男朋友”或“女朋友”。第三種理解,即將初次見面的人作為禮貌用語,也在當今社會中越來越普遍。
有人認為,在家庭中依靠父母,在外界中依靠朋友,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擁有多個有用的朋友確實可以讓人生道路變得更順暢。但筆者并不完全同意這種觀點,因為成就你的是你的支持者,而敗壞你的也有可能來自你的信任之人。另一些人則提出,如果一個人真正地承認對方為自己的好友,那么無論遇到何種困難,都應該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即使犧牲自己的一切。這在過去聽起來似乎是個令人敬佩的話題,但是在今天,這樣的豪言壯語已經顯得過時且不太現實了。在這個時代里,每個人都應能夠理解和寬容他人的立場,而不是盲目要求他人必須按照我們設想的方式行事。
盡管看似簡單的一個詞匯——“好友”,但其內涵卻異常復雜。在一個人的生命旅途中,沒有良好的伙伴陪伴,是多么乏味!然而,即使有了許多這樣的伙伴也不保證幸福,因為人們與他們交往的情況千差萬別。孔子曾經提醒我們,有益于我們的三種友誼,以及有損害我們的三種友誼。他告誡我們,要對待不同類型的人格處理得當,不要輕易相信每個人都不必過度追求更多的人際關系,將自己的未來寄托給他人,這是一種幼稚、缺乏責任感的表現。
因此,讓我們對這門課——關于如何選擇、如何珍惜和如何保持真摯的情誼——進行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