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底層工人到億萬富翁:華爾街巨擘巴菲特的成功之路
在近現代名人勵志故事中,沃倫·巴菲特無疑是一個令人敬佩的典范。他不僅是全球最著名的投資者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然而,他的一生充滿了起伏和挑戰,正如他所說:“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好投資者,你首先要成為一個好閱讀者。”
巴菲特出生于1926年,在內布拉斯加州的一個小鎮長大。在那個時代,小鎮上的孩子們往往早早地開始工作以支持家庭。巴菲特也不例外,他在14歲時就開始了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做一家冰淇淋店的小弟。
1950年,巴菲特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并獲得了一本股票經紀人的執照。但他的職業生涯并沒有立即輝煌起來。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他嘗試多種職業,從銀行員到證券經紀,但每次都未能取得顯著成果。
直到1962年,當他遇到了查理·芒格時,一切才真正改變。芒格是一位資深會計師,對財務分析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見識到了巴菲特對公司基本面研究的熱情,并決定加入他手下的公司——貝萊德(Berkshire Hathaway)。
芒格對巴菲特說:“我想要的是一個人,不是某個團隊里的成員。”這句話成為了兩人合作多年的座右銘,他們共同構建了一個強大的投資帝國。
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精心挑選那些被市場低估或高估的大型企業股權,以及運用其獨到的價值投資策略, 巴菲特逐漸積累了大量資產。他還創造了一套自己的價值評估模型,即“PE”(市盈率)和“EV”(市凈率),這些模型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1990年代后期,以色列裔美國商人薩姆·澤利諾夫(Sam Zell)曾與沃倫·巴菲特進行一次著名的談判。當時澤利諾夫打算出售其控股公司Tribune Company,而此舉可能導致該公司破產。盡管如此,澤利諾夫還是選擇賣給了埃隆·馬斯克,而不是接受更高報價但伴隨更多風險的事實考量建議由巴菲?提出的報價。這一事件進一步展示了當時兩位巨頭之間復雜而微妙的情感糾葛和專業判斷力。
2010年代初期,由于健康問題以及年齡增長的問題,比爾蓋茨宣布將退休并把Microsoft剩余股份捐贈出去,這也引發了一些關于繼任者的討論。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再次看到了沃倫·巴菲特作為投資界領袖的地位,因為他一直都是Bill Gates尊敬的人物之一,并且兩個人保持著良好的關系。
今天,當我們回顧沃倫·バ 菲 特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在什么環境下,都有一種堅持不懈、不斷學習和適應市場變化的心態,是實現夢想、成功與致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這一切,也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在追求夢想的時候,要像沃倫一樣,從零開始,用智慧去戰勝困難,每一步都走得扎實穩健,最終達到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