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羅琳:成長之旅,生命的最美獎賞
文/薛峰
J·K·羅琳出生于英國格溫特郡一個普通家庭,她的父親是一位退休的飛機制造廠管理人員,而母親則在一家實驗室工作。作為一個平凡而羞澀的孩子,她戴著眼鏡,愛好學習,有點害羞,流著鼻涕,還比較野。她從小就喜歡寫作和講故事,即便6歲時她就已經寫了一篇關于兔子的故事。妹妹是她講故事的對象,那個時候她的創作夢想第一次浮現出來——成為一名大作家。
隨后,她在大學主修法語,并對英國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在完成學業后,她懷揣美麗夢想前往葡萄牙發展,但不幸地,這段婚姻很快結束了。當她帶著3個月大的女兒回到英國,無奈之下只能靠微薄的失業救濟金養活自己和女兒。
那段日子里,她瘋狂地寫作,將自己的遭遇、人間百態以及所有所見所想都化為了文字。她希望通過發表文章改善生活,就像那些成功作家的樣子,只需輕輕一揮筆,大筆稿費就會送到門口。但現實往往殘酷無情,一年內僅發表7篇文章,其中三篇甚至沒有稿費,只能拿到幾本刊物。
當時的人們不知道她的郁悶,也不知道她的頹廢。她覺得自己快要活不下去了。生活實在太窘迫,每當那些斑斕芬芳的青春夢回憶起時,她都會哭得傷心欲絕。
24歲那年,在一次旅行中,當火車停靠于一個小站時,一位瘦弱戴眼鏡的小巫師微笑著對她微笑,那笑容讓她感覺既熟悉又神秘。這次旅行改變了她的命運,因為此刻,在火車窗外看到了這個笑臉,J·K·羅琳決定用這個形象創作一部作品——《哈利波特》系列小說。
接下來的一切都是根據那個小巫師形象展開。她開始動筆,用撿來的紙張記錄每一個細節。那是一個10歲的小男孩,他瘦小、頭發蓬亂、綠色眼睛閃爍,同時有一道閃電狀傷疤前額上。這部作品雖然辛苦,但她堅持到底,因為她相信自己的能力,即使經歷了困難與磨難也要依靠自己的雙手吃飯。
小說出版后,沒有出版社愿意接受,最終由一個瀕臨倒閉的小出版社冒險出版;美國的一個不入流制片人把這部小說搬上了熒幕。誰曾料想到,這部書將迅速占據世界暢銷書榜首位置,小出版社因此聲譽大震,而那個制片人也躋身頂級行列。
J·K·羅琳憑借《哈利波特》系列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每部都引起轟動,被翻譯成63種語言,在全球發行量超過4億,使其成為出版史上的傳奇。而在成功面前,她沒有忘記過去經歷過的苦難,因此熱衷于慈善活動,為單親家庭委員會擔任形象大使,并捐出了50萬英鎊。此外,還為戲劇救濟基金會和多發性硬化癥協會捐款25萬英鎊,以紀念她的母親。
如今,盡管時間給予了J·K·羅琳滄桑,但透過歲月清晰刻痕,你可以發現她的目光依舊清澈,其純真笑容仍然散發出天真的光芒。她說:“成長是生命最大的犒賞,它值得我們去嘗試。”正是在經歷挫折與打擊之后,我們才能更加體會到生命真正意義,讓心靈開出芬芳花朵!曾有黯淡,卻依然閃耀;曾有雜亂,卻勇敢奔跑,這就是人生最好的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