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校自主招生熱鬧來著。看熒屏上,考生都成年了,那當父母和爺爺姥姥的,竟還黑壓壓扎堆在欄桿外給打氣鼓勁呢。由此想到新年新春,因老同學聚首引發的“一低一高”感嘆了。
有的朋友,談及自家,期望未免低了些,真以為年歲漸老,就理該“紅衰翠減,冉冉物華休”。可是,談及下一代乃至再下一代,期望又陡然急升。但凡是在讀的中小學生,跑不掉的是:“今年測驗有八趟?那就要他保證每一趟都進前三!”
嗚呼!這豈非寬于責己、嚴于責人,雙重標準?我暗暗為孩子叫苦。一個班級,總有四五十人,每趟前三,做人太難。相聲里說,如今一家三口最苦的是孩子,晚飯后爸爸看電視,媽媽搓麻將,唯獨孩子面對做不完的作業。其實,孩子之苦,腰酸背疼眼發花尚在其次,要命的是即便如此,換來的未必是肯定,而大抵是否定。蓋因前三名,絕大多數人進不去也!
對人對己,過高的期望都是一種非理性。考試七八十、八九十分,達到或超出平均分,夠好啦!還去數落、責怪,弄得孩子痛不欲生。請注意,“痛不欲生”已不僅是夸張,而是業已鬧出真人真事真悲劇了——“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就是老爸老媽太不好,天天嘮叨,讓我覺得活著沒意思。”普天下為人父母者,都來聽聽這名尋短見的孩子被救回后的肺腑之言吧。
社會心理學家列過一個公式:人的情緒指數=期望實現值/內心期望值。當期望實現值與內心期望值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的時候,情緒就興奮,就感到滿足;反之,則會壓抑甚至怨氣不絕。增強幸福感的奧秘無它,在于適當調低內心期望值而已。我想到東漢將軍馬援,自幼大志,瞧不上堂弟追求的“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為郡掾吏守墳墓,鄉里稱善人,斯可矣”。然而屢歷險境九死一生,終也認同起這等小鄉紳生活后,頓感“被蒙大恩,紆佩金紫,且喜且慚”。內心期望調低,幸福指數自然上升。心無牢騷樣樣好,比天天盼望萬戶侯可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