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中葉,北京城滿大街跑的都是自行車。可就是這樣,縣城以下的農村,自行車還是奢侈品。大的方面說,鄉間土路,上坡下坎,不便于騎行;小的方面看,農民剛剛解決了溫飽,一輛自行車還是一個家庭的半年收入,也買不起。后來,農村實行了大包干,農民的荷包也漸漸鼓了起來,農村人家說媳婦最基本的條件就是“三轉一響”。所謂“三轉”,指的是自行車、縫紉機、手表;“一響”,是收音機。現在的年輕人聽了,簡直會笑噴了。就是這樣,不少家庭還置備不齊,為此戀人分手也是常有的事。
不怕你笑話,我擁有第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已是1980年代的事了。當時自行車的三大品牌是鳳凰、永久和飛鴿。能有這三個牌子的自行車在公路上騎行,自我感覺和現在開奔馳、寶馬的感覺是一樣一樣的。
我的一位表叔當時是跑供銷的,門路廣。為了買到一輛心儀的自行車,攢足錢后,我托表叔去上海買。那時,光有錢還是買不到這些名牌的。還要有購車專用券,否則你只能干瞪眼。
于是,我的這輛心儀已久的自行車,就有了一段堪稱傳奇的旅程:表叔托關系搞到了購車專用券后,在上海買到了這輛永久牌自行車。回家的路可一波三折。首先要托運,火車不讓帶,只能從上海吳淞口碼頭,通過輪船托運到銅陵的橫港碼頭。這期間要辦理各種煩瑣的手續。車到了橫港碼頭提貨后,再請人拆封組裝。等我騎上平生第一輛愛車,已是一個月以后的事了。中間的期盼,可說是度日如年。哪像現在,鼠標一點,不出兩三天貨物就送到家。
不管怎么說,騎上這輛永久牌自行車那個美,還是溢于言表的。首先買了一個帶金黃色流蘇的坐墊套,把坐墊小心翼翼地保護起來,它也起到裝飾愛車的作用。現在看這個坐墊套,應該是一件很不錯的工藝品,可惜早不知所蹤了。接著是苦練車技。因為鄉間的路況差,有時還要在田埂上騎,沒有過硬的車技是不行的。我就親見一個同事在工地石灰池邊練騎車,連人帶車掉進石灰池的窘狀。作為笑柄,讓同事嘲笑了好一陣子。朋友之間,經常開展騎行比賽炫特技:什么定車,放把騎行,快行、慢速行,五花八門,為此摔得嘴啃泥的,也無怨無悔。
那時一家三口的出行,也可以用一輛自行車載走的。在市場上可以買到一個兒童座椅。它是以竹子為骨架編成的帶小靠背的椅子,插在二八大杠中間,正好可以坐一個小孩。一輛永久加重車,一次帶上二三百斤的貨物是沒問題的,只是上坡很費力。不過這樣的出行比起步行,感覺還是很瀟灑的。
不知不覺間,鄉間的小路被寬闊的水泥路、柏油路代替了,當年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自行車,漸次被摩托車、三輪車、小汽車代替了。進入新世紀,作為短途旅行的最佳交通工具的電動車,一下子成了普通老百姓的首選。公路上幾乎見不到自行車的影子。當有人騎著那二八大杠在公路上踽踽獨行時,路人會投來異樣的眼光,感覺你是一個時光穿越者,很不協調,甚至有些煞風景。偶然見到的,也只是那些被稱為驢友的騎手。他們戴著各種色彩鮮艷的自行車專用頭盔,全副武裝,弓著腰,浩浩蕩蕩——那是為了健身而做的一項體育運動,自行車已超出了當年作為交通工具的基本職能了。
正當我們慨嘆自行車業已退市時,近乎消失的自行車,又奇跡般地重新回到了人們的生活中。“共享單車”作為一個新名詞,一下子刷爆了屏。它擔負起解決人們出行“最后一公里”困擾的新使命。打開手機輕松一掃,一輛單車騎上就走,方便快捷。到了目的地掃碼鎖車,什么也不用管,這才叫方便出行。
從自行車到共享單車,我國的交通面貌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水泥路、柏油路,已經通往一個個邊遠的水鄉山村。高鐵讓國人出行感受到貼地飛行的舒適與快感。就連我這樣的一個普通工薪家庭,兩個孩子也已先后購了兩輛轎車。望著公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車,不為出行難,卻常為停車發愁。
70年,我只能由衷地說:祖國的變化真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