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鄉,“不主貴”,曾是所有父母的育子口訣,放之四海而皆準。吃飯時,筷子插在飯上:不主貴。祭祀先人,才在快要溢出飯菜的碗上,插筷一雙!吃出了聲響,也是不主貴。不顧一桌食客,在菜里翻來找去:不主貴。明明一盤好菜,撥得好似剩菜殘羹。一嘴飯菜,卻要忙著說話,也是不主貴。聽不清一詞半句不說,嘴里的飯菜還會掃射四濺。偷舔鍋鏟,不主貴;吃沒吃相,不主貴……
不主貴?頑童稚子,也不知道是何意。但看大人們那一臉厲色,總歸不是對自己的褒贊。于是,不知所措。
我猜,大人們也不見得就深明其意。上連遠祖,下遞子孫的教子之方,又何必深究。少小耳聽,如今口授,一輩管一輩,天經地義。
因為“天經地義”,所以理直氣壯。主不主貴,也就成了居高臨下的判斷。弟兄姊妹之間,不宜這樣的姿態;摯朋密友之間,也不該有這樣的談吐。一個詞,就是一段距離,隔著兩代人的時光。
不主貴,對立面,自然是主貴。那主貴又是何意?研讀古漢語的家兄,這樣說文解字:主,即是人君家主;貴,即是達官顯貴。總之,皆是人中尊貴。那么,合乎這些人的言談行止與姿態風度,便是主貴;反之,就是不主貴。
并不茍同。山鄉之民,沒有“主貴”的氣質,事實上,他們也不曾見識過“主貴”的做派,列出一張“主貴”的清單,更是強人所難。
不是高門大族,往往不會標榜主貴血統。那么,主貴的主,應該理解為主宰,與誰主沉浮的主,同一個意思。世有榮枯,人有貧富,生來貴族也好,身在寒門也罷,究竟誰是主宰?
發問者,必是苦思者。不過,時間,會麻木思索者。一代又一代,主宰者的追問,漸漸無人提及,剩下了一把口耳相傳的主貴標尺。稍有出格,稍有逾矩,便是“不主貴”!
生活,本就不必來龍去脈理透,再去應對晨昏,好比一首詩詞,也不必斟字酌句,再去領取其中詩意。大人們不會去教,主貴二字,該如何寫、如何解,但并不妨礙他們教兒育女。
心有刻度,自然有分有寸,知方知圓,也就擁有了不會出錯的人生。
想想,那時的大人們實在苦口婆心:小孩子,不可唉聲嘆氣,不該彎腰駝背,否則就不主貴了。模仿大人說話,走路扭腰撅臀,坐在那里抖腿蹺腿等等,都是不主貴的……
教子非主即貴嗎?原來不是!主貴,主貴,主宰一個人真正的高貴,不是門第與祖望,而是修養和教養。尋常人家,也許并不察覺到此,可是他們的的確確這樣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