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借書始于上世紀60年代中后期,十多歲,剛能結結巴巴看些短篇小說。那時一般人家是沒錢買書的,主要是向鄰居小伙伴們借。
開始時,讀的多是連環畫、神話傳奇、民間故事等,篇幅短,通俗易懂,很有吸引力。后來就讀《雷鋒》《歐陽海之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書,汲取了不少正能量。再后來就喜歡懸疑偵破故事、古代小說,如《秘密圖紙》《徐秋影案件》《孫悟空的故事》等,當時識字少,許多是被故事情節所吸引。一次,看到姐姐借回了《鏡花緣》,立即被俠客奇異的故事吸引了。清人寫的,還是文言文,讀起來就是囫圇吞棗,知道個大概意思,看個紅火熱鬧。
上中學時,小伙伴神神秘秘的把我拉到一邊,說,“好書,**,誰也別告”,就把書塞到我手里。書斑駁陳舊,沒頭沒尾,裹在報紙里。又說:“《水滸傳》,只能看兩天。”書中英雄豪杰、劫富濟貧的故事一環扣一環,引人入勝,不忍釋手,廢寢忘食,總算沒有食言。
隨著“文革”的結束,許多書解禁了,山西省圖書館重新開放。上世紀70年代末,我排了一整夜的隊,辦理了一個借書證。圖書館各種書籍琳瑯滿目,視野一下開闊了。從此,借書走進了一個新時代,許多書可以一飽眼福了。文源巷成了我最常去的地方之一,我在那里吮吸著知識的養分。
借書時,首先在一組組分門別類的大木柜上,找到你要借書的目錄抽屜。抽屜里一根鐵絲串著卡片,一張卡片上記著一本書的信息。把信息抄在一張紙上,請圖書管理員找書。一本書最長能借1個月,否則,逾期每日違約金2分,所以,再忙1個月也要把書看完還上。那段時間確實讀了不少書,其實是缺什么補什么吧。
和我同崗位的馬錫崇,古詩詞知識豐富,有時聊天,不經意的,詩句就順口而出,形象生動,很有文采,自己有時似懂非懂,許多詩詞沒學過。于是,我重點就借唐詩宋詞。借下書就讀,就背,認真理解含義,體會意境。連上班乘車1個來小時也邊看邊背,堅持下來大有裨益。一次,在工作的推焦車上看到了我們丟失的一個滅火“工具”鋁飯盒,馬錫崇邊用手擦,邊說:“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我脫口而和:“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相視會心一笑,開始工作。
一次聽到侯寶林的相聲“關公戰秦瓊”,廣播里聽眾大笑,我也不知笑什么,又不好意思問。主要不知秦瓊是誰?后來聽說是唐代的,就借閱《隋唐演義》《中國通史》等書籍,自然就心里有數了。1982年讀了電大中文專業后,就根據課程需要讀,幾年下來,眼界大開。那時讀了不少中外名著,是讀書最多的時候,文史知識長進不少。
上學時,老師說,買書不如借書,借書不如租書,看來確有道理。現在條件好了,買本書,有時翻幾頁就放在了那里,總覺得不急,結果竟成了書架上的擺設。想想借書的歲月,也是令人懷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