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突然從忻州打來電話,老伴接電話后告訴我,“忻州市有兩位你的學生明天上午來看你”,雖然他們說了自己的姓名,但老伴聽不清楚。我又驚又喜,究竟是誰?沉思良久,難以釋懷。次日稍作準備,我懷著激動的心情,等待他們的到來。
客人來了。共有四人,三女一男。一位姑娘,一位中年男子,兩位中年婦人。聽兩位年紀大點的各自介紹,原來是我上世紀60年代初所教的學生,一位是檀娥英,一位是張汝清,憶當年,她們風華正茂,天真活潑,都是純潔可愛的少女,而今已是黑發變白、皺紋略顯的奶奶、姥姥了,都年逾七旬了。年輕的姑娘是檀的女兒,中年男子是檀的外甥,若不是她們道姓陳名,我真的認不出來了。
回憶我從教時,以“愛的教育”培育學生,視學生如子女,學習好的給以鼓勵表揚,學習差的進行個別輔導,不管好與差、優與劣,都一視同仁,從不打擊、歧視、挖苦、諷刺,對犯錯誤的同學私下個別交談,以理服人,以情動人。記得當時在教學中,我發現娥英同學有學習外語的天賦,我因材施教,告訴她學外語要聽說寫讀同時并舉,持之以恒,才能見效。她很機靈,經過半年的實踐,無論背誦還是提問,總是那樣順暢流利,成了班里學英語的佼佼者。
畢業后,她們倆杳無音訊,再沒聯系,如今50多年過去了,回憶我在忻中的一切,隨著時間的流逝,都已煙消云散。離久情疏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普遍規律,然而她們久別而能情感永存,太使我感動了,難得??!
50多年不見了,有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情,她們各自談往事,談人生經歷,語言樸實真誠。中午我特意設宴款待,遺憾的是我本是東道主,但她們一再講“您是我們的老師,怎能讓老師請學生呢”,無奈只好讓遠方來客做東。午宴后,我想留她們再敘,突然烏云遮天,大雨即將來臨,不能久留,匆匆道別。這正是:五十多年師生聚,歡聲笑語樂開懷。千言萬語訴不盡,情深如浪滾滾來。
這次相聚,我偶有所感,略有所悟。情感可以產生巨大的力量,令人鼓舞,催人奮進,它源于長期相處。時愈久,情愈濃,你幫我,我助你,情感的滋潤與延伸,讓對方刻骨銘心,永記心懷。
老師要把“愛的教育”放在教書育人的第一位。培養青少年愛心要足,耐心要夠,老師愛學生,學生必敬老師,如孟子所言“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時隔多年,學生專程從外地來看我,也許是我把愛的種子種在他們心田里的緣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