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兒子》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編寫教學設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個兒子》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個兒子》教學設計1教學準備:生字卡片。
教學時數:2課時
課前預習要求:勾出生字,生詞。標出自然段。讀熟課文。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你們都是爸爸媽媽的寶貝,爸爸媽媽都非常愛你們。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有關三個兒子的故事。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⒈檢查預習情況。
①分小組讀課文,比一比,看看哪組讀得又準確又通順。一小組讀1—2自然段。
②抽生說說你勾出了哪些生字,生詞?
⒉認記生字。
①師出示生字卡片,生借拼音齊讀。
②自由讀生字記住讀音,自己覺得難記的多讀幾遍。
③去掉拼音開火車讀。
④給生字找朋友,組詞。抽生說,師將詞板書。生再齊讀。
⑤記一記。同桌互說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記住生字的。
⑥用考一考,讀一讀等方法鞏固生字。
⒊朗讀感悟,理解課文。
①生字朋友能幫你把課文讀得更通順,更流利。咱們一起試試吧!齊讀課文。
②師范讀課文,生邊聽邊想:為什么老爺爺說他只看見一個兒子?
③自由讀課文二,三,六自然段,用橫線勾出三個媽媽說的話。
④抽生讀,其他人評價,讀得好不好,為什么?(前兩位媽媽自豪的語氣,第三位媽媽平穩的'語氣)
⑤師引讀,自由讀。
⑥聽課文八至十一自然段的朗讀,說一說,三個兒子在見到自己的媽媽在提水時,分別是怎樣做的?讀時語氣應有什么區別?
⑦比一比,看誰能通過讀表現出三位媽媽提水的辛苦。
⑧自由讀,齊讀。
⑨假如你就是那位老爺爺,你會怎樣說?(練習讀好老爺爺幽默,風趣而有意味深長的話)
⑩四人小組里兩人一組,互相評價,哪些句子讀得好,哪些句子需要改進。
⒋齊讀課文。想一想:讀了課文你懂得了什么?
⒌提出要求;倡議同學們從現在開始,每天至少為父母做一件事。
《三個兒子》教學設計2這是一篇閱讀課文。
第一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主要寫三個媽媽在井邊打水,一個老爺爺坐在旁邊的石頭上休息。兩個媽媽都夸耀自己的兒子如何好,另一個媽媽什么也沒說。她認為自己的兒子沒有什么個性的地方。
第七自然段至第十三自然段主要寫三個媽媽拎著很重的一桶水回家,這時她們的兒子迎面跑了過來。只有第三個孩子跑到媽媽跟前,接過媽媽手里沉甸甸的水桶。老爺爺說:“只看見一個兒子?!?/p>
這篇課文向我們展現的是母親與兒子之間的情感,認識到作為孩子就應關心父母、體貼父母。
2.理解課文資料,明白老爺爺說話的意思。
3.培養學生思維想象力。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教師說:三個媽媽拎著很重的一桶水回家,這時她們的三個兒子迎面跑了過來。同學們想想三個兒子會有什么表現呢
2.板書課題。
二、指導自學。
1.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
2.畫出不理解的詞,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
3.想一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三、檢查自學狀況。
1.指名讀課文,正音。
沉甸(di6n)胳膊(bo)
2.理解詞語。
個性:特殊,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
四、指導閱讀第一至六自然段。
1.默讀第一至六自然段。
2.從書中畫出三個媽媽說的話,出聲讀一讀。
(1)一個媽媽說:“我那個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誰也比但是他?!?/p>
(2)又一個媽媽說:“我那個兒子唱起歌來好聽極了,誰都沒有他那樣的好嗓子?!?/p>
(3)這個媽媽說:“有什么可說的,他沒有什么個性的地方?!?/p>
3.分組討論:她們的話分別是什么意思她們各自用怎樣的語氣說
(從“誰也比但是他”,看出第一個媽媽認為自己的兒子最聰明、最有力氣;從“誰都沒有他那樣的好嗓子”,看出第二個媽媽認為自己的兒子歌聲最好聽。兩位媽媽用夸獎,甚至夸耀的語氣說。從“他沒有什么個性的地方”,看出第三個媽媽認為自己的兒子和其他的兒子是―一樣的,沒有超出一般的。這位媽媽用平常的語氣。)
4.指導讀三個媽媽說的話,體會語氣。
采取分組練讀、群眾賽讀的形式。
五、鞏固:分主角有感情讀。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三個媽媽在打水時,怎樣說自己的兒子
(一個媽媽說:“我那個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誰也比但是他。”又一個媽媽說:“我那個兒子唱起歌來,好聽極了,誰都沒有他那樣的好嗓子?!绷硪粋€媽媽說:“他沒有什么個性的地方?!保?/p>
2.接下來發生什么事了
二、指導閱讀第七至十三自然段。
1.輕聲讀第七自然段,想:主要講什么
(1)完成填空。
一桶水可重了!水__________,三個媽媽__________,胳膊都了__________,腰也了__________。
(2)你從填上的詞語中體會到什么
(水桶里的水很滿,三個媽媽提著水很吃力。)
(3)假如是是你拎著這么重的水桶,此時你在想什么
(真想有人來幫忙……)
2.這時,迎面跑來三個孩子。他們各自有什么表現呢
(1)邊讀邊畫出有關句子。
A.一個孩子翻著跟頭,像車輪在轉,真好看!
B.一個孩子唱著歌,歌聲真好聽。
C.另一個孩子跑到媽媽跟前,接過媽媽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著走了。
(2)抓動詞,體會最后一個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A.找動詞。(跑到、接過、提著走。)
B.最后一個孩子是怎樣想的
(覺得媽媽個性辛苦。“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十分吃力。我來幫忙媽媽提水吧?。?/p>
(3)看到這個孩子的做法,他的媽媽在想什么一向跟在后邊的老爺爺心里在想什么
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充分說。(他的媽媽在想:我的兒子真是長大了。雖然比不上第一個孩子翻跟頭,比不上第二個孩子歌
聲動聽,但是他明白關心媽媽,明白幫忙媽媽分擔。老爺爺心里在想:只有這個兒子看到了自己的媽媽吃力地拎著水桶,主動地接過水 ……此處隱藏25819個字……媽的話只要稍加點撥,他們就能把媽媽的心情用朗讀來表現。學生還是學習的主體,放開手腳,讓他們自己去讀,去悟,會有更多的收獲。
交流三:(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第三個媽媽的話。:“有什么可說的,他沒有說很么特別的地方?!保?/p>
1、提出疑問:兩個媽媽都夸獎自己的孩子,第三個媽媽卻什么也沒有說,這是為什么呀?
2、找到情感共鳴:這個媽媽在說這話的時候會是怎么樣的心情呀?
3、你能用你的朗讀來表現嗎?
『設計意圖』:三次和文本的交流,把三個媽媽做了比較,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反應是多元的。對同樣的句子,不同的人肯定有他獨特的體驗,在不磨滅學生個性的前提下,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就是非常必要了。我設計這樣三次交流,除了讓學生用自己的理解把文本的含義進行表達以外,還設計了一個從“收”到“放”再到“收”的過程,讓孩子學會了學習方法,能根據方法自主學習。
(四)、自主發現,從細小見真情。
1、自讀發現:三個媽媽打完了水,走回家去,路上發生了什么事情?請小朋友自己去讀讀課文的7、8小節,想一想,你有什么發現。
2、交流反饋:師:讀了兩段話,你有什么發現?(水很重)
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水很重的?
你能用朗讀來表現出水的重嗎?
3、朗讀提高。
『設計意圖』:自主發現是這套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每個《語文園地》里都有“我的發現”這樣一個內容,經過快一年的實踐,感覺到孩子們的觀察發現能力已經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因此,這里設計了一個通過自主發現,領悟文章的深層含義的環節,從細小的地方發現水桶很重,更進一步發現兒子對媽媽的一片真情。
4、這樣重的水,三個兒子看見了,他們分別是怎么做的?請你去讀讀書,用筆劃出三個兒子的做法。
(五)、體會感悟,挖掘孩子內心的想法。
小朋友們,看到這樣的孩子,你體會到了什么呀?想說些什么?(學生自由交流)
『設計意圖』:為了盡快展示出課文中具有人文性的思想,。我在這里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環節,通過讀書,體驗,感悟,然后到了抒發自己想法的境界。這里的想法,主要是指孩子們真實的想法,不是虛假的,空浮的,鼓勵說真話,說自己心里想的話,允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
(六)、指明中心,升華主題。
1、自由表演:這時候,一個媽媽還和老爺爺發生了對話,請你和你的同桌一起準備一下,一個當媽媽,一個做老爺爺,來表演對話。
2、上臺表演:指名兩個組來表演。
隨即采訪:奇怪了,明明有三個兒子,老爺爺您怎么說只有一個兒子呀?
3、全班參與討論。提煉出中心:孝順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
4、拓展練習:這個媽媽還會和老爺爺說什么呀?你們能把故事編下去嗎?
『設計意圖』:合作在課堂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過同桌之間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讓孩子們親身體驗角色,對感情朗讀課文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自由朗讀以后,請兩個小組來表演,讓大家都來體會別人是怎么讀的,自己還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最后升華文章的主題:為什么只有一個兒子?全班討論,共同提煉出中心思想。
最后給課文補上空白,進行了一個拓展練習,同桌兩個人續編對話,讓本來處于模糊狀態的同學也能深切體會到作為一個孩子,要成為必須孝順父母,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孩子。同時,課堂上的閃光點也由這個環節而顯現出來,成為整節課的高潮。
(七)、小節課文,讀讀議議。
你認為該學習哪個孩子?為什么?
你覺得該怎么樣孝敬父母親?
『設計意圖』:我設計第一個問題,為了幫助孩子們理解正確的價值取向,理解三個兒子都很優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兒子”,在學生心里激起思維的火花,引導進行小小的辯論。設計第二、三個問題,出于聯系實際的生活,激發孩子們孝順父母的心愿,為課文的學習提供生活的保證。
三、教后反思:
“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覺得不必給二年級的孩子講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細摳文章的思想內容,只要在引導孩子們讀書的基礎上,抓住“明明有三個兒子在眼前,為什么老爺爺說只有一個兒子”這個問題,來引導孩子們去讀書,讀出神,讀出味。
1、閱讀教學生活化。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僅僅把自己對文本的感受、理解、體驗傳授給學生是不行的,教學應該是一種“導體”,讓文本與學生的感受、理解、體驗發生“碰撞”,產生火花,從這個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閱讀教學生活化要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進行生活教育,讓學生明白“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并磨礪人生。比如:在開始引入課題時,讓孩子們回憶“你的媽媽是怎么樣夸獎你的,她的動作和表情是怎么樣的?”從而導入課文“這里也有三個媽媽在夸獎自己的孩子,你去讀一讀”。這樣的閱讀教學貼近生活,并營造了一個民主的教學環境,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力(敢想、敢說、敢做),使學生對文本有了獨特的理解。
2、閱讀教學自主化。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新意識,創新精神,通過自讀自悟,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而交流研討是培養和考察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主要途徑。其目的在于引發學生交流研討的興趣,培養學生交流研討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讀自悟的環節以后,我都要設計一個交流的環節,用教師生動有效的課堂評價,學生充滿個性化,充滿生命活力的的語言,挖掘學生心靈深處想法,對文本的主題進行升華,把課堂教學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支配時間,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3、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里,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處于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因此,課堂上,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語言:“老師,我有個問題。”“XXX,我對你提個意見?!薄拔覍λ胁煌目捶?,我覺得……。”老師的語言也成了:“**你先來說說好嗎?”“能向大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嗎?”“你先等一等,讓別的同學先準備一下好嗎?”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熏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愿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學最后幾個環節的時候,學生爭論哪個孩子更好,向誰學習時,教師的引導地位沒有很好地顯示出來,在續編故事時,教師的引導、點撥還不夠到位等等。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要實現這樣大幅度的轉變,教師的角色需要至少發生這樣的轉變,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讓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