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沒有變化快。當我剛“觸電”微博,準備好好“播報天下”時,微信便如更加迷人的精靈闖進視野,并迅速地占據了我的手機生活。在逐漸遠離微博的日子中,與微信的愛恨情仇日益白熱化。
沒有字數限制,可語音通話,還可以發圖片和視頻。微信出生即有的多功能,如同魔法一下迷住了眾多微友。很快,我發現不僅可和單個朋友聯系,還可把一幫意趣、志氣相投的朋友拉在一起聊天。于是我忙不迭地建群,當上了一個又一個群友花樣百出地戲謔和恭維的群主,同時也被朋友或朋友的朋友拉到別的群,成為“粉絲級”群友,因為不少群里,總有一個或幾個認識或不認識的“大咖”級人物。
僅僅是聊天也夠乏味的,群是資源、群有力量,得充分利用這塊肥沃的妙土,做一點有益的事。我建的第一個群是“領頭羊戶外”,原本是為組織喜歡大自然的各方好友,不時出去撒歡一下,沒想到竟成為一股強大的社會正能量,獲得了美譽度。一個高三將要走進高考考場的學生突遇車禍躺進了醫院里,肇事者不知去向,家屬們為治療費發愁。從記者朋友那里獲得這個情況,隨即附上相關圖片在群里發出“愛心召集令”。回應是超速度的,群友紛紛50、100地發紅包,也有不少是“不留名”地按所留賬號直接轉款。群友又帶群友,不少群友是為了獻愛心入群,群友幾十人一下子擴大到幾百人。讓人感動的是,還有企業聯系,還有島外來電,還有要來掏現金說給成千上萬的。
為了一份信任,被激情與熱潮感染,那陣子手機時時發燙,走路也要聯通數據,睡覺也被響聲驚醒,忙個不停,及時公布捐贈信息、滾動播報傷者狀況。可謂忙得昏天黑地,不亦樂乎,當和幾位自愿加入的群友志愿者將短短一周募集到的10多萬元善款取出,送到醫院傷者家屬手中,看到那意外而感激的淚、致謝的笑,我為完成群友們愛的重托而自豪,也從心里感慨微信力量的無比強大,微信與群可以在生活中創造愛與感動、美與奇跡。
當地媒體很快報道了“領頭羊”,我的微信群也一下子成為了名群。后來想,幸好這是微信剛興起、漸熱時,當更多人用起了微信、微信信息和微群滿天飛時,微信的信用度卻一度下降了,不時可見“請為失蹤孩子獻愛心”、“請幫滯留瓜果買份單”,很快又有證明“失蹤”和“滯留”都是假,再有類似的“求愛”、“拉票”,我和其他用微信者一樣,總是心里先打個問號再打個感嘆號:是真是假?八成又是假!再往后,身邊很多人一看這類求助信息,便視而不見或直接刪掉。以至于真正需要幫助的,往往被愛心者忽略了。也看到有好友者發信息,不忘聲明一句“這是我的親戚”“我的某某”……微信真如世道,可熱也可冷,但無一例外,都是受風氣影響。
不管怎么說,微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了。圍桌而座,認識新朋友,不再像以前說“留下電話吧”,而是換成“加個微信哈”。單位開會、搞活動,也多是在工作群里發微信信息了,以前的電話和短信沒有了,這讓人要時時保證有“WiFi”可用或有數據流量,還有在早中晚不同時段看看微信。現在不是擔心手機沒電,而是擔心微信用不了。
生活被手機所牽,日子被微信所連。起初,是嫌微友少,在同一群里,不管識不識,都給添加。到后來,相識的主動求添加,也不敢積極了,慎重地選擇再給勉強加入。為什么?群友越來越多,各種信息、段子、圖片、視頻日增,空間越占越多越擠,運行越來越緩越慢,使用者的痛苦也慢慢襲來。到我的微友增加到5000上限時,每有人當面說“加我一下微信”,那就必須要刪一個微友,這種痛就像割肉般的,但終究得不怕痛地割。當手機上再一次出現“內存已將滿,將無法運行”時,又不得不痛下狠心,將微信所有記錄抹去,包括曾經想永久保留的,但不久又有此類夢魘般地提示,只好把微信卸掉重裝,總算騰出一點空間,繼續“玩”微信。如此折騰,有時甚至想起了書信的美好,可留下一份珍貴的記憶。
當群主也不容易,群友生日、獲獎、找到對象或生娃了,都得像線下世界一樣祝賀,當然得帶頭發紅包。有時看到群里太冷清,也得活絡一下氛圍發紅包。日久,發紅包便成一種習慣。微信已綁上了銀行卡,直到有一天,不,直到最近,愛人發現存款莫名其妙在這一年里少了上萬元,追蹤到最后才知是“微信惹的禍”,遂“松綁”,還將卡沒收,才驚醒“微信也是吃錢的貨”。為了少些被呼叫“群主發紅包”,接連解散了幾個群。還為了減慢“爆棚”的速度,又咬牙退出了很多群。
無論怎樣“減法”動作,還是擔心空間不久又將滿。好吧,新年來臨,計劃重購內存更大的手機。因為微信,改變了對手機的消費觀。以前換手機,是考慮款式、檔次、是否智能等為了“與時俱進”,現在只是單項“要換,就換個內存大的,最好有幾百、上千G的”。與微信的故事很多、磨擦很多,衍生的喜與憂也不少。但無論如何也明白,在都市生活或許在如今的農村也是,手機時代,是無論如何離不開微信了,就像人離不開空氣陽光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