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老同事丁順兆將他發表在愛休寧信息網上的詩篇《抗疫線上黨旗紅》發到了朋友圈里,一時點贊蜂起。
軍人出身的阿兆,下筆如號令大軍集結,行文如揮師千軍萬馬:從5月13日疫情突發,縣委縣政府連夜緊急部署實施靜態管理,到5月14日零時全城摁下暫停鍵;從各部門各單位領命連夜動員,所有在職人員迅即奔赴封控崗位,到“把臨時黨支部建在小區的門口”,“把黨旗插到群眾的身邊”,讓一張覆蓋全區域的網格式戰斗堡壘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最需要的地方;從全縣中小學教師一面履職站崗執勤,一邊不誤線上教學,到四面八方馳援黃山,兄弟區縣助力休寧——全景式、全方位地再現了抗疫戰場的壯闊景象。詩作浩浩蕩蕩一瀉千里,通篇大氣磅礴酣暢淋漓;如聲聲軍號劃破夜空,如滾滾鐵流開赴戰場,如江河奔涌一往無前,如勝利軍旗插向四方…… 讀之愈發感受到阿兆不變的軍人底色,豐富的大愛情懷。
由此,也引發我回想起在封控的那些日子里,自己的目睹耳聞和點滴感受。
5月13日深夜,休寧縣宣布自5月14日零時起,對全縣實施靜態管理,實施村(小區)封閉管理。從那時起直到月底,一批又一批全縣各鄉鎮的無癥狀感染者及密接者,被陸續送往外地隔離。16日,休寧縣劃定14個封控區、14個管控區——此外區域為防范區;我之所居鳳凰花園,為管控區。18日,開始要求我們“足不出戶”。23日起,休寧縣無新增無癥狀感染者,實現社會面清零;“26日有望解封”的傳言不脛而走,人們覺得解封有望,歡欣鼓舞。不料25日早晨一覺醒來,一根悶棍打過來:管控升級——要求“足不出戶”、“小區不進不出”。人心剛剛冷到冰點,豈料26日零時,休寧縣又宣布解除靜態管理管控措施——讓我們簡直難以相信自己的耳朵!然而這“解除靜態”實施起來,也就是開始分區逐步結束靜態管理;“重災區”海陽、萬安、齊云山、溪口仍“封態”依舊——令我們倍覺黯然。30日早上,忽聞6月5日有望解封,女兒高興得立馬戴上個手套跑到院子里抓了好幾只蝸牛。31日又是一盆冷水澆下來:縣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出臺的一個通知明確,“重災區”一些區域、場所仍實行“足不出戶”、“小區不進不出”,鳳凰花園在內。這就意味著,相當多的地方都解封了,唯有包括鳳凰花園在內的極少數地方還封著。陰影總是揮之不去——6月3日端午節,就在如此心境中度過。鳳凰花園解封,是在6月5日零時。那一刻的大門口,要出去和要進來的車輛,都排著長長的隊——好多人都已經好些天沒有回家了!“舍小家為大家”,真不是一句空話。
至此,鳳凰花園共計封控22天;其中足不出戶18天,上門做核酸檢測11天。“解封”凡數回,乃真解。
回想封控時日,感慨良多;諸多難忘之事,不書不快。
那些日子里,全縣機關單位均分包小區全天候值班,三人一班、每班六小時輪換,很辛苦的。2020年開春那場疫情襲來時,我還在職,也參與過這樣的值班,有過感受。
那些日子里,小區里最親切溫馨的聲音,是每天早晨志愿者電動車小喇叭的巡回呼喊:“大寶貝、小寶貝、老寶貝起床了,我們上門做核酸了!”
那些日子里,無論白日夜間,最耀眼的顏色,是白色——“全副武裝”的“大白”,天天到小區來為我們做核酸檢測。記得封控第一天上午在小區廣場上做核酸檢測時,隊排得老長,快輪到我時已經臨近中午。只聽得一位中年女同志跑來問那位正在掃碼的志愿者,“小伙子不吃飯怎么行哪?”小伙子一面忙著手里的活兒一面紅著臉微微一笑:“沒人來換我,大家都忙。人還這么多,再等一下吧。”如此默默奉獻,令我不禁肅然起敬。
這些“大白”和志愿者每天都來得很早。他們中有些還是屯溪的“援軍”,每天早上4點鐘就起床了。他們一天又一天地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頂著烈日冒著風雨,不厭其煩地反復忙活,其辛苦勞累顯而易見。因而每次做完核酸檢測,我們都不忘說聲“謝謝”。
從5月26日起,每日核酸檢測都是上門做了。“大白”們一隊一隊分頭行動,挨家挨戶上門服務。有一天早晨下著大雨,他們正好來到我們排屋這邊。望著他們撐著雨傘忙來忙去,真令人感懷難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老同事李巧紅,在一次核酸檢測后熱情邀請“大白”在自家門前合影留念,而后發到朋友圈,盡道感激之情。
那些日子里,騎著電動車在小區里忙著為各家各戶送菜送物上門的志愿者,也同樣讓人感激不已。大家體貼志愿者手提肩扛、樓上樓下地為自己送貨上門的汗流浹背和腰酸腿疼,紛紛表示購物當是必須,盡量少買為宜——人心都是肉長的。
那些日子里,由于先前本著“冰箱塞滿,心里不慌”的理念,備下了足夠半個月的食物,故而就“吃”而言,封控之后桌上飯菜并不見得比平時遜色多少。然而風雷老弟——我連襟的弟弟不知此情,專門打電話要給我們送菜過來——惦記著我家吃飯的人相對多點,又有高齡老人,就打算把自家的菜分出一些給我們。我們自然謝絕了;但這份在困境中要省下一口分給我們的情義,著實令我們感激之情無以言表。封控剛過十天,我家冰箱里“坐吃山空”差不多了的時候,城郊的農家親戚輾轉送來了青菜、筍子、小南瓜等好些新鮮蔬菜——真是雪里送炭啊!此后,他們又兩次送菜過來,使我們倍感暖心。解封前后,屯溪姨媽也幾次打電話要送菜過來,我們都謝絕了;端午節那天上午,表弟終于還是開車送了好多菜來。那時,我們已經可以到大門口去提東西了——不必麻煩志愿者了。如此記掛,親情使然啊!
那些日子里,院子里先是月季花盛開,火焰一般鮮艷奪目;再是梔子花綻放,皎潔純凈素雅芬芳——都仿佛在一夜之間。5月29日一場暴雨過后,前一天才剛剛種下的向日葵,居然頑強地存活下來了。如今,身形單薄的它依然在堅挺地成長。這就讓我有理由相信,“驕陽育得精神秀,沃壤滋來體態豐”,定然在明天。此景此情,使我的“靜態”之心不禁為之一動,眼前也不覺因之一亮。
目前,說是解封了,實則6月5日以來至今,小區一直只有一個大門供車輛行人掃碼出入,其他四個小門仍然封著。被送往外地隔離的人們,不斷結束隔離被送回家來,繼續居家隔離觀察。這種必須每日上門做核酸的門戶,當然一直在遞減。不過兩天前聽說,在外地隔離的人還沒有完全回來呢。看來,頭頂上這點殘留的陰云,一時還難以驅走。
忽然想起,也就在前兩天傍晚到橫江公園散步時,不是看到有一輛江蘇的旅游車停在路邊嗎?一些游客正在流連觀賞夾溪河畔的絕美風光:沐浴滿天紅霞,感懷從容夕陽;腳下蜿蜒溪水,對岸滿目青山……
——驅除頭頂上這點陰云,還能有幾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