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說課稿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孔乙己》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孔乙己》說課稿1一、教材分析
《孔乙己》是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小說單元的第一篇,本單元著重欣賞小說的人物形象。本文寫于1918年冬,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后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文章以極儉省的筆墨和典型的生活細節,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封建科舉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形象,意在表達“一般社會對一個苦人的薄涼”。
初四學生對小說體裁并不陌生,但還只停留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層次,上升不到對小說這種文學作品的賞析層次。因此制訂的教學目標是:①了解一點小說的表達技巧知識。②在對比矛盾中感受孔乙己的變化,揭示孔乙己悲劇的社會原因。教學重點是目標①,教學難點是目標②。
二、教法學法
學習本課,將運用情境體驗法和點撥指導法,指導學生運用選點比讀法和合作探究法來學習本課。
三、教學過程
矛盾和差異能幫助學生抓住文本的縫隙,彌合學生的認知盲點。所以,教學設想是:通過展示孔乙己檔案卡、了解一點小說的表達技巧知識、在對比中感受孔乙己的變化、從矛盾中揭示悲劇的原因等四個方面的學習活動,來完成教學內容。
1.導入新課:
據魯迅先生的朋友說,魯迅先生對他小說中的人物,最喜歡的是孔乙己。魯迅先生為什么最喜歡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樣的鬼斧神工之筆來塑造這個苦人兒的形象的呢?魯迅寫孔乙己悲慘的一生,是命運的悲劇,性格的悲劇,還是社會問題的悲劇呢?學完課文,就會得到正確的答案。
2.學習活動一:展示《人物檔案卡》。
速讀課文,注意“頹”等字的讀音和寫法,掃除文字障礙,并填寫人物檔案卡。檔案卡的內容包括,姓名、性別、籍貫、出身、學歷、專長、嗜好、主要事跡經歷等。尤其主要事跡經歷,能迅速地理清小說的6個典型的生活細節。
2.學習活動二:了解一點小說的表達技巧知識。
從小說欣賞的層次看本課,幻燈出示,教師介紹,學生積累。
出示的內容包括:故事背景:清朝末年。主角:孔乙己。場景:咸亨酒店。視角:兒童視角。看客設置:短衣幫等。故事氛圍:笑。人物特征:長衫,語言,手。
說到兒童視角,可以聯系學過的《最后一課》《我的叔叔于勒》等篇目,思考兒童視角表達的.價值,是“寄予作者對美好人性的呼喚”。
3.學習活動三:在對比中感受孔乙己的變化。
讓學生對第四段出場和第十一段退場進行選點比讀,先獨立思考圈點批注,然后分小組交流研討,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從拿錢的動作由“排”到“摸”的變化、手的功能的變化等,感受孔乙己的變化;從不變的是眾人的“笑”,笑聲中出場,笑聲中度日,笑聲中死去,引導學生感受孔乙己命運變化社會根源。
從這些細節的表達效果,引導學生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4.學習活動四:從矛盾中揭示悲劇的原因。
跳讀課文,發現矛盾點,進行質疑,在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依據“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引導學生關注他的特殊身份,他是一個邊緣人、病態人,對這樣的人魯迅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依據“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引導學生體會魯迅文章里常有的非語法性修辭手法,這句深含著對孔乙己命運的思考,不確定中有確定的因素。
依據“對于孔乙己的不幸大家不但沒有同情還總是笑”,通過資料助讀,引導學生關注魯迅的創作動機。助讀的資料是:孫伏園說,他曾聆聽過魯迅自己講述他創作《孔乙己》的動機,“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于苦人的涼薄”。本文被收在小說集《吶喊》中,吶喊的是麻木的國民性,揭示的是民族的傷疤。
作業:發揮想象,以《孔乙己中舉》為題嘗試寫一篇小說。
《孔乙己》說課稿2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孔乙己》,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第一點、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課是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4單元小說之林主題中的第一篇課文。在眾多的作品中,魯迅坦言他最喜歡自己的小說就是《孔乙己》,由此可見這篇小說的文學性和思想性及具有的重要的語文教學價值。難怪,時間上,從過去到現在,無論教材如何變幻:空間上,在語文課程標準統領下的眾多版本的語文教材,都將《孔乙己》這篇小說收入其中,并且位于第四單元小說之林中的第一篇。有人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而孔乙己不僅是例子,更應是例子中的典范,即使吳敬梓的名篇《范進中舉》在編排的時候已無法與之媲美。
第二點、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計
教學目標4個:
1、積累重點字詞;
2、學習通過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方法來刻畫人物的寫法,把握人物性格特征,體會人物形象的深刻內涵。
3、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及當時世態的炎涼。
4、引導學生深入解讀人物的生命狀態,傾聽作者對生命的吶喊,聯系現實,關照自己以期提升學生的生命品質。
根據教學目標結合本單元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點,確定這一堂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及當時世態的炎涼。難點是引導學生深入解讀人物的生命狀態,傾聽作者對生命的吶喊,聯系現實,關照自己以期提升學生的生命品質
二、學情分析
①我班學生的語文基礎較差②學習語文的觀念、方式、方法較落后③學習語文的能力較弱,語文的素養較低
三、說教法
本文篇幅較長,作者的文風冷峻意味深沉,再加上小說的背景和小說所反映的社會現實距離學生生活較遠,這些因素增加了教學的難度。為做到長課短教,降低難度,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我們借鑒了初一入學時填學籍表的做法,讓學生在感知文本的基礎上,進行充分的合作探究,以期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自主性,形成師生間、生生間立體交流與互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其次就是播放孔乙己的視頻朗讀,設置情境,以期達到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教學效果。
四、說學法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正是實現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的目標。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共同發展。學法具體如下:
1、 朗讀揣摩表演法:指導學生朗讀表演,仔細揣摩含蓄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深刻理解人物形象。
2、 合作探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挖掘文本意義。
五、說教學過程設計
( ……此處隱藏18102個字……會作品以笑寫悲的藝術手法。
3、能力目標:
①能通過肖像、語言、動作來刻畫人物的性格;
②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小說的能力;
③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五、確立重難點的依據。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生的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立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象。根據以上理論及我教的班級的現狀,
六、重難點。
我把以上目標均作為重點,根據學生不同層次確定為難點。
七、如何突破重難點。
那么,我是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的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的培養,因材施教。第三,以“笑”為突破口,創設問題情境,達到深入淺出情境教學的效果。
八、確立教法學法的依據。
以新大綱“教學中在重視的問題”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及教材特點為依據,采取以下教學法進行教學:
1分層次教學法。
2目標導學法。
3教師“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學生“自主式”的分析歸納法。此種教學法著眼于學生的能力訓練、著眼于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著眼于學生知識的積累。
教學媒體:采用電腦課件輔助教學
九、預習
1、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
2、勾畫、圈點、作批注、摘抄名句(習慣的培養)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注意不同人物身份要讀出不同的語氣)
十、教學設想:
1、以“笑”為突破口,組織安排教學全過程。
2、分層次教學,以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1、導課
據魯迅先生的`朋友說,他對其小說中的人物,最喜歡是孔乙己。魯迅先生為什么最喜歡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樣的鬼斧神工之筆來塑造這個苦人兒的形象的呢?你們認真讀課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說,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問題的悲劇,那么,魯迅寫孔乙己悲慘的一生,是命運的悲劇,性格的悲劇,還是社會問題的悲劇呢?下面我們就從課文中尋找答案。
這樣導課的優點是這樣不圍繞課文內容本身,而借課題以外的與課文有關聯的某些內容發問,巧設懸念,由遠及近,引入新課,不僅過渡自然,而且所述問題正是學習《孔乙己》的一些本質問題,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創作方法和孔乙己這個形象的典型意義。另外也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的期待欲,同時也能讓學生在教學的起始階段就保持對課文內容的審美注意,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實施。
2、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其代表作有:《吶喊》,《彷徨》,《朝花夕拾》 ……
同學們都知道,魯迅除了擅長寫小說,還擅長寫雜文,魯迅的雜文象匕首,象投槍,對反動派進行無情的揭露,鞭笞。因此,他對反動派左邊一巴掌,(18)右邊一巴掌(81),合起來為魯迅的出生年(1881)兩巴掌加起來是(36),即魯迅死于(1936)年。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說集,共收入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間寫下的14篇小說,記憶口訣如下:
狂人孔乙己在明天吃藥,阿Q在故鄉講頭發的故事,兔和貓為了一件小事鬧了一場風波,端午節看社戲,刷的一道白光,原來是鴨的喜劇。
3、 寫作背景
《孔乙己》寫于1918年冬天,最初發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后收入小說集《吶喊》。這是魯迅創作的第二篇白話小說,也是他繼《狂人日記》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義的小說。《孔乙己》寫于五四運動前夜。當時,陳獨秀、李大釗正以《新青年》為陣地,領導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向封建主義、孔孟之道進行猛烈的抨擊。
4、字詞教學
5、分角色朗讀課文,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考慮以下幾個問題,教師幻燈打出。
6、分層次教學
教師提示:1、衣著可笑
2、名字可笑
3、動作可笑
4、神態可笑
5、語言可笑
6、事情可笑
A:從文中找出有關語句。
B:這些笑說明了什么?
C:從這些可笑的地方,反映出孔乙己怎樣的性格特點?
教師提示“我”,眾人,小孩,掌柜
A:分辨他們的笑有什么含義?
B:從他們笑的含義中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征。
C:從中挖掘出孔乙己悲劇的根源。
分層次教學的優勢:
根據我所教班級的現有基礎,特劃出三個層次:
A:20%左右的學生對學科基礎較差,或學習態度不端正,或學習方法不良,而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作為A類層次對待。
C:30%左右的學生對語文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基礎知識較扎實,對所學知識有一定遷移能力,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創新能力,因此作為C類層次對待。
B:50%的中間生作為B類層次對待。
教學目標分層
課堂教學分層
作業訓練分層
考試評價分層
層級由本人自愿,老師衡量而定,但此種分類是動態的,課堂上教師可以適時調整,這樣分層次教學可以使學生們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受表揚的機會,人人有不同程度的收獲,從而有效地激發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6:歸納板書
孔乙己是一個特殊人物,正因為如此,他成了人們取笑的對象。他被笑聲包圍,這恰恰就是人物的可悲。人們不無惡意的取笑,正如一支支利箭刺向他,人物悲劇命運的社會根源不言而喻。
7、 小結
“笑”是作者進行人物塑造的一種藝術手段。小說以“笑”為線索,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在笑聲中茍活,最后在笑聲中走向死亡。小說對各種人物的笑,描寫越是生動,越是具體,我們就越是感到悲涼。這樣讓悲劇在喜劇的氣氛中進行,以“喜”襯“悲”,更增強的小說的悲劇效果。
教學的預期效果
希望學生通過這節課,能體會作品以笑寫悲的藝術手法。
另外,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訓練,如說話、概括、表演、創造性思維能力等。
1、作業
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興趣有針對性的布置,不作統一要求。
1)創作課本劇,
2)發散性思維訓練。
3)寫作訓練,
2)題目:《孔乙己離開酒店以后……》
《20xx版孔乙己》
要求:不改變原小說的主題,充分發揮想象,
通過肖像、語言、動作來刻畫人物的
性格。
字數:300字以上。
3)內容:通過肖像、語言、動作來刻畫一個你熟悉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