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從憤青到勵志帝,逆襲的傳奇故事
在1872年3月12日的一天,曾國藩在李鴻章為他精心挑選的兩江總督府里平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然而,他的名字和他的故事,在接下來的140年中被不斷地探索和評價。與那些成就一番功業、擁有顯赫家世或卓越才能的偉人相比,曾國藩似乎并沒有什么優勢。他的人生之路常常被視作一種教科書式的典范,讓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這位內圣外王的中興名臣,也可能是老奸巨猾、扼殺希望的小人。在他身上,被疊加了無數重相互矛盾的標簽,從一個才學平庸但內心強大的“憤青”,到位高權重、匡扶清室的“一哥”,他的故事讓人們感嘆不已。
曾國藩的人生并不輕松,他開始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滿于當時官場上的虛偽和腐敗。他在日記和書信中表達了對仕途無聊的心情,并建議皇帝進行更深入的人文交流。這份提議雖然遭到了朝中的嘲笑,但也引起了咸豐皇帝的興趣。盡管如此,他依舊得罪了一些權貴,最終不得不逃離北京,以避免陷入更加艱難的地步。
直到他回歸湖南,曾國藩才逐漸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當他再次出現在長沙時,他已經變得幾乎不可認出了——一個謙遜且愿意傾聽別人的意見,而非之前那種固執己見的人。在一次又一次嘗試之后,曾國藩最終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并以此而受到贊譽。
1864年的7月21日,當九弟曾國荃帶來了攻克天京的捷報時,對這個消息,除了喜悅之外,還伴隨著恐懼,這種恐懼來源于對官場復雜黑幕不確定感。而隨后慈禧太后的嘉獎,使得曾國藩達到人生的巔峰——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保賞雙眼花翎。但即便如此,在1972年3月12日結束生命前夕,他仍然處理的是派遣中國學生留學的事務,這也是他的最后公務之一。
可以說,即使是像曾國藩這樣的“勵志帝”,面對殘酷環境下的政治斗爭,也難逃悲催命運。更多關于勵志人物,請訪問http://www.li96.com/lizhire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