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章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十二章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論語十二章教案1【學習目標】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論語》,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二、翻譯文句,積累重點詞語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點難點】
重點:目標二
難點:目標三、目標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課時數】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論語》是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等諸多方面,為歷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我們可以辯證學習,學習其中的精華。
二、預習檢測
1.復述孔子及《論語》的相關常識要點。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孔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于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 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2.朗讀選文。
三、研習文本。
(一)自主學習
請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自主翻譯選文,在課本上標注重要詞語,并針對選文的內容作批注。疑難問題,做好記錄。
(二)合作解疑
1.請在小組內交流學習成果,以段落為單位,逐詞解釋,口頭翻譯,每人主講一段。
2.請提交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討論探究,嘗試解決。
3.仍未達成一致的疑難問題,由提交者統一在全員解疑環節提交求解。
【參考譯文】
(1)孔子說:“君子吃東西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對工作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接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并向他學習,糾正自己的缺點,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
(2)孔子說:“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么對待禮儀制度呢?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么對待音樂呢?”
(3)孔子說:“早晨能夠得知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
(4)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懂得小利。”
(5)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
(6)孔子說:“質樸多于文采就難免顯得粗野,文采超過了質樸又難免流于虛浮,文采和質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才能成為君子。”
(7)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剛毅,因為他肩負的任務重大而路程遙遠。把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任務,難道不是重大嗎?到死方才停止下來,難道不是遙遠嗎?”
(8)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平整土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繼續,還是要自己去干的。”
(9)孔子說:“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憂愁,勇敢的人不畏懼。”
(10)顏淵問什么是仁。孔子說:“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走到禮上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有仁德。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是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德的具體途徑。”孔子說:“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事不聽,不合禮的事不言,不合禮的事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
(11)子貢問道:“有一個可以終身奉行的字嗎?”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12)孔子說:“學生們為什么沒有人學詩呢?詩可以激發心志,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培養群體觀念,可以學得諷刺方法。近則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來侍奉父母;遠可以用來侍奉君主,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三)全員解疑
由各小組提出疑問,全班同學和老師一起解決問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二、文本探究
(一)請概括各章所蘊涵的道理。
1、小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蘊涵的道理。
【明確】
(1)孔子認為,作為一個君子,為學要修身養性,安貧樂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斷向有道之人學習,做事要勤勉,要盡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議論“什么是好學”,四句話,前兩個方面說不要做什么,后兩個方面說要做什么,做到這四點就是好學。凸顯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質為基點的教育思想。
(2)孔子講了仁與禮、樂的關系,指出禮、樂的核心與根本是仁,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么禮、樂的問題。人而不仁,禮對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樂對他有什么用?這里即是說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禮樂的。
(3)闡述了孔子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為追求真理而獻身的犧牲精神。真理,是每個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標,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4)闡明了孔子關于君子與小人不同的義利觀。小人追求個人利益,而君子亦會追求個人利益,但會先考慮所得是否合于道義,以義為原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養的一種方法,經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雜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點,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說明在一個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學問,提高道德修養的過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與質的合理互補關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與質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只有文、質雙修,才能成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認為讀書人應該具備剛毅的品格,因為只有具備了這種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廢,才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8)孔子運用“堆土成山”與“填土平地”這兩比喻,說明了功虧一簣與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勵自己和學生們,無論是做學問,還是為人處世,都應自覺自愿地堅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廢,只會前功盡棄,留下終身遺憾。
(9)孔子認為,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智、仁、勇缺一不可,它們是君子的.基本品質。有智慧的人能將事理看得明白透徹,所以不會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樂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憂慮。有勇氣的人不畏懼困難,見義勇為,所以不懼。
(10)孔子闡述了 ……此處隱藏40139個字……夏說:“廣泛地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并且能多考慮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三階段:合作探究
根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小組內合作研討,概括每一章所講的內容。
第一章:第一句講學習方法。第二句將學習樂趣。第三句講為人態度,屬于個人修養范圍。不斷溫習,(知識)方能牢固,學習之樂;志同道合的人遠道而來,切磋促進,人生之樂;自求長進,不怨他人,提高修養。
第二章:討論思想品德修養。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于師,“習”則熟之于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由此可見古代治學之人非常重視思德修養。
第三章:講的是不同年齡階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討論學習方法,說明了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
第五章:討論正確的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學習與思考想結合,方能所得。
第六章:討論思想道德修養,顏回清平樂道的高尚品質。
第七章:講正確的學習態度。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彌補不足。
第八章:講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應樂在其中,不羨慕、不貧圖不義之財。
第九章:講的是要學習別人好的地方,借鑒別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點。
第十一章:用國家的帥將與一個人的志向做對比,說明立下大的志向,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十二章:一個人,要有大志,還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較大的收獲。
第二課時
第一階段:學情診斷
1、導入:
上節課我們從《十二章》學到了很多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識。這十二章的語言都很簡練,但卻蘊含著非常深刻的道理,學習后,每個人都會受益匪淺。此外,《論語》是處成語最多的文化典籍,我們就更不能小視對這篇課文的挖掘。接下來,我們就繼續學習它。
2、準確翻譯句子。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3、檢查課文的背誦情況。
第二階段:自主探究
試按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品德修養將課文中的句子進行分類。
1、學習方法:
(1)學而時習之。
(2)溫故而知新。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學習態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3、品德修養: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乎吾身。
(3)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第三階段:合作探究
通過本文的學習,你能救本篇課文的.寫作特點及對后世的影響,談一點自己的看法嗎?
1、寫作特點:
(1)語言簡潔、含蓄雋永。語錄體是《論語》文體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記錄孔子的只言片語,或是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對話,都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達卻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學習。
(2)《論語》的文學色彩在于表現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數語中,蘊含著一個為人師者的胸襟、風范,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一個師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影響:
《論語》這種在對話中說理的形式,直接影響了先秦說理文的體制;言近旨遠、詞約義豐的說理,形象雋永的語言,使它成為先秦說理文主要的形態。
論語十二章教案15學習目標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一、預習檢測
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關知識,記住知識要點。
1、孔子:
2、《論語》:
3、注音
說、論、省、逾、罔、殆
慍、簞、堪、肱、篤
4、重點詞語理解
時習:慍:
信:傳:
立:天命:
耳順:罔:
殆:逾:
川:樂(之者):
曲肱:于我如:
焉:斯:
篤:
二、自主學習
讀注釋翻譯全文,分組提出疑難語句,供師生當堂解決。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譯: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
二、交流展示(略)
三、檢測反饋
1、填空
《論語》是一部______體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輯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宋儒把《論語》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稱為“四書”。
孔子,名叫孔丘,字子路,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之一。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愛和修身。在政治上,他主張君主應該以身作則,用道德行為來影響百姓;同時鼓勵人們放下成見,積極出來做事,為國家社會做出貢獻。孔子還開創了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三千人,其中六十四人身通六藝。歷代統治者都把他視為至圣先師,尊奉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