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設計方案
為確保事情或工作順利開展,通常需要預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的內容多是上級對下級或涉及面比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帶“文件頭”形式下發。那么方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教學設計方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數學教學設計方案1課題名稱《認識鐘表》
移秀蘭 溱潼中心小學
一、概述
·小學數學一年級
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84、85頁一課時 · 認識時針、分針、整時、大約幾時 · 認識鐘表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
2、過程與方法:發展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按時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初步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本單元在學生掌握20以內數的基礎上,聯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認識鐘表面上的整時和接近整時。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識鐘表的經驗,但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也有些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時間觀念差,對鐘表的知識感到陌生。這就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識鐘表的方法,同時,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培養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設計理念:設計本課時力求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整堂課都以學生自主探究和活動為主,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親自體驗,認識鐘表。擬在本課教學中體現以下幾點: (一)知識呈現生活化:“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理念之一。新知從生活中自然導出,使學生初步感知“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使數學課堂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
(二)學生學習自主化: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認識鐘表面、認識整時刻、判斷大約幾時等,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的探索過程中自主獲得。
(三)學習過程活動化:新課程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方式,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
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激起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與欲望,使學生總能處于一種新奇、興奮、快樂的活動氛圍中,親自實踐,大膽探索。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教學準備:課件,鐘面模型等。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我們,什么時候起,
什么時候睡)。師:猜猜它是誰?
教師通過猜謎語,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興奮感,營造了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氣氛。 2、課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鐘,教師提問:你們喜歡它們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揭示課題:是啊,鐘表不僅外型漂亮,還可以告訴我們時間,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鐘表的知識。
(二)動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識 1、認識鐘表
設計這一環節時,我注重給學生提供觀察與思考,發現與表達的空間,注重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機會,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先讓學生觀察鐘面,看看鐘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小組交流
學生匯報觀察結果,教師板書:時針 分針 12個數 2、教學整時
這一環節在教學形式上應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因此在課堂中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于自己的思維拓展空間。
出示3時的鐘面,讓學生說說表示的是是什么時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再出示1時、4時、6時的鐘面,讓學生說說是什么時刻,然后再提問:1時、4時、6時的鐘面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針都指著什么數?你能用一句話說說看整時的方法嗎?
小組討論看整時的方法,通過討論發現學生個性化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連一連:學生口頭回答鐘面時間,鞏固看整時的方法
說一說:將整時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里,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將鐘表知識與實際生活自然地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大約幾時
出示7時、7時不到和剛過7時三個鐘面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三個鐘面的時間
小結:一個是7時不到,一個是剛過7時,我們把它們都叫做大約7時 師追問:這兩個都是大約7時,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個是7時未到,一個是剛過7時 說一說:讓學生說出鐘面上大約是幾時 (三)鞏固練習
1.畫一畫:先讓學生通過觀察判斷出缺少的是時針還是分針,再借助直尺畫出鐘面上缺少的針,這里還要提醒學生注意畫時針和分針的區別。
這一環節通過讓學生發現、思考、討論有挑戰性的.問題,了解時針每天要在鐘面上走兩
圈,所以一天要走兩個10時,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出示兩幅表示10時的圖,讓學生觀察,看能提出什么問題?通過觀察學生發現兩個都是10時,但不一樣,一個是上午10時,一個是晚上10時。
提問:一天有幾個8時,幾個9時?
3.撥一撥:學生在鐘面上撥出自己起床和睡覺的時間,然后同桌的同學說一說,要求說完整。教學這一環節時,教師順勢教育學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時間,養成按時起床按時睡覺的好習慣。
根據兒童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如幾時起床,幾時睡覺,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 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對時間的觀念,聯系了學生生活實際,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四、全課小結。
教學內容與
教師的活動
媒體的運用
學生的活動
教師進行邏輯選擇
七、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利用多媒體組織教學,有效突出了重點,分解了難點;多媒體介入了學生感興趣的鐘面,激起了學生說的欲望。課堂效果顯示學生能較靈活地運用自己小結出的方法進行練習。課后反饋反映出學生通過語言項目的學習,對認識鐘表已經基本理解,包括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大多數學生掌握良好,由練習反饋也可知。
八、幫助和總結
教師的作用就在于引導學生如何更有效地學習新知,盡可能將學生的學習效率最優化;同時教師還需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環境,如借助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交流、 ……此處隱藏14857個字……,只需要一步計算;
b、實際每小時走的千米數是已知的。原計劃每小時走的千米數是未知的,需要兩步計算;
c、實際每小時走的千米數和原計劃每小時走的.千米數都是未知的,需要三步計算。
3.教師質疑:對于不能一步直接求出結果的應用題,我們應該怎樣進行分析呢?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試著分析b、c量道例題。
4.教師總結:從上面這組題我們可以看出,復合應用題都是由幾個簡單一步應用題組合而成的。在分析數量關系時我們可以從所求問題出發逐步找出所需要的已知條件,直到所需條件都是題目中的已知的為止。
5.檢驗應用題的方法。
我們想知道此題目做的對不對,你有什么好辦法嗎?
(1)按照題意進行計算;
(2)把所求得的問題作已知條件,按照題意倒著算,看最后結果是否符合題意。
三、鞏固反饋。
1.解答并且比較下面兩道應用題,說說它們之間有什么區別?
(1)時新手表廠原計劃25天生產手表1000只,實際每天生產50只。實際比原計劃提前幾天完成任務?
(2)時新手表廠原計劃25天生產手表1000只,實際比計劃提前5天完成任務。實際每天生產手表多少只?
2.判斷:下面列式哪一種是正確的?
(1)一個修路隊要筑一條長2100米的公路,前5天平均每天修240米,余下的任務要求3天完成,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A:2100-24053B:(2100-240)3
C:(2100-2405)3
(2)一個裝訂小組要裝訂2640本書,3小時裝訂了240本,照這樣計算,剩下的書還需要幾小時才能夠裝完?
A:(2640-240)240B:2640(2403)
C:(2640-240)(2403)
(3)一個機耕隊用拖拉機耕6.8公頃棉田,用了4天,照這樣計算,再耕13.6公頃棉田,一共需要用多少天?
A:13.6(6.84)B:13.6(6.84)4
C:(13.6+6.8)(6.84)
(4)一個筑路隊鋪一段鐵路,原計劃每天鋪路3.2千米,15天鋪完,實際每天比原計劃多鋪路0.8千米,實際多少天能夠鋪完這段路?
A:3.2150.8B:3.2 15(3.2-0.8)
C:3.2 15(3.2+0.8)
(5)某化工廠采用新技術后,每天用原料14噸。這樣,原來用7天的原料,現在可以用10天。這個廠現在比過去每天節約多少噸原料?
A:14710-14B:14107-14
C:14-14107D:14-14710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后作業。
數學教學設計方案14活動名稱
找片片
活動目標
感知、體驗物品的共同特性,按標志找出和范例一樣的物品。
活動準備
不同顏色的圓片片。
活動過程
1.每一組幼兒的面前都有一筐圓片片,教師拿起一個紅色的圓片片,告訴幼兒:“這是紅色的圓片片”。然后,讓幼兒在自己面前的圓片片筐里找出和老師拿的一樣的`紅色圓片片。
2.教師可以在每組幼兒的桌子上放一個紅色的圓片片,幼兒可以隨時進行比較,看自己找對了沒有。
3.教師和幼兒一起檢查,看看筐子里還有沒有紅色的圓片片。
活動建議
1.設計這一類的活動,關鍵在于控制物體的相同屬性。例如上面的實例,教師給幼兒提供的材料的相同屬性是圓片片,這有利于幼兒對顏色的感知。
2.在組織這樣的活動時,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選擇集體教育、分組教育、區域活動等不同的組織形式。小班的集體教育活動要帶有一定的情景性,以幫助幼兒理解活動的意義。
活動延伸
1.用相同的方法可以使幼兒認識藍色的、黃色的圓片片。
2.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提供顏色、形狀不同的片片,讓幼兒排除形狀的干擾,找出紅色的片片。
數學教學設計方案15教學內容:
教材P50~~P51上的內容。和P53練習十二第1、2題。
教學目標:
使學生會用口算和筆算計算有余數除法。
教學重點:
1、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稱。
2、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道具:(略)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在()里最大能填幾?
5×()<16()×6<254×()<23
133×()47>()×6()×8<26
2、計算:
8÷4=45÷5=
二、新知。
1、教學教材P50例1。
(1)利用情境引出計算問題。
15÷5=[](組)
(2)利用學過的表內出發教學豎式,通過在豎式中注明各部各稱,幫助學生理解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
3…………………………商(要對著被除數的個位)
除數……5/ˉˉ1ˉˉ5ˉˉ…………………被除數
15…………………5和3的乘積
ˉˉˉˉ0ˉˉ
(3)自主探索,匯報結果。(結合豎式的計算過程讓學生討論交流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和豎式的寫法。)
2、學P51例2。(有余數的除法)
(1)采取例1情境的延續。
一共有23盆花,每組擺5盆,最多可以擺幾組,還多幾盆?
23÷5=4(組)…………3(盆)
4∶
5/ˉˉ2ˉˉ3ˉˉ∶
20∶
ˉˉˉˉ3ˉˉ…………………余數
(2)橫式與豎式對比,了解有余數除法的'含義。
(3)注意:[1]商和余數的實際含義。
商和余數的不同單位名稱。
三、鞏固。
1、教材P51。“做一做”。
(1)先填一填。
(2)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計算時要注意些什么?
(3)訂正錯誤。
2、試一試自己的能力。
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47÷6=33÷8=
小組討論
通過以上計算,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1]、[2]、[3]略
3、作業練習。
(1)找病因(并改正)
(2)把橫式改寫成豎式,并注明各部分名稱。
60÷7=()…………()
4、完成教材P53第一題。
5、小組批改作業。(發現問題及時訂正錯題)
四、全課小結。
師:從這節課中你們又學會了那些本領?
在計算有余數的除法中應該注意些什么?
你們還有什么問題要問的?